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常见儿科疾病
11379900000009

第9章 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感染所致,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发生在夏、秋两季,尤其多发于7、8、9月,主要经蚊虫传染。乙型脑炎潜伏期约为7~10天,起病多急骤,开始出现发热,体温达39℃以上,同时出现头痛、嗜睡、呕吐、精神不振及食欲减退,有的还可出现烦躁不安、易惊跳、眼睛长时间固定看一个方向、说话口齿不利等。发病期约5~7天,高热持续,嗜睡明显,意识模糊甚至深昏迷、反复惊厥,可有强直性瘫痪,少数可软瘫。常出现脑膜刺激征、腱反射亢进、巴氏征阳性,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多消失。重症者腱反射和浅反射消失,可发生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和脑疝等。一般发病2周后进入恢复期,体温开始下降,神志逐渐清醒,部分病例有低热、多汗、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肢体瘫痪、精神异常和癫痫等。病程6个月后仍遗留神经精神症状者称为后遗症。预防乙型脑炎的关键在于灭蚊虫,避免蚊虫叮咬小儿;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控制动物疫情,亦可对动物作疫苗注射。为预防和减少发病后对小儿智力影响,家长要注意,特别是发病高峰季节,当小儿出现高热、呕吐不适,应及时到医院诊治,防止病情加重。

清营饮

【组成】 鲜藿香15克,生石膏30克,知母6克,生地12克,连翘15克,板蓝根30克,丹参15克,沙参9克,黄连6克,菖蒲9克,郁金6克,鲜茅根30克,甘草6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热解毒,清营凉血。

【用途】 适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鼻饲,用至恢复期。同时对患儿采用传染病重症监护,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对高热、惊厥、呼吸衰竭的对症处理治疗。

水牛角银花汤

【组成】 水牛角20~30克,银花5~10克,生地、板蓝根各10~20克,丹皮、芍药、大青叶各5~10克,石菖蒲、紫草、甘草各3~6克,兰花竹叶(鲜)、大黄各6~8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热凉血解毒,清心化浊开窍。

【用途】 适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

【用法】 每日1~2剂,每2~4小时服药1次。神志不清者鼻饲。

银翘白虎汤

【组成】 银花、连翘、知母、黄芩、栀子各9克,生石膏60克,大青叶20克,板蓝根15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暑透邪,解毒熄风。

【用途】 适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白虎承气汤

【组成】 生石膏50克,知母、大黄各10克,玄明粉、枳实、厚朴、生甘草各6克。

【制法】 每剂加水煎取200克药汁。

【功效】 清热透表,泻火通腑。

【用途】 适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

【用法】 轻型每日1剂,分2次服;中型每日2剂,分4次服,6小时1次;重型、极重型每日4剂,分8次服,3小时1次。不能口服者鼻饲。惊厥加钩藤15克,僵蚕6克;无汗加蝉蜕10克,香薷6克;湿遏痰鸣加菖蒲12克,郁金10克;呕甚加代赭石15克,半夏6克;热势渐升加黄芩、栀子各6克;高热昏迷加至宝丹1粒或紫雪散3克;神志不清加安宫牛黄丸1粒。

清气凉营汤

【组成】 大青叶、生石膏、白茅根各30克,银花20克,知母15克,大黄、赤芍、丹皮各10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气泻热、凉营解毒。

【用途】 适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

【用法】 口服,每日1剂,重者2剂。不能口服者鼻饲或灌肠。

清热止痉汤

【组成】 金银花、连翘各15克,葛根、菊花、牛蒡子、玄参、黄芩各10克,薄荷、石菖蒲、陈皮各9克,大青叶、石膏各20克,甘草6克。

【制法】 水煎2次,取药液约500克。

【功效】 清热解毒,熄风止痉,醒神开窍。

【用途】 适用于重型乙型脑炎。

【用法】 每日1剂,分4次经鼻饲管缓慢注入。持续高热者加羚羊角粉1克冲服;抽搐甚者加蜈蚣1条,全蝎5克,僵蚕9克;头晕头痛者加羌活、天麻各9克;无汗者加荆芥5克;喉中痰鸣者加胆南星8克,鲜竹沥10克;大便干结者加大黄6克;昏迷者加安宫牛黄丸研服。

养阴复明汤

【组成】 生地30克,龟甲、密蒙花各15克,白芍、石斛、黄芪各12克,麦冬、玄参、石决明、女贞子各10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补益肝肾,养阴明目。

【用途】 适用于乙脑后遗症双目失明。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服至视力稳定后,将此方改为丸剂,继服以巩固疗效。

乙脑通下汤

【组成】 生石膏(先煎)150克,生大黄(后下)、金银花、蚤休、竹叶心、钩藤各15克,玄明粉(冲服)8克,板蓝根30克,全虫3克,石菖蒲、竹沥、半夏各10克。

【制法】 每剂浓煎成160克。

【功效】 通下泻热,解毒止痉。

【用途】 适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气营型。

【用法】 3岁以内30克,3~5岁40克,6~15岁50克,成人80克,每日3次口服。喉中痰鸣漉漉加鲜竹沥30克;四肢厥冷加羚羊角2克。

银翘芦根钩藤汤

【组成】 银花15克,连翘、芦根、钩藤各12克,薄荷6克,生石膏、板蓝根各30克,栀子8克,郁金、石菖蒲各10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辛凉透表,清气泻热。

【用途】 适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初期。

【用法】 每日1剂,口服,神昏者鼻饲。

银藤黄连郁金汤

【组成】 银花、钩藤各15克,藿香、黄连、生地、石菖蒲、郁金各10克,板蓝根40克,生石膏60克,知母、地龙12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凉营解毒。

【用途】 适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期。

【用法】 每日1剂,口服,神昏者鼻饲。高热不退,抽搐重者,加羚羊角(冲服)2克,或服安宫牛黄丸。

生地藿香黄连汤

【组成】 生地、藿香、黄连各12克,丹皮10克,生石膏100克,钩藤、地龙各15克,全蝎3克,板蓝根50克,蜈蚣1条。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热凉营,熄风止痉。

【用途】 适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极期。

【用法】 每日1剂,口服,神昏者鼻饲。

白虎汤加减方

【组成】 生石膏10~30克,知母、麦冬、玄参各8~15克,金银花10~15克,竹叶8~12克,生甘草9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泻暑热,化痰开窍,凉肝熄风。

【用途】 适用于乙型脑炎。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昏迷病人下鼻饲管鼻饲。

直肠点滴方

【组成】 生石膏30~150克,知母、连翘各10~15克,金银花、大青叶各15~50克,黄芩、藿香、佩兰9克,薄荷6克。

【制法】 水煎2次,浓缩、过滤,制成无菌煎液800克,装无菌盐水瓶内备用。点滴时,用全套静脉输液装置代替直肠点滴管,末端接导尿管,常规消毒后备用。

【功效】 清暑祛湿,泻热解毒。

【用途】 适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

【用法】 每日1剂,病人取灌肠体位,肛周以新洁尔灭消毒,将点滴管常规排气后,导尿管尖端涂少许凡士林,然后将导尿管缓慢插入直肠内5厘米左右,并固定导尿管,每次点滴400克,每日2次,30~40滴/分钟,连用5天。初期轻型可去黄芩、知母,加滑石6克,甘草3克;极期中、重型可去连翘、黄芩加栀子、菖蒲各9克,郁金6克。

白虎解毒通窍汤

【组成】 藿香4~12克,生石膏15~50克,金银花、板蓝根各10~30克,连翘6~15克,知母4~10克,栀子、菖蒲、郁金各3~9克,甘草6克。

【制法】 水煎2次,取药汁。

【功效】 清热解毒,芳香开窍,镇肝熄风。

【用途】 适用于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

【用法】 每日1剂,分3~4次服。不能服药者鼻饲。高热加水牛角6~15克,黄芩5~10克,羚羊角粉(冲)0.3~1.0克;抽搐加钩藤5~15克,僵蚕3~9克,全蝎2~6克;痰多加天竺黄4~9克,鲜竹沥7~20克;湿盛加薏苡仁、茯苓各6~15克;腹胀便秘加大黄3~6克,芒硝(冲服)2~5克;阴虚加玄参、生地各5~15克,麦冬4~10克;气血虚加人参3~9克或党参5~12克,当归5~12克。

金翘大青叶饮

【组成】 金银花9克,连翘9克,大青叶9克,芦根9克,甘草9克。

【制法】 用以上5味加水煎汤,去渣取汁。

【功效】 清热解毒,除烦生津。

【用途】 适用于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

【用法】 代茶饮用,每日1剂,连用3~5天。

金银花甘草饮

【组成】 金银花30克,甘草3克。

【制法】 将以上2味,沸水冲泡。

【功效】 清热解毒。

【用途】 适用于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

【用法】 代茶频饮。

茱萸附片敷足方

【组成】 吴茱萸、附片各9克,明矾6克,面粉30克,醋1杯。

【制法】 把以上前4味共研细末。

【功效】 清热解毒。

【用途】 适用于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

【用法】 用醋调和做饼2个,分贴两足心,纱布包扎固定。

安宫牛黄丸灌肠方

【组成】 安宫牛黄丸1丸。

【制法】 将药丸研碎,用40克温开水化开和匀。

【功效】 清热解毒。

【用途】 适用于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

【用法】 10岁以上儿童1次保留灌肠,5~10岁儿童取1/2量灌肠,5岁以下小儿取1/3量灌肠。

大青叶大黄散

【组成】 大青叶60克,生大黄18克,牛蒡子、大蓟各15克,贯众12克。

【制法】 用以上5味共研细末,以水(或低度酒)调成膏状。

【功效】 清热解毒。

【用途】 适用于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

【用法】 敷两足心,包扎固定。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