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疼痛护理手册
11377700000003

第3章 疼痛的基本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疼痛治疗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疼痛给人们造成的痛苦并投身于疼痛的研究和治疗工作。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社会伦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的发展,疼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深入,镇痛药物的开发与研制、影像学和微创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一门专门研究疼痛的原因、机制、特征、诊断、治疗的新兴交叉学科——疼痛医学蓬勃发展起来。与此同时,疼痛护理学也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护理学分支。由于“疼痛”是一个跨学科的生理或病理现象,临床各科患者几乎都会遭受疼痛的折磨,因此,疼痛护理学必然会走多学科相结合的道路。

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主席James Campbell提出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在2001年亚太地区疼痛论坛上,大会提出了“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在2002年8月第10届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大会上,与会专家达成基本共识:“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2004年,IASP确定10月11日是第一个“世界镇痛日”,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确定从当天开始的一周为第一个“中国镇痛周”。目前发达国家已将疼痛作为除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以外的“第五个生命体征”来评估与处理。国内各大医院癌性疼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建立,对临床疼痛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一 疼痛的定义与术语

一、疼痛的定义

疼痛是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体验。北美护理诊断协会(NANDA)将疼痛定义为“个体经受或叙述有严重不适或不舒服的感受”。

二、与疼痛相关的术语

(一)急性疼痛

急性疼痛是指继发于肢体创伤而产生的疼痛,这种疼痛可能随着创伤的痊愈而减轻。

(二)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是指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通常超过3~6个月的疼痛。

疼痛是神经末梢感觉感受器受到伤害和病理刺激后,通过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的大脑皮质而产生的。同时它又是一种主观的反应,是包括感觉和情感的反应。生物学家认为引起疼痛的刺激,易造成组织的损伤,因此疼痛总是与组织损伤相关。但有些人在没有组织损伤可能的情况下,主诉疼痛,这通常与其心理因素有关。

第二 影响疼痛的因素

疼痛是一种复合感觉,往往和其他躯体感觉混杂在一起,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状态,常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同等程度的伤害性刺激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时期会引起不同的痛觉反应,医学上称之为不稳定的痛觉反应。疼痛是主观的感受,个体对疼痛的感受和耐受力存在很大的差异。个体所能感受到的最小疼痛称为疼痛阈,个体所能忍受的疼痛强度和持续时间称为疼痛耐受力。疼痛阈和疼痛耐受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影响疼痛的客观因素

(一)人口学特征

多数学者认为,人从婴儿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痛阈逐渐降低,成年后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进入老年阶段后痛阈升高,这可能与老年人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下降有关。另有学者认为,老年女性更能耐受疼痛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老年男性更能耐受疼痛并非不能感受疼痛,而是忍耐能力增强。

(二)社会文化背景

研究发现,文化水平低、生活贫困、医学知识少的人对疼痛的耐受性较高;从小娇生惯养、备受父母宠爱的孩子,长大后对疼痛的耐受性较低;生活在鼓励忍耐和推崇勇敢文化背景中的人,往往更能忍受疼痛。

(三)治疗及护理因素

1.影响疼痛的治疗因素

(1)病情需要实施的有创治疗,如颈内静脉穿刺置管(CVC)、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伤口换药等。

(2)外科手术和与外科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2.影响疼痛的护理因素

(1)护士掌握的疼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可影响患者对疼痛的正确判断与处理。

(2)护士评估疼痛的方法会导致患者对疼痛感受的变化,也会导致其使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仅依据患者的主诉判断是否存在疼痛,会使部分患者得不到及时的处理。

(3)护士缺少必要的药理知识,过分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或依赖(成瘾)性,会使患者得不到必要的镇痛处理。

除此之外,医护人员的表情、语言也会对患者的疼痛反应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影响患者的情绪,并进一步影响疼痛反应。

(四)患者的支持系统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使患者在经历疼痛时,消除孤独无助感和恐惧感,从而减轻疼痛。比如,患儿有创伤或疼痛时,父母的陪伴非常重要。

(五)其他

个体对疼痛的耐受力会受到群体和其他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如他人过度的关心和注意,担心失业、失去家庭、失去医疗保险等都可能助长患者的疼痛反应。

二、影响疼痛的主观因素

(一)性格

个体对疼痛的敏感性和表达方式与其人格类型有很大的关系,做事勇敢、意志坚强、自尊心强的人对疼痛的耐受性较强;感情细腻、敏感多疑、依赖性强的人对疼痛的耐受性较差;具有癔症性格的人对疼痛较敏感,同时会夸大对疼痛的描述。

(二)个人经历

早期环境或经验对疼痛的反应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有的父母在儿女幼时发生一些轻微的创伤时便大惊小怪,未正确教导儿女如何面对创伤所带来的疼痛;有的父母则很镇静地教导子女如何对待疼痛。这种早期经历的影响,使不同个体对疼痛产生的反应也不相同。

(三)注意程度

对刺激或疾病创伤产生疼痛的注意程度是影响疼痛的重要因素。比如,全神贯注于某一种活动时,发生较轻微的外伤往往是活动结束后才会被发现。一般情况下,人的心理状况处于低潮时,尤其是夜间或清晨,对疼痛的反应也较敏感。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受伤部位或疾病部位时,疼痛加剧;如果注意力投注于疼痛以外的事物时,疼痛便会减轻。如冲锋陷阵的战士很少意识到自己的伤痛。

(四)情绪

焦虑、恐惧、不安等情绪可直接影响个人对疼痛的感知程度。临床发现,积极、乐观、愉快的情绪可使痛阈提高,疼痛减轻,甚至抑制疼痛;紧张焦虑、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会使疼痛加剧,有时甚至会导致比实际更严重的疼痛。实验表明,仅仅是对“痛”的期待,就会使痛觉明显加强,这大概也与人的注意程度有关,像抑郁性疼痛、焦虑性疼痛都与人的情绪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