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博览4
11379000000037

第37章 古今历史名人(5)

1698年8月中断考察,回国平息索菲亚再度策动的叛乱。随后,彼得开始了俄国的欧化进程,着手进行涉及各方面的改革。他毕生重视军事改革,使俄国军事逐步走向正规化。建立包括步、骑、炮、工四个兵种的、拥有20万人的正规陆军,创建由48艘战舰、大批快艇和28000名水兵组成的海军舰队。实行义务兵役制,颁布军事法规,设立军衔制,并办军事学校和学院。他大力发展工业,国家对贷款和提供劳动力等方面予以优惠。

到1725年,俄国的手工工场由原来的21个发展到近240个,涉及冶金、纺织、造纸、造船等基本工业领域。彼得大力扶植国内贸易活动,对外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大刀阔斧地改革国家行政机构,废除了臃肿重叠、职责混乱的旧衙门制度,取消了波雅尔(意为大贵族)杜马,建立了作为国家最高政权机构的九人枢密院(也泽成参政院),在1718~1721年间成立了11个专门委员会(也译成院)。先后把全国划分为8大省(后增至11个)和50个州。各省总督一人,直接由沙皇任命,并听命于沙皇。1721年实行宗教改革,设立宗教事务管理总局。总局长一职由非宗教人士担任,使教会从属于世俗政权。

1714年3月颁布“一子继承法”,规定贵族只能把土地和其他不动产权传给一个儿子,防止土地分散,进一步巩固了大地主贵族的土地所有制。1722年颁布《官职等级表》,文武官职各分为14级,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度和门阀观念,量才使用,论功取士。彼得对科学文化事业贯注巨大热情,先后开办算术、造船、航海、医护、矿业、工程技术学校,培养各方面专门人才。要求10~15岁贵族子弟必须上学,并学会算术和一门外语,否则剥夺贵族特权,甚至规定,不毕业者不得结婚。还建立俄国第一个印刷所、博物馆、图书馆、剧院。

1699年下令采用儒略历。1703年创办第一份报纸——《新闻报》,并亲任主编,并简化了俄文字母。1724年筹建俄国科学院。在生活习俗上要求欧化,禁止人们留胡须,禁止穿俄国旧式长袍。商人可蓄须,但要纳税。彼得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满足了地主阶级和新兴商人阶级的利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在进行国内改革的同时,彼得不断对外发动战争。

1700~1721年与瑞典进行了21年的战争(史称北方大战),获得胜利,夺取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领土和波罗的海出海口。战争期间,于1713年把首都从处于内陆的莫斯科迁至濒海的彼得堡。1721年10月。枢密院封彼得为“大帝”和“祖国之父”。1725年1月28日彼得因病死于彼得堡。

车尔尼雪夫斯基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思想家,作家。生于牧师家庭。1846~1850年就读于彼得堡大学文史系,研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著作,对赫尔岑、别林斯基、果戈理的作品也有浓厚兴趣。在改革农奴制的社会争论的影响下和欧洲1848年革命的震动下,逐步形成唯物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世界观。

1853年迁居彼得堡后从事创作活动和革命活动。1855年发表学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向唯心主义美学观点和“为艺术而艺术”的论点提出挑战,在美学史上首次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艺术的社会作用。同年起任《现代人》杂志文学批评栏的编辑工作。

1857年转为专门负责杂志的哲学、经济和社会政治问题栏,集中精力研究俄国经济政治问题,对自上而下的改革进行无情揭露,提出无条件废除农奴制的要求。改革前夕撰写著名革命传单《领地农民同情者致领地农民书》,号召农民待时机成熟时举行起义。1862年发表《没有收信人的信》,把俄国比作一件破烂不堪的旧衣服,认为应该停止补缀、重换新衣。为了论述自己的政治观点,深入进行经济和哲学理论的研究,于1860年发表坚持唯物主义观点、批判宗教神秘主义的《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被政府视为“动摇君主政权的基本原则”之作。他承认资本主义的相对进步性,但也揭露和谴责资本主义的剥削,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主张俄国可以通过农民村社绕过资本主义而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民粹派的理论基础。

1862年遭沙皇政府逮捕,监禁2年,后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7年(又改为终身流放)。身陷缧绁仍坚持革命信仰,写出塑造一群反对农奴制的民主主义者新人形象的长篇小说《怎么办?》以及政治小说《序幕》。晚年获准离开流放地,移居阿斯特拉罕,从事翻译工作。1889年获准返回家乡,4个月后病逝。

巴枯宁

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出身贵族。1840年出国,先后侨居德国、瑞士和法国。关注社会现实,走上政治斗争的道路。参加1848~1849年欧洲革命。1849年5月因参加领导德累斯顿起义被捕,并判死刑(后改为无期徒刑)。1851年由沙皇政府引渡回国,狱中曾两次写“自白书”,请求赦免。1857年被减刑流放西伯利亚。1861年逃往国外,同赫尔岑、奥加略夫合作,加入《钟声报》编辑部。积极参加和领导俄国的民粹派运动,成为70年代民粹派三大理论家之一(另二人为拉甫罗夫和特卡乔夫)。1864年9月在伦敦会见马克思,参加第一国际的活动。同年底来到意大利,逐渐形成无政府主义思想,宣扬个人的绝对自由,视国家为社会祸根,主张以理想的“自治性质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来代替国家。认为阶级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继承权,而不是私有制,废除继承权,就可以实现各阶级平等。还认为任何政治运动都是反动的,而建立“无政府状态”的社会的途径,是通过少数人的自发暴动,而不需要积聚革命力量,否认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作用,更反对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他的活动在第一国际中产生消极影响。1872年因从事分裂活动被第一国际开除。著有《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等。1876年7月1日病逝于瑞士伯尔尼。

普列汉诺夫

俄国和国际社会民主运动活动家,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和理论家。出身于小贵族家庭。早期参加民粹派运动,是“土地与自由社”和“土地平分社”的领导人之一。1880年侨居国外,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脱离民粹派。1883年9月在日内瓦组织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译介马克思主义著作,亲自撰写一系列马克思主义著作,如《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1883)、《我们的意见分歧》(1885)、《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1895)、《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898)、《没有地址的信》(18991900)等等,批判民粹派的错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作出卓越贡献。俄国社会主义工党和《火星报》的创建人之一,参加第二国际活动,进行反对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斗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成为孟什维克领袖之一。对工农联盟认识不足,夸大自由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反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策略。但是在1903~1914年期间仍然摇摆于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之间,反对取消派,反对党内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成为护国主义者,站到社会沙文主义立场一边。二月革命后回国支持临时政府。对十月革命持否定态度,但不支持反革命推翻苏维埃政权的活动。1918年5月30日病逝于芬兰。

俾斯麦

德国政治家。1815年4月1日出生于勃兰登馒阿尔特雷恩豪森庄园的容克世家。受过良好的教育。

1847年为普鲁士联合邦议会议员。当时思想保守,反对德国统一,竭力主张维持以奥地利为中心的德意志联邦。1851年出任普鲁士驻法兰克福联邦代表大会公使,1859年出任驻俄公使,1861年任驻法大使。这一时期思想发生变化,主张在普鲁士领导下以武力统一德国。

1862年9月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几天后,在普鲁士议会的预算委员会会议上即席发表了被后人认为是深思熟虑的谈话:“当代重大问题不是演说和多数派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大错误——而只能用铁和血来解决”,并声称这已是普鲁士依仗自己的军事实力取得好处的时候了。由此,被人称为“铁血宰相”,所推行的政策也被称为“铁血政策”。“铁血政策”又被后人当作战争政策与穷兵黩武的代名词。此后不顾议会中多数派的反对与“违宪”的指责,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并不断煽动德意志民族主义情绪。

1864年联合奥地利发动了对丹麦王朝的战争,兼并了属丹麦国王领地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个小公国,因此被封伯爵。1866年在法国的默许下发动了对奥地利的战争,即普奥战争,战争连续了7个星期,在关键的7月3日萨尔瓦战役中与普鲁士国王亲临战场观战,普军获胜后,说服国王停止追击奥军,以免刺激其他大国。8月签订布拉格和约,迫使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不久建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由莱茵河以北的22个德意志国家及3个自由市参加。1870年,为了统一法国庇护的南德意志四国,决意发动对法国的战争。7月13日普鲁士国王从休养地埃姆斯温泉发来急电,俾斯麦加上了侮辱法国皇帝的字样,并在报上公开发表,使其成了引逗“高卢公牛”的“红布”,法国于7月19日向普鲁士宣战,早有准备的普军很快击败了法军,并进军巴黎城下,迫使法国新政权赔偿巨款,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1871年1月18日,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成立,俾斯麦被任命为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邦宰相,并晋封为侯爵。70年代初期,又掀起“文化斗争”,反对代表天主教会与西南德意志分离势力的中央党,借机剥夺了教会的相对独立权。可是,不久即与中央党妥协,转而进攻工人运动,1878年10月使议会通过“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即“非常法”),社会民主党被迫转入地下。在外交上,推行“大陆政策”,力图保证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其主要做法是:孤立法国;阻止法俄接近;阻止俄国向中欧、南欧发展,形成英、法、俄、奥、意在欧洲的互相制约。

1873年促成俄、奥、德三皇协定;1879年使德国与奥匈缔结秘密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形成三国的秘密军事同盟。80年代还促进德国向亚、非、拉开拓殖民地。1888年,年轻的威廉二世继位当皇帝,威廉主张实行称霸世界的“世界政策”,与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发生冲突。1890年3月被迫辞职,被封为布劳恩公爵。1898年在自己的庄园去世。后人认为,俾斯麦当政后实行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内外政策,比较符合德国当时的现实。

杰斐逊

美国独立革命主要领袖之一、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美利坚合众国第三任总统(1801~1809)。1743年生于弗吉尼亚阿尔贝玛尔县的夏洛茨威尔。毕业于威廉—玛丽学院。当过律师,曾为弗吉尼亚殖民地议会议员、县治安法官、土地测量员。在北美人民的反英浪潮中,他逐渐形成反英、独立的民主革命思想。

1775年,参加第二届大陆会议,参与起草《拿起武器的原因和必要性的宣言》。翌年6月,被选入《独立宣言》5人起草委员会,系《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阐述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原则。

1776年10月重返弗吉尼亚州议会,翌年起草“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并为促进弗吉尼亚社会的民主改造作出过很大贡献。1779~1781年,任弗吉尼亚州州长。1783年,被选为联邦国会议员,曾起草《1784年土地法令》。1786~1789年,任美驻法公使。1792年,与麦迪逊创建民主共和党。他是美国联邦政府第一任国务卿(1790~1793)、第二任美国副总统(1797~1800)。

180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蝉联两届。任内购买路易斯安那(1803),对外持中立外交政策,其政治思想富有民主性,主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及人民革命权利,主张使美国发展成为一个以农立国、以小农为主体的、充满人情味的农业共和国。他是美国资产阶级民主传统的奠基者。杰斐逊于1800年曾说:“我已经在上帝圣坛前发过誓,永远反对笼罩着人类心灵的任何形式的暴政。”他还热爱科学,重视教育,博学多才。曾创办弗吉尼亚大学,任校长;曾任美洲哲学会副会长、会长。

1826年7月4日,即美国独立50周年纪念日,因患慢性腹泻病逝于蒙蒂塞洛。著有《英属美洲权利综论》、《弗吉尼亚札记》等。

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美国独立革命主要领袖之一、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外交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1706年生于马萨诸塞的波士顿。家境贫寒,少时失学,靠勤奋自学成才。读书是他唯一的乐趣,“时间比金钱更宝贵”是他的座右铭。当过学徒、印刷工。他第一个发现金属尖端放电现象,进行了科学史上有名的费城电风筝试验,发明、安装了世界上第一个避雷针;发明了新式的“富兰克林火炉”;研制了第一个具有伸缩性的导尿管;试验了物体传热灵敏度。他对经济学也有贡献,马克思认为他“第一次有意识地、明自而浅显地把交换价值归结于劳动时间的分析”,“表述了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45页)。

1730年,创办《宾夕法尼亚报》(今《星期六晚邮报》);是北美第一家图书馆——费城图书馆的创建者、美洲哲学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曾任宾夕法尼亚殖民地议会秘书(1736~1751)、宾夕法尼亚邮政局长(1737~1753)。1758~1762年、1765~1775年为宾夕法尼亚、马萨诸塞等殖民地驻英国伦敦代表。1751年,协助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1754年,出席新罕布什尔等6个殖民地在阿尔巴尼召开的代表会议,提出了阿尔巴尼联盟计划。为了说明联合的必要性,富兰克林曾在一篇论文中配了一幅有名的漫画——一条被砍成数段的蛇,每一段代表一个殖民地,蛇下面写着警句:“联合或者死亡!”1775年,出席费城第二届大陆会议,为《独立宣言》5人起草委员会成员之一,大陆会议外交委员会主要领导人之一。参与起草《宾夕法尼亚州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