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把孩子培养成才
11381700000002

第2章 成长期孩子常犯的毛病(1)

淘气是孩子的天性

一般来说,淘气的孩子好奇心强、有创造力。这正是人类发展所需要的素质。许多人正是因为年幼时的“淘气”培养了创造力和主动性,从而成为佼佼者。

1.淘气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淘气、出格的孩子一般会招致父母的抱怨:“东摸摸,西抓抓,总是想淘出个新花样,一刻也不得安宁。”在这些父母看来,淘气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事实上,这些父母的观念是错误的。

如果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许多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少年时代都是一些“淘气包”。他们会经常冒出一些奇思怪想,有时还会闯祸。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克里克,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库柏,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休伯尔,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恩斯等人,都曾制造过爆炸事件。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没有一个孩子是不顽皮的,而顽皮之中往往蕴涵着创造,顽皮是孩子智慧发展的原始动力。”从斯宾塞的教育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淘气往往是创造力的前奏。父母不要认为孩子聪明就是学习成绩好、听话、不捣乱。顽皮是孩子的天性,而顽皮的孩子往往比较聪明,因为他们胆大、有主见,意识比较坚强。

2.惩罚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西方国家很重视对顽皮、淘气孩子的行为研究。他们认为,顽皮、淘气、好反抗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也具有坚强的意志,能以自己的判断力去决定事情。

1941年,当15岁的休伯尔在院子里用砂糖等原料造了一颗“炸弹”时,不幸产生爆炸,导致警车呼啸而至。

紧张的休伯尔担心父母会责骂自己,结果,父母并没有处罚和责骂他,更没有禁止他作实验,而是对他说:“既然是作科学实验,就必须要讲科学;要严谨,容不得半点侥幸和想当然。”

父母的话极大地激发了休伯尔的创造信心。后来,休伯尔专心于科学研究,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荣获了诺贝尔奖。

可见,父母宽容的态度,既让孩子自己从中汲取了教训,又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意识。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说:“我想一个家长有一个淘气好玩的孩子,是幸福而不是问题……我认识许多非常成功的人,他们不是乖孩子,而正因为他们不是‘好孩子’,他们后来有了大成就。他们的胆子比较大,敢于突破和创新,这确实产生了一些非常成功的人,比如比尔·盖茨。他们所创造的财富,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3.要善于引导淘气的孩子

由于发明用蒸汽凝聚使带电粒子的运行轨迹显现的方法而获得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威尔逊,小时候是个极其顽皮、淘气的孩子。

一天到晚,威尔逊的手脚总是不停地做这做那,没有一会儿是安静的。威尔逊的古怪想法特别多,一会儿一个“坏主意”,经常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异想天开地弄些小乱子好像是他最擅长、最喜欢干的事情。为此,威尔逊的父母很讨厌威尔逊,认为他将来也许就是一个游手好闲、没有出息的坏家伙。父母对他的前途自然也不抱任何希望,放弃了对威尔逊的培养,任其捣乱惹事。

当地有一位学识渊博的牧师对小威尔逊很感兴趣,他认为威尔逊是个极其聪明的孩子。牧师还对威尔逊的父母说:“威尔逊的淘气顽皮并不是成心捣乱,他的这种顽皮是由于好奇心、求知欲非常强烈,同时又得不到适当的引导所致。如果能帮助他定好他的发展志向,他就会投入到自己的兴趣和追求中去。现在的小威尔逊只是缺乏正确的引导罢了。”

牧师的话,让威尔逊的父母很受启发,他们开始转变对威尔逊的看法。他们通过耐心观察,找到了威尔逊的兴趣所在,并对他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加以引导。威尔逊的命运也随着父母教育方法的转变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喜欢上了学习,后来又把成为物理学家当做他自己的志向,最终实现了他的梦想。

可见,如果父母抓住适当的机会,注意对孩子创造力及其潜能的开发与培养,给予适当的引导,那么,顽皮、淘气的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创造潜能,进而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没有一个孩子不淘气,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父母要善于从孩子淘气的行为中去发现孩子潜在的创造性。

孩子在反抗成人时,需要勇气、信心和意志,所以也间接地锻炼了孩子这方面的能力。父母应当容许孩子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并对合理的反抗作出回应,对不合理的反应加以拒绝,并作出解释。这样,孩子才会在顽皮、反抗中学会判断是非,挑战权威,并争取自己的权益。

作为父母,不能总让孩子事事都听自己的,过于听话的孩子往往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孩子性格畏缩,将来会是一个缺乏主见和创造力的人。

总之,对孩子的顽皮、淘气或反抗,父母应多从积极的方面去考虑,要善于看到孩子本质、积极的方面,借鉴一下他人对自己孩子的看法,从而对孩子的发展方向作出一个正确的估计再加以引导。千万不要“一棍子就把孩子打死”,即使孩子有缺点和不足,父母也不能破罐子破摔,断送了孩子美好的前程。

孩子厌学有多方面的原因

孩子厌学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已越来越引起广大家长和教育研究工作者的重视。许多父母因为孩子厌学而费尽心机但却收效甚微,许多学校也对孩子的厌学爱莫能助。可以说,纠正孩子厌学已成为今天对孩子教育方面的重要问题之一。

厌学是一种逆反心态。家长若能认真分析,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完全可以帮助孩子从厌学的泥潭中走出来。

就厌学的表现而言,有的孩子表现为不爱上学;有的表现为厌恶某门学科;有的表现为对学习丧失信心;还有的则表现为一种“心灰意懒”而敷衍了事等。那么,为什么会造成孩子厌学,其根源是什么呢?

厌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前程,其原因表现在许多方面,既有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因素,同时还有孩子身心方面的原因。然而,要纠正孩子的厌学,不找出造成厌学的根本原因是不行的。那么,造成孩子厌学的原因究竟都有哪些呢?据专家研究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孩子的生理原因孩子生病、女孩的月经期等都可能成为厌学的原因,但这不会表现为对整个上学过程的厌倦,大多是暂时的或者是周期性的,只要稍加关怀、体贴、指导,厌学情绪就会减轻或消失。

2.伙伴关系不良

伙伴关系不良是导致孩子心情紧张、害怕去学校进而引起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现象有的人是暂时的,有的人则转化成长时间的压力与紧张。

3.暴力骚扰

暴力骚扰是造成孩子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家长要引导孩子及时处理这些问题,防止因此厌学。

4.交友不当、黄色诱惑、不良迷恋等这也是构成孩子厌学的主要因素。这要引起广大家长的足够重视,要及时消除隐患,正确引导,以防止孩子委靡不振。

5.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的教学不当、态度粗暴、处理事情不公正等都会导致孩子厌学,但这种厌学往往具有学科特点,不具有整体性,家长要及时引导孩子找出原因,正确对待。

6.教学内容方面的因素

学习中失败的记忆太多,认为自己就是不行,也会引起厌学。处理的策略与方法是查漏补缺,变失败为成功,这时聘请家庭教师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7.家长要求不当

家长对孩子要求太严、太高或太松,都可能导致孩子厌学。要求太高,孩子一时达不到要求,会失去兴趣;要求太低时,孩子又会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也导致厌学。处理的方法是家长应该针对自己孩子的智力情况等实际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孩子厌学并不可怕,关键是父母要掌握正确的引导方法。只要方法得当,变孩子厌学为爱学、乐学是完全可能的。

呼志敬今年十岁了,才上小学二年级,这并不是因为他头脑笨,而是因为他常常逃学,功课完成不了,成绩一塌糊涂。父母无奈,只好让他留级;因为呼志敬厌学,父母苦恼不已,不知该如何办才好?

的确,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学情绪。从心理卫生的角度讲,厌学是腐蚀学生心灵的蛀虫。一个学生如果长期缺乏学习热情,长时间地感到精神疲倦,最终会使他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出现逃学或其他一些问题。

中小学阶段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为什么有的学生会出现厌学情绪呢?这需要从外部和内在两个方面去找原因。

1.外部的原因

其一,学习活动的重复、单调和乏味。心理学研究表明,单调、重复、乏味的刺激易引起人们的疲劳和厌烦感:缺乏生机、灵活和变通的学习生活,某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某些教师的教学无方,常导致此种情况的产生。

其二,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不求进取、读不读书无所谓的不健康思想还在腐蚀着部分孩子和他们的家长。这对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提高国民素质的时代要求是不相符的,必须坚决摒弃。

2.内在的原因

厌学情绪最主要是由内在原因引起的。这些内在原因有:其一,缺乏求知欲望。如果一个人时时刻刻对知识有所期待、有所希望、有所追求的话,他就会经常处于精神振奋的状态,对学习就不至于有厌烦情绪。在知识的餐桌面前,求学心切的人,总是如饥似渴,百吃不厌;反之,对学习无所期待、无所追求的人,才会把学习当做负担。

其二,缺乏动力。自以为上大学无望,混张初中毕业证或高中毕业证就行了。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明显缺乏动力,满足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因此,无论学什么都无精打采,难以激发兴趣。

其三,学习方法欠妥:由于学法不当,虽刻苦学习,却收效甚微。例如,不注意用脑卫生,学习上长期“单打一”,缺乏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死记硬背)等,自然不会感觉到学习的乐趣。

其四,学习上缺乏成就感。大凡厌学的同学,学习成绩都不理想,每次学习结果所得到的反馈都是消极的。长期得不到嘉奖或同学、老师、家长的肯定与赞赏,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由于每个孩子产生厌学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不尽相同,因此父母对矫正孩子厌学的对策也不能完全一样。

怎样矫正孩子的厌学情绪呢?

首先,要针对孩子厌学的具体原因加以具体分析,采取具体的对策。譬如,有的孩子产生厌学主要是家庭气氛不和,家庭环境不良,家长行为存在严重问题。父母就应从孩子的前途出发,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改善家庭的不良环境和家庭气氛,给予孩子温暖和理解,逐渐改变孩子的厌学状况,纠正孩子的厌学问题。

其次,从一般原则来讲,只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厌学问题。

有些孩子厌学是认为学习是苦差事,很没劲。要解决这些孩子的学习动机问题,家长对待孩子的学习要有正确的看法和评价,要用具体的实例说明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自己将来能为社会作贡献;要向孩子说清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把这些道理讲细讲透讲清,对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会有帮助。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解决孩子厌学的重要方法。家长要引导孩子从自己爱学的科目入手,强化孩子的学习兴趣。

不少厌学的孩子学习方法不对头,他们既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不主动学别的同学的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在题海面前束手无策,产生厌学情绪。各门课的学习方法不同,家长应帮助孩子从具体的学习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孩子有了正确的方法,效率就会提高,也会培养起学习兴趣来。

孩子进入青春期学习会受到影响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一定的性困惑和性困扰。据调查,女孩有40%在月经期感到“学不进去”,有90%的人认为月经对学习有不良影响。有些孩子由于对性知识缺乏了解,对自身的生理变化,如月经、遗精等感到恐慌、害怕,有的甚至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有的则因为自己爱慕异性、手淫等问题认为自己不学好,产生极度的自责感和羞耻感。他们羞于向父母和老师提及这些事,只好求助于同龄伙伴、咨询电话,甚至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他们极其渴望能从父母和老师那里获得帮助,但父母只关心和希望孩子“学习好,考大学”,把青春期的学生当做几岁小孩一样进行管理,对于孩子内心的性苦恼不加过问。孩子在极度困扰中得不到任何帮助,就有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对父母来说,由于中国几千年来的性禁锢,他们总觉得和孩子谈“性”是一件羞于启齿的事。有的父母认为“性”是一件无须教育的事,到时自然就会懂了。还有一部分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不懂还好,懂了可能会诱发他的好奇心去尝试,走上犯罪道路。

这些看法表明家长一方面不了解孩子对性教育的极度需要,另一方面也表明家长对性教育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

性教育实质上是教育孩子如何学会做人的一种人格教育。通过科学的性知识学习,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身变化发展的规律,正确处理自己与异性和他人、社会的种种人际关系,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地适应自身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发生的种种变化,把本能的性欲望升华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适当的性教育可以做到“先入为主”,防患于未然。家长要适时适度地把个体性发育变化过程及其特点、性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及卫生保健知识、性道德的要求等告诉孩子,使孩子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性成熟所带来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种种变化,消除神秘感和好奇心,防止出现不良的性行为、性变态和性犯罪。

调查结果表明,不论是高中生,还是初中生、小学生,90%都渴望得到科学的性知识。

性教育与教孩子说话、走路一样,是很正常而必需的。当孩子进入性发育阶段,性器官开始发育时,就需要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但是,性教育还要讲究一定的方式与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