居委会干部的工作能力是完成居委会工作任务的首要条件,也是基本条件;没有能力,就谈不上做居委会工作。因此,每个居委会干部必须十分重视自己的工作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第一节)工作绩效取决于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的构成
能力,通俗地说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本领。干部的工作能力则是指在其有效开展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实际技能,它由多种因素构成。这种构成不是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在长期管理活动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干部或管理者的能力构成,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外许多管理学者一直在专心研究。日本管理学界认为,管理者的能力构成包括以下10个方面:(1)思维决策能力;(2)规划能力;(3)判断能力;(4)创造能力;(5)洞察能力;(6)劝说能力;(7)对人理解的能力;(8)解决问题的能力;(9)培养下属人员的能力;(10)调动积极性的能力。
从居委会工作实际要求出发,我们认为居委会干部应具备以下能力:(一)体能,即体力这是居委会干部工作能力的基础,是工作能力构成的物质载体,其他任何能力的施展,都不能离开这个基本的物质条件。如果年老、体弱、多病,就难以胜任居委会繁重而又琐细的工作任务。
(二)认识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作的效果,它是工作能力构成的重要支柱。它包括对知识的吸收、转化、运用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
(三)组织管理能力这是居委会干部能力构成的中枢部分,因为居委会干部大部分工作就是从事组织管理活动。
(四)开拓创新能力即开创新局面、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开创能力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五)决策与运筹能力决策能力是人们对未来行动的目标、方案作出最满意抉择的本领;运筹能力是运用一定方法和知识,深思熟虑,合理筹划、安排未来行动的本领。决策与筹划能力是人们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
(六)政策实施能力党和国家的政策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志、要求、利益;政策是各级行政以及居委会工作活动的灵魂。居委会干部应熟悉、精通与本岗位有关的政策规定,并从本社区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有效地开展工作。
(七)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居委会开展工作的对象是居民,能否做好居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整个居委会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八)处理公共关系能力公共关系是指一个组织为了不断地发展,与自己相关的公众通过双向的沟通、交流而形成公益的关系。居委会与居民群众的关系,与社区内的所有组织或团体的关系,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处理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居委会工作活动的成效。因此,居委会干部要具备较强的公关能力。
(九)表达能力指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是同其表达能力成正比的。
(十)承受力与自制力承受力指承受外来刺激或压力的能力;自制力,是指在某种情境中,自觉抑制自己的情绪、行为的能力。一个居委会干部所遇到的刺激或压力往往比一般人要大、要多,因而必须具有比一般人更强的承受力和自制力,才能胜任其职。
人们的工作能力存在着差异,除了能力有高低之分外,还有不同的侧重。如有的人善于观察,全面细致;有的人善于分析,判断准确;有的人善于思考,远见卓识;有的人善于组织,秩序井然;有的人善于表达,能写会道;有的人特别认真,有板有眼;有的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能广结良缘。居委会干部应正确地、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以便采取有效对策。对长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短处,尽快采取措施进行弥补,以便全面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能力与绩效的关系
工作能力是取得和提高工作绩效的决定因素。工作绩效可表述为下列公式:工作绩效=工作目标×工作能力这个公式说明,在工作方向、目标正确的前提下,工作绩效的大小,取决于工作能力的高低。
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作为这个人的智力工具,尤如战士手中的武器,在他的工作活动中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工作能力越强,工作绩效越好;反之,工作能力越弱,工作绩效越差。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说明,凡有重大成就者,都具有较高甚至超常的能力素质。
居民委员会的工作面广、复杂、繁多、琐碎,还往往出现难以预料的随机性问题。尽管困难较多,也必须件件做得合情、合理、合法,让各方面都能满意。这就要求居委会干部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要具备做好各种工作的多方面的工作能力。
实践证明,一个具有较高才能的管理者,就能够自然地得到被管理者的由衷尊敬和信赖;相反,一个能力低下的管理者,在被管理者的心目中则是一种负值,当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威信。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的程度的提高,他们对居委会干部能力素质要求和选择标准也日益提高。居委会干部除了具备革命化外,特别应加强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这才能适应进入21世纪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节)运筹谋划能力
为了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社区,居委会干部除了具有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精神外,还应具有运筹谋划的本领,平日要善于出主意、提方案、想办法,并能真正变为居民群众的实际行动。
制订明确的目标
任何一个成功者都有下述共同的经验:一是有明确目标;二是有实现目标的计划;三是按照一定目标计划而努力的行动。
没有理想的目标,就不可能有理想的成就。直到目前,有些居委会干部还不习惯于制订工作目标。其表现,一是不重视,没有认识制订奋斗目标的重要性,认为没有目标照样干,只要肯干,不怕吃苦,就一定能干出成绩来。二是嫌麻烦,认为订目标、计划要花很多时间;也有的怕订了目标计划而受约束,不如逍遥自在,愿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得过且过。三是没信心,怕目标计划落空、失败而被人耻笑。
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向导;立大志,才能干大事。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产生一种达到目标的责任感和压力,就会鼓舞斗志,就能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更加集中而有效,就更能促使自己努力学习、进取、提高。如果没有目标,自己的行动和方向是分散的,东一耙子,西一扫帚,必然干不出什么成就来。
制订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从本居民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二是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令,要与居民利益相一致。三是目标要先进、合理,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太低。眼光要放得远大,要有勇气攀登理想的目标。四是目标有层次性,既要有长期的目标,又要有短期的目标,这两者要很好地结合起来;五是目标要明确,空洞的目标往往流于形式。远大目标要起导向、鼓舞作用;短期目标要切实可行,要有实施的具体措施。
决策要科学合理
决策就是决定的意思,是人们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根据占有的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设想多种方案并从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过程。例如,居委会干部要妥善处理一个工作问题,就要想出多种办法,并从中选择一个较好的办法。这个过程也就是决策过程。
决策的特点,一是目标性,没有目标的决策从一开始其行动就是盲目的;二是理智性,决策是人们自觉、有意识的行动,无论是调查研究,还是拟定备选方案、“拍板”定案,都要充分发挥管理者的聪明才智,要经过艰苦的思考过程。三是选择性,决策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或最优的方案。四是风险性,决策是在贯彻实施之前,一方面,客观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人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决策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管理者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因此,要冒不同程度的风险。
决策的步骤,一是提出问题,包括对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论证。一个有作为的居委会干部,不会满足现状,总是不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二是确定目标,目标要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目标不能是模糊的,不能有多种解释,目标的落实要有时间的要求。三是拟制方案,即寻找达到目标的多种办法、途径。四是方案评估,即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论证、分析、评价。五是方案优选,即通过比较,权衡利弊,然后选取其中一种方案,或相互取长补短,进行综合,形成一种新方案。
居委会干部在处理一件事情或对一个问题做决定时,有以下要求:1.大公。要出于公心,要讲原则,观察、分析、处理问题要从整体利益出发。
2.大智。不仅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智慧,还应虚心听取有关人员的意见。
3.大度。胸怀宽广,虚怀若谷,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甚至反对的意见。
4.大勇。遇到风险的事,表现冷静、沉着,坚强勇敢,临机果断,而不患得患失。有时因犹豫不决而坐失良机。
在处理问题或决策过程中,有的人为果断型,表现有魄力,能当机立断;但考虑不够缜密。有的人为顽强型,遇到挫折不退却动摇;但缺乏机动性。有的人为多虑型,能深思熟虑,表现沉着稳健;但有时会出现踌躇不决的情况。居委会干部要善于吸收这三种人的长处,并努力克服保守、虚荣、从众、依赖、武断等不良的心理。
计划要切实可行
计划是人们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在行动之前进行自觉的筹划、安排。这个简单的定义包括了四个要素:其核心是实现目标;目的是指导行动;主要内容是筹划、安排;着眼点是未来。
计划的作用,一是实施决策方案的具体化;二是对管理的过程起主导作用;三是对工作的各个环节及有关部门、人员起协调作用;四是对执行人员起到激发与动员、鼓舞作用;五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起到衡量是否有偏差及偏差大小的标准作用。
制订计划的原则,一是统筹原则,即在编制计划时,要注意协调组织管理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各部分与系统整体间的关系、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二是求实原则,制订计划要从实际出发,力戒主观主义。三是平衡原则,列宁曾指出:“经常地自觉地保持平衡,实际上就是计划性。”如果计划留有缺口,即不平衡,工作就不顺利,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四是效益原则,计划应着眼于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取得较大的效益。居委会的各项工作计划,既讲求社会效益,又要尽量节省各种经费开支。五是民主原则,居委会各项工作计划的制订、落实、执行、检查和总结经验教训的各个环节,必须真心实意地依靠居民群众,走群众路线。
制订计划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两种:
PDCA计划法
PDCA是英文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总结、处理)四个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缩写。它的基本原理是:做任何事情,先有个设想、计划;然后按计划规定去执行;最后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总结。
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一般规律。
PDCA计划循环法具体分八个步骤:
1.提出工作设想,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调查预测,确定方针和目标。
2.按规定的方针目标,进行试算平衡,提出各种决策方案,从中选择一个最理想或满意的方案。
3.按决策方案,编制具体的活动计划,下达执行。
上述三个步骤为P(计划)的具体化。
4.根据计划任务,具体落实到各部门和有关人员,按规定的数量、质量和时间等规定要求,认真贯彻执行,这是D(执行)的具体化。
5.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评价工作成绩。在检查中,必须建立健全原始的记录、统计和信息资料等工作制度。
6.对已发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从而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上述第五、第六两个步骤为C(检查)的具体化。
7.对发生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好的经验要总结推广,失误教训要防止再发生。
8.对尚未解决的问题,应转入下一轮PDCA工作循环中。
上述第七、第八两个步骤为A(总结、处理)的具体化。
PDCA循环法有下列特点:
1.大循环套中循环,中循环套小循环,环环转动,相互促进。假定一个居委会为PDCA大循环系统,内部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可为中循环系统,基层居民小组则是小循环系统。这样,逐级分层,环环紧扣,就把整个计划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每一个循环系统包括P、D、C、A四个阶段,都要周而复始地运动,中途不得中断。每一项计划指标,都要有保证措施;一次循环解决不了的问题必须转入下一轮循环解决。这样才能保证计划管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完整性。
3.PDCA循环是螺旋式上升和发展的。每循环一次,要有所前进,有所提高,不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通过总结,要巩固成绩,克服缺点。通过每一项循环,要有创新,从而保证计划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滚动计划法
它是采取“近细远粗”,不断进行滚动式的调整、修改计划的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不断发生变化,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往往难以准确预测,尤其是长期计划更难一下子订得十分周密而无误。为使主观制订的计划符合客观实际,保持其科学性、准确性,发挥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采用滚动计划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以五年计划为例进行说明。
滚动计划有下列特点:
1.适应性。它将计划期分为若干执行期,前面的执行期,由于占有的实际信息资料全面而具体,因此,计划比较具体详细,可靠性强。后面几个执行期,计划比较笼统、粗略,便于调整。
2.均衡性。在编制计划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本期任务,又要研究下期情况,在计划期内不断地向前移动执行期,可减少前后计划的波动,使前后期计划之间大体均衡。
3.连续性。由于它能把若干个执行期衔接起来,使得长期计划与中期计划、短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保持了计划的连续性。
4.灵活性。滚动计划处于适时的变化和发展之中,所以它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避免计划的僵化,从而提高计划的灵活性。
(第三节)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能把分散的人们,通过优化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引导、激励、推动他们有信心地努力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能力。居委会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强弱,对居委会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组织管理能力的构成
(一)组织能力组织的基本含义是“有序”。组织作为名词,是一个有序的组织实体;而作为动词,是使一个事物由无序到有序,或从旧序到新序的过程。组织可以说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互相结合、明确职责、交流信息、协调行动的有机系统及其运转过程。组织能力就是动员、引导、鼓励、协调、指挥组织成员共同完成预定目标的本领。组织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为了搞好社区建设,是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本社区居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2.能否最有效地将各种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发挥组织系统的最佳功能和各种资源的最大效用。
3.能否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和措施,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和问题,求得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和组织自身的不断发展。
(二)管理能力管理,单从字面上说。管是主其事;理是治其事;管理包括管理、治理、控制的意思。有的学者对管理下了一个通俗的定义:“管理就是管理者借他人之力把事情办好。”这么简单的定义,包含了四个要素:管理者,即管理的主体;被管理者(他人),即管理的客体;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借他人之力去办事;管理必须有目标,即把事情办好。还有的学者认为,管理是通过他人把事情办好的一种技能、艺术。
管理是人们共同劳动或共同活动的客观要求,不仅对人管理,还包括对财、物、事的管理。管理的好坏关系到组织的兴衰成败。俗话说,三个和尚没水喝,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管理,没有明确由谁负责,也没有分工,这就必然出现互相依赖谁也不管的现象。
社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水平,是与管理水平密切相连的。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就没有现代化的文明社区。要提高社区管理水平,首要的是提高居委会干部的管理能力。
(三)指挥能力居委会虽然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在本社区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令、政策方面,必须是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绝对不能出现一部分人执行而另一部分人不执行的现象。要加强社区建设,要办好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要维护好社会治安,居民群众就要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统一行动。除了做好动员、说服、教育外,还需要统一的组织与指挥。人类历史证明,任何较大规模的社会活动,要想取得成功,离开了指挥是不可能的。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曾引用了拿破仑的下述一段话:“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兵。”虽然单个的马木留克兵擅长格斗,但组织指挥不良,人数一多就打败仗。法国兵营有严密的军事指挥系统,因而就产生了1000>1500的系统整体效能。
当然,居委会与军事组织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但居委会开展工作离不开指挥,如有件大家办的事情要发个通知,这就是指挥的一种形式或方法。这个通知的内容如何表述,选择什么语词,如何书写,何时张贴出去,贴在什么地方合适,等等,都需要讲究,需要下些功夫。目的是使通知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见,指挥能力是居委会干部不可缺少的。
(四)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是指管理者适应主客观情况的突然变化而灵活机动地变换、运用管理方式、方法去实现预定目标的能力。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形势变了,如果仍然搬用旧的一套经验、做法,那就必然办不好事情。
在日常管理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管理活动涉及的因素较多,而且复杂多变’,如果要求人们百分之百地把握它们,精确地预测它们的发展趋势,那是难以做到的。人们也往往难以制定出万无一失的计划、措施。为了弥补具体工作中的漏洞,从容应付管理过程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求得各种因素或各种关系的综合平衡,管理工作必须有一定的弹性,即灵活性。注意留有充分的余地。任何一个组织,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业、学校、居委会,都是一个开放系统,由于各种因素间相关关系的动态特性,实际上不可能存在某种能适用于任何时候、任何条件的管理方法、模式。如果失去弹性,管理组织就缺乏活力甚至导致管理失误。
应变能力是人们自觉能动性的高度体现,居委会干部的头脑不能保守,办事不能太机械,要注意防止经验主义。
(五)控制能力控制能力即驾驭、支配事物的本领。人类要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就必须具有控制能力。离开了控制能力,人既不能改造客观世界,也不能改造主观世界。
管理的控制过程包括三个环节:①确定标准,标准是作为一种行为模式或规范而建立起来的测量单位,即用来检查、衡量未来行为的尺度。②衡量实际成效,看是否与预先规定的标准有差距。③采取控制措施,如果发现有差距,首先,弄清偏差的程度、范围、性质;然后,查找原因。一般有三种原因:一是执行者没有尽责或受到能力、经验、知识的限制;二是外部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三是原来的方案、计划、标准可能不科学。最后,采取纠正措施,即针对偏差,按轻重缓急加以解决,直至达到既定的目标为止。
控制一般分以下三种类型:①事先控制,也称前馈控制,其着眼点是面向未来,在计划实施之前,为了保证将来的实际成果能达到计划要求,尽量减少或杜绝偏差而采取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或措施办法的控制。②现时控制,也称现场控制,即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直接进行现场检查,并及时纠正偏差。③反馈控制,也称事后控制。即在行动或任务完成之后,把结果与标准(或计划、方案)进行比较,发现偏差,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反馈控制不同于前馈控制,后者是“亡羊”之前“补牢”;前者则是“亡羊”之后再“补牢”。现实中最佳的控制方式应是把上述三种控制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综合地运用。
控制能力可分为自控能力和他控能力。自控能力即平常所说的自制力;他控能力指控制他人的能力。正常人都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和他控能力。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和他控能力。有了较强的自控能力,才能以身作则,率先行动,不愧为居民群众的向导;有了较强的他控能力,才能组织和引导群众顺利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坚持民主原则
居委会开展组织管理活动决定问题,必须实行民主原则,但是,一百人若有一百种不同的意见,不能按一百种意见去办事。因此,还必须适当集中。少数人要服从多数人。我国各种正式的社会组织,都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和活动的。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这既使人民当家作主在组织上得到体现,又使我们的组织具有高度的组织力和战斗力。
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使人民群众得到充分的民主权利。《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八条规定,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居住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根据居民的意见,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二至三人选举产生。第十条第三款规定:“居民会议有权撤换和补选居民委员会成员”。这充分体现了居民委员会是发扬基层社会主义民主的组织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基层的具体体现。该法有关条款还规定凡是关系群众利益和全居委会工作的大事,都由群众自己当家,自己做主,自己决定,不能由上级单位包办或由少数人说了算。居委会干部必须虚心听取居民群众的意见,接受居民群众的监督,不能独断专行。否则,就失了居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我们说的民主,不是极端民主化,更不是无政府状态。否则,就不能保持一个组织在思想和行动上的统一。因此,在民主基础上又必须进行集中。在居民会议上、在居民委员会上必须是少数服从多数,这样才能保证组织上的集中统一和行动一致。为此,每个委员乃至每一个居民,都应为社区文明建设履行应尽的义务,遵守社区居民公约及有关规定,而不能为了自身的方便、自身的利益而干扰整个社区全体居民的正常生活,损害大家的利益。
居委会干部在开展工作中要走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将居民群众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到群众中去,就是把集中起来的意见,即好的方案、计划、主意、办法、措施等,拿到居民群众中做宣传、解释,付诸居民群众的实际行动,并在他们的行动中得到检验和丰富、发展。“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是实施方案、执行计划的过程,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注意因时、因地而制宜。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个循环往返、无限发展的活动过程。居委会干部在工作中不断地“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既能得到居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又能保证把工作做好。
(第四节)创新能力
创新或创造,意味着人们发现了已有的认识与事物发展规律之间的矛盾,或使人们的认识向着事物发展规律——客观真理前进了一步,或对事物发展规律加深了理解,或运用已经认识了的事物发展规律解决了前人尚未解决的实际问题。管理者的创新能力,就是独立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管理者工作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能力,是优秀管理者的重要标志。
创新素质的内容
(一)创新意识意识是指人脑在客观事物的刺激下,所产生的思想、观点、感觉、动机和欲望。创新意识是人们自觉而积极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欲望。具有进取、向上的管理者,一般不满足现状,不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而主动进取,积极地去发现新问题。他们能自觉地克服盲从心理、自满心理和平庸心理。
(二)创造见识表现为更深刻、更全面、更科学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远见卓识”。创造见识具有预见性、敏锐性、新颖性、科学性、坚定性、可行性等特点。
(三)创造才能创造才能比普通才能应具有更高的智能、更强的能力和更好的功效。创造才能表现在主体认识与改造客体方面,包括预见能力、洞察能力、理解能力、筹划能力、应变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表现在主体自我完善方面,包括自学能力、自知能力、自制能力和自省能力。
(四)创新精神创新是一种开拓性工作,意味着对陈规的突破,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创新精神就是敢于冲破旧思想的束缚,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就是向未来挑战,具有百折不挠的韧性。在创新过程中,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就无法克服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就会在困难面前裹足不前。“有志者事竟成”,只有坚持再坚持,才能获得成功。
创新能力有等级之分
(一)三种等级的管理者
第一等是创造型。这种管理者一方面能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执行党和国家政策、决定;另一方面又胸有大志,有明确的目标,善于提出上级没有考虑到的建设性意见,以推动本单位事业的发展。
第二等是执行型。他们虽然一切按上级指示办,终日忙忙碌碌,但胸无大志,缺乏明确的目标,一旦碰到新问题,就束手无策,而等上级来了新指示才开始行动。
第三等为应付型。他们为大势所趋,形式上贯彻上级的指示和决策,但实际是在等待、观望,认为等别人工作进展有眉目了再行动也不迟。
后两种人属于“被动型”的管理者,他们中间许多人尽管工作辛苦,为具体事务而奔波,但缺乏创新欲望与创新精神。在日本不少企业,人们把这种遇事就去“请问上级”,或在上级面前开口闭口“是!是!是!”唯唯诺诺的管理者,看做是没出息、无能的人。而第一种管理者属于“主动型”的人才,他们在工作中敢于创新,勇于负责并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二)创新能力的七等级
第一级:具有极强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能经常“想出”独特的有效方法来解决问题,被认为是该单位“难不倒的人”、“最有办法的人”。
第二级:机智敏捷,善于“运用”新的首创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三级:比一般人有较多的新意见,偶尔也提出有想象力的建议。
第四级:能发挥领导者的好见解,但他自己的见解却显得“一般化”。
第五级:遇事经常向同事“讨教”,并虚心采纳别人的意见。
第六级:对别人的建设性意见不感兴趣,习惯于按“老规矩”办事。
第七级:满足于上级领导者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即使是老一套的管理方式和方案已经不适时宜,也要等上级说了话才去修改。
一个人、一个组织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进步、发展,是缺少不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文明社区,面对这种形势,每一位居委会干部都应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卓有成效的优秀社区工作干部。
培养创新精神
居委会干部如何提高创新精神呢?
第一,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要敢于向传统的旧观念、旧思想、旧习惯挑战。不要被旧框框所束缚,而要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大胆怀疑。李四光如果不对“中国贫油论”产生怀疑,就不能为祖国找到大批油田。如果思想守旧,对前人的结论不敢怀疑。不敢“越雷池半步”,是不会产生创新精神的。
第二,要自信,而不能小看自己谦虚是一个干部应具备的优良作风,但不能过分自谦。“人家有本事,我不行”,这种自愧不如人的想法,往往是阻碍一个人创造力发挥的思想障碍。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只要你努力进取,别人能做到的,你未必不能做到。对待权威应有正确的态度,对权威应敬佩、学习,但若盲从就会束缚自己的思想,窒息自己的创造力。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而不跪在巨人的膝下,才能是看得更远的人。
第三,要有胆识、勇气胆,指胆量;识,指洞察事物、辨别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远见卓识,包括把握方向、抓住关键的能力。识是胆的基础,识明则胆张。有胆识才能有勇气,才能有自我牺牲精神,才能敢于探索和创新。
第四,不畏劳苦,勤于思考要在创新的征途上达到成功的目标,必须具有不畏劳苦的顽强意志。创造者的路途充满荆棘,困难重重,要办成几件事并非容易。但只要万难不屈,顽强拼搏,就不致使创造半途而废。
创新与求实的关系
一方面,创新离不开求实。求实的作风是管理者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基石,创新不是胡思乱想,不是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必须尊重事实,要有科学依据。管理者每一新的进步、新的业绩,无一不是脚踏实地、勤勉奋斗取得的。求实精神是创新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只有把创新建立在实干和苦干的基础上,将创新的热情与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创造出辉煌的业绩来。
任何新的事业的开创,都离不开已有的基础,创新决不是在空地上进行的,它必须继承以往一切好的传统、成功的经验以及一切带有合理因素的东西。在改革和开放中,必须防止和克服那种把创新理解为与传统“对着干”的片面性。树立开拓型的人才观念无疑是正确的,但不能否定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那种摆花架子、不干实事、专图虚名的所谓“创新者”,是我们极力反对的。
另一方面,求实必须创新。没有创新,就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对于那些已经过了时的传统观念、习惯作法,就一定要抛弃。
陈云同志说:“我们所提倡的创新能力,既不同于墨守陈规,又不同于乱撞乱碰。墨守陈规的人,思想和行动常常落后于客观实际,不能够随着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向前进步。乱撞乱碰的人,往往不顾客观条件,违反客观规律,把幻想当作真理,凭主观意志办事,或者把将来有可能性的事情,勉强放到现实来做。这两种人都不是实事求是的,因此,他们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造精神。自由是被认识了的必然。人们越是能够实事求是,思想和行动越是合乎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他们就越能发挥创造精神。”陈云同志的这段话,对今天的居委会干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复习思考题
1.居委会干部应具备哪些能力?
2.能力与工作绩效是什么关系?
3.居委会制定工作目标应注意哪几点?
4.什么是决策?决策有什么特点?
5.对一个较重要问题的决定即决策,有哪些步骤?
6.一个居委会干部在处理或决定一个问题时,对自己有哪些要求?
7.什么是计划?制订计划应坚持哪些原则?
8.PDCA计划法包括哪些内容?其特点是什么?
9.滚动计划法有什么特点?
10.什么是组织能力?居委会干部的组织能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11.什么是管理?谈谈社区管理的重要性。
12.什么是应变能力?谈谈工作的灵活性与原则性。
13.控制包括哪三个环节?
14.控制有哪三种类型?
15.谈谈居委会开展活动的民主原则。
16.一个人的创新素质表现在哪四个方面?
17.谈谈你对创新能力的七个等级的感想。
18.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
19.谈谈创新与求实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