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易经
11389500000002

第2章 卦一·乾(2)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文言传”是将乾、坤二卦的“彖传”与“象传”的说明,更进一步的推衍解说,已与“卦辞”“爻辞”的原义,多少有出入。明显地,这是专以人事的德行修养来阐扬,用儒家的理论解释《易》。

首先分析四德,亦即天的特性。“元”是生成万物的根元,一切善行的首要条件。“亨”是天生成万物的意图的流布与扩散,使一切美好的事物集合。“利”是天生成万物的意图的完成,使一切的物,各得其宜,彼此和谐。“贞”是天生成万物的意图,纯正而且执着,为一切事物的骨干。君子应体认实践至善的仁,才足以领导他人;能够使一切美好的事物,集合于一堂,才能够合乎礼仪,亦即道理;能够使万物得到利益,始足以使道义达到和谐的状态;能够执着的固守纯正,才足以使一切事物具有骨干,立于不败之地。惟有君子才能够实践这四项德行,这就是“乾:元亨利贞”的道理。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以下详细说明各“爻辞”的意义。孔子解释“潜龙勿用”说:“这是龙,亦即有作为的人,隐藏看不到的德行。意志不因世俗改变,也不争取虚名;隐退而不闷闷不乐,主张不被接纳,也不忿慨不平;主张能够愉快的实现,则实行;担忧难以实现,则摆脱;坚定信念,而不动摇,这就是潜龙的德行。”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庸”同用,日用、日常的意思。“闲”是门中有木,原意是防止家畜逃出。孔子解释“九二”的“爻辞”说:“这是龙纯正而且中庸的德行。日常说话应守信,日常行为要严谨,防止邪念,心存诚实。对世人有贡献,而不夸耀,以博大的德行感化。《易》所说的‘龙出现在田野,有利于见到伟大的人物。’指的是领导人物的德行。”关于“诚”,在孔子的孙子,子思著的《中庸》中,有详细的解说,与这一“文言传”的思想,脉络一贯。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孔子解释“九三”的“爻辞”说:“君子进德修业,讲求忠信,是为了增进品德。修饰言辞,应以诚信为本,是为了立业。知道时机到来,全力以赴,才能够掌握先机。知道何时应当终止,断然终止,才能够保持道义上的分寸。所以,居于领导地位时,才不会骄傲;为人部属时,也不忧忿。因而,能够自强不息,因应时机,知道警惕,虽然在危险的状态中,也不会有过失与灾难了。”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

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孔子解释“九四”爻辞说:“或在上位,或居下位,并非常不变,但却不是为了邪恶。或者前进,或者后退,没有一定的规律,但不能脱离群众。君子进德修业。是为了把握时机,所以不会有过失与灾难。

孔子的解释,“下卦”是以品德、学业为主题,“上卦”则以时间、地位为主题。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孔子解释“九五”的“爻辞”说:“声调相同,产生共鸣;气息相同,相互吸引;水往低湿处流,火往干燥处烧;云跟随龙,风跟随虎。圣人的作为,使万物自然而然的感应,真情得以显露;因而,以天为本,向上发展,以地为本,向下扎根,这就是万物各依其类别,相互聚合的自然法则。”

这一节,是非常有名的文章。以物与物相互感应,引伸到“圣人作,而万物睹”。得到“各从其类”的结论,以解释“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古代帝王,被称作“九五至尊”,以龙象征,比拟成圣人,就是源自“圣人作,而万物睹”。这一解释。司马迁在《史记》的“伯夷列传”中,借用“圣人作,而万物睹”这句话,引伸发挥,解释成人生祸福,全凭机遇,伯夷因孔子的赞美。额渊因追随孔子,得以名声显扬。这虽然是司马迁因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但也可以说是“各从其类”的另一种解释。

上九曰:“亢龙有晦。”何谓也?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孔子解释“上九”的“爻辞”说:“高高在上,虽然高贵,但实质上已经失去地位;由于过于高贵,已经脱离了民众;虽然有贤明的属下,却得不到他们的辅佐;所以,在这种状态下,有所行动,必然会招来懊悔的结果。”

以上,为“文言传”的第二节,完全是以人事的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道理,推衍阐释“象传”的含意。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第三节,再反复以时与位为重点,解说“爻辞”,是以道理说明现象。“潜龙勿用”是说地位低,还不能发生作用。“见龙在田”是说时机还没有成熟,仍须等待。“终日乾乾”,是说自强不息,仍在奋发努力,做应做的事。“或跃在渊”是说正在自我试验的时期。“飞龙在天”是说已经获得地位、正在施展抱负。“亢龙有悔”是说功业已经达到极点,因满而招损。“乾元用九”是说应当客观的运用阳刚的变化原则,刚兼及柔,则天下始能太平。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第四节对“爻辞”的解释,角度又稍为改变,以天道为重点,以现象说明道理。

“潜龙勿用”,阳刚之气仍在潜藏。“见龙在田”天下已见到欣欣向荣的文明气象。“终日乾乾”。随着时间自强不息。“或跃在渊”,天的法则在此时已开始革新。“飞龙在天”,这时已在具备天的德行的位置。“亢龙有悔”,随着时间到达了极限。“乾元用九”,客观的把握阳刚的变化原则,善加运用,就可以实现天的法则了。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第五节,再以“彖传”推衍,以歌颂天道的伟大,由本质的性与情,亦即体与用,来阐释。

“乾元”是天创始万物,无往不利。“利贞”是天内在的本性,与发之于外的感情。天创始万物,能够以最美满的利益,普遍施予天下,却不说所施予的利益。太伟大了!天的功能不是太伟大了吗?刚强、健壮、适中、正当、纯粹,无不达到极点。六爻的变化无穷,但发挥的作用,却无不与天的本性真情,相互沟通。随着时间,就像骑着六条矫健的龙,驾御着天的法则,有规律的运行,使云流动,普降雨水,使天下万物,和谐均衡地生长。

这一节中,“六爻发挥,旁通于情。”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是研究易学的关键所在。亦即,由六爻构成的卦,推演下去,变化无穷,但发挥的作用,则无不本之于天道的纯粹已极,创始万物的真情。这一真情,可以说是易学的真髓。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以下为“文言传”的第六节;再由伦理的角度,阐释六爻,这是“初九”的解说。

君子的行为,是以完成品德修养为目的;而且,必须表现于日常可以看到的行为中。潜的意义,是隐藏还看不到,行动的时机,还不成熟;所以,君子还不能发生作用。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这是解说“九二”中的“大人”。

君子追求学问,以累积智识;抱着怀疑的态度,以明辨是非;以宽厚的态度,待人接物;以仁爱的态度,为行为的准则。《易》中说:“龙出现在田野,有利于见到伟大的人物。”这是指领导人物应有的德行。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的咎矣。

“九三”阳爻在阳位,过于刚强,又不在下卦“二”的中位;所以,上不着天,下不落地,正处于危险的地位。因而,必须自强不息,因应时机,多加警惕,虽然危险,也就不会发生过失与灾难了。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九四”刚离开全部都是刚爻的下卦,又以刚爻重叠,进入上卦最下方的位置,而且不在上卦“五”的中位,仍然过于刚强。六爻的位置;象征天地人;“初”与“二”是地位,“三”与“四”是人位,“五”与“上”是天位。但“四”已远离“二”的地,未到达“五”的天,又在“四”的人的最高位;所以说,上不着天,下不落地,中又即将不属于人,处在不安定的地位;因而说“或之”。“或”是疑惑的意思,仍在迟疑不决,尚未采取行动,所以不会有过失与灾难。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这是解释“九五”中的“大人”。

所谓“大人”他的德行,要与天地相合;他的光明,要与日月相等;他的进退,要与四季般整然有序;他奖善罚恶,要与魁神所降的吉凶相当。他的作为,先于天时,但符合天的法则,天不会背弃他;后于天时,则遵循天的时机。因而,天尚且不背弃他,更何况是人?何况是鬼神呢?”

曾子《大学》中的“本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思想,就是源自这一“大人”的解释。另外,《庄子》在“逍遥游”篇中,描述藐姑射山的仙人,乘云驾驭飞龙,邀游在四海以外,就能使天下万物和谐,五谷丰收;这一仙人的形象,也与“大人”相似。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这是解释“上九”中的“亢龙”。

亢这个字,是指仅知道前进,却不知道退守;只知道生存,却不知道死亡;只知道取得,却不知道丧失。难道只有圣人才能够做到吗?知道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当;难道只有圣人才能够如此吗?

在这一段中“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其唯圣人乎?”正是“用九”的最好的解释。

乾卦,阐释宇宙创始万物,大自然的法则,至大、至刚、至中、至正,具备创始、亨通、祥和、坚贞的伟大功能,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是人类至高无上的行为典范。因而,孔子不厌其详,由各种角度,反复加以阐扬。

大自然的运行过程,由潜藏酝酿生机,萌芽生长,奋发茁壮,欣欣向荣,经过不断的考验,到达开花结果的极盛时期,然后又由盈而亏,返回原始,重新开始,循环不已,以至于无穷。然而,大自然这一生生不息伟大的功能,则完全出乎自然,祥和而且执着于纯正。人类行为,应当效法大自然的运行规律,领悟由无而有,由盈而亏的法则性,始能把握时机,知道进退。当潜伏时期,应当觉悟,无以发生力量,必须坚定信念,隐忍待机,不可妄动。当显现时期,羽毛未丰,应当以诚信接近群众,结合力量,始能获得立足之地。当成长时期,应当奋发,自强不息,充实力量;同时,更必须戒慎恐惧,以避免危险,遭致毁损。当茁壮时期,应巩固群众基础,审慎把握最有利的时机,一举而获得成功。当抱负得以施展的极盛时期,应当一本初衷,选贤与能,造福群众,使其各安于位,各得其宜,始能安和乐利。盛极而衰,为大自然的常则,居安必须思危;物极必反,极端阳刚,必然产生反作用;唯有时刻警惕,冷静,客观,不逞强,不冲动,不妄动,顺其自然,谨慎因应变化,善用刚与柔的法则,掌握进退存亡的关键,坚守纯正,始能确保祥和与安全,并特别强调,执着于纯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