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疼痛护理手册
11377700000013

第13章 疼痛的非药物治疗(4)

【操作及护理方法】按照医嘱备好熨敷止痛药物及热熨袋,将药物加热后放入袋中,温度以不超过70℃为宜,将热熨袋放置于疼痛部位,时间为30~60分钟,温度降下来以后可加温复用。熨敷期间,密切注意患者对热熨的反应,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以免烫伤皮肤,阳证实证患者不宜使用熨敷法。

(5)止痛中药的吹药疗法与护理。止痛中药的吹药疗法最常见用于咽喉肿痛的治疗,其方法是将药物研制成精细粉末,利用喷药管,将药粉喷撒于病灶的一种外治法。

【适用范围】咽喉肿痛的治疗。

【操作及护理方法】嘱患者清洗口腔后,端坐在靠背椅上,头向后仰,张口屏气,用压舌板压住舌根,手持吹药器,将适量药物均匀吹入患处,吹药完毕后,嘱患者关闭口腔,一段时间内不要饮水进食,吹药时勿用力过猛,以防刺激气管引起呛咳,小儿禁用玻璃管作为吹药工具。

二、针灸止痛

针灸治疗疼痛历史悠久,远在针灸的萌芽时期,人们就用“砭石”治疗疼痛;《内经》中就有针灸治疗头痛、牙痛、耳痛、喉痛、腹痛、腰痛、胃痛、关节痛等多种痛证的记载;在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一书中,针灸疗法最常用的是治疗局部或附近部位的各种疼痛,在所罗列的三百多个穴位中绝大多数有这种功能。1958年,利用针刺的镇痛功能,我国率先在多种术式中开展针刺麻醉;目前临床上,疼痛性疾病依然是针灸的主要适应证之一,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米兰会议推荐的64种针灸适应证中,有32种与疼痛有关。

(一)针灸止痛机制

针刺对近神经节段区域的镇痛效应:根据近几十年的研究,用较弱的手法行针或电针刺激穴位,常在局部观察到镇痛和痛阈升高的现象,这种镇痛效应在脊髓动物上也能观察到,也就是说,脊髓的整合机制主要在“近节段取穴”时参与镇痛作用。目前研究表明,近节段的针刺镇痛效应的机制与激活粗纤维有关,这种效应在脊髓水平就可完成,在“闸门控制”系统下发挥作用,闸门控制的核心部位在脊髓的胶质区细胞(SG)它可被粗纤维的传入活动兴奋,产生背角投射神经元(T细胞)抑制,从而关闭痛觉向中枢传导的闸门。

针刺对远神经节段区域的镇痛效应,其机制与近节段的有明显不同。在远节段取穴所产生的镇痛效应,需要的刺激强度更大一些,这一点与同节段或近节段取穴明显不同。针刺的传入信息可分别经外周A类和C类纤维的传入到达脊髓背角;传递针刺信号的上行通路位于脊髓腹外侧束;触发针刺镇痛效应的下行通路主要是通过脊髓背外侧索下行的。强针刺激引起身体广泛区域的镇痛效应需要脊髓上中枢的参与(脊髓延髓脊髓环路的完整):以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核为主体的内源性镇痛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是保障针刺引起躯体广泛区域镇痛效应的前提;中脑边缘系统、丘脑和大脑皮质等结构均参与其中,大量证据表明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机制与脑内抗痛系统的调节和参与有关。

(二)常见痛证的针灸方法

1.颈椎病

【常用取穴】风池、天府、大椎、颈部夹脊、肩髃、肩井、肩中俞、肩外俞、曲池、外关、后溪、阿是穴。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间歇行针2~4次。

2.下腰背疼痛

【常用取穴】腰俞、腰阳关、命门、肾俞、大肠俞、八髎穴、委中、阿是穴。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行针3~5次,委中可点刺放血。

3.偏头痛

【常用取穴】凤池、头维、百会、印堂、太阳、合谷、太冲神门。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行针2~4次;太阳、印堂可用皮肤针叩刺。

4.肩周炎

【常用取穴】肩髃、肩髎、曲池、天宗、臂臑、肩贞、阿是穴。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行针2~4次。

5.膝骨关节炎

【常用取穴】膝眼、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血海、梁丘,阿是穴。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行针2~4次;寒症可用温针灸。

6.网球肘

【常用取穴】曲池、尺泽、手三里、少海、外关、合谷、阿是穴。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行针2~4次。

7.痛经

【常用取穴】三阴交、中极、气海、关元、归来、足三里。

小腹冷痛,经量少伴血块者加血海;小腹胀痛者加太冲、内关、阳陵泉;伴头晕耳鸣,经色淡者加照海、肾俞、曲泉。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行针3~4次;寒证、虚证可加灸。

(三)护理

(1)针灸前做好准备和解释工作,交代施术中的感觉和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并使其体位舒适,做好保暖和体位固定的护理。

(2)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注意观察患者的神色变化、效果和反应,如出现晕针、折针、弯针等现象,立即报告医师,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施灸时严密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防止艾火灼伤皮肤、衣被,如有发生,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4)严格掌握针刺禁忌证和禁忌部位,如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皮疹处。肿瘤部位,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胸背腰部不宜深刺。

(5)严格掌握灸法禁忌证,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证,以及面部、大血管和黏膜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肋部均不宜灸。

(6)灸后局部起泡,小者无需处理,大者可用消毒水疱局部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并以消毒纱布覆盖,防止感染。

(7)治疗结束后协助患者穿好衣服,注意保暖,安置舒适体位。

三、推拿止痛

推拿是中国传统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推拿的记载。推拿治疗通过一定的推拿手法刺激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产生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理经整复等诸多功效,最终达到“通而不痛”的止痛效果。

(一)推拿止痛机制

推拿疗法通过直接的力学刺激和间接的神经反射及体液循环对局部及全身产生影响,其作用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调解神经功能;解除或缓解局部软组织的痉挛;促进血液循环。

(二)常见痛证的推拿方法

1.颈椎病

【常用取穴】凤池、风府、大椎、肩中俞、肩外俞、肩井、缺盆。

【操作】

(1)用拿法、揉法放松颈部肌肉。

(2)点揉、按穴位(见常用取穴)。

(3)弹、拨、推阳性穴位、阿是穴及劳损的肌束。

(4)摩法、擦法结束。

2.腰椎间盘突出症

【常用取穴】大肠俞、肾俞、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操作】

(1)用滚法施于腰部和患侧下肢部3~5分钟。

(2)用掌根按揉法自上而下按揉腰部两侧骶棘肌至骶部2~3分钟;继而从骶部按揉至臀股沟,然后沿坐骨神经走行顺序按揉至足跟,反复操作3~5分钟。

(3)双手拇指叠指按压法按压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等穴位,每穴约半分钟。

(4)用两拇指叠指拨法拨腰部两侧骶棘肌,左右各3~5遍。用拇指按揉腰部两侧骶棘肌,自上而下到腰骶部为止,反复操作3~5遍。

(5)腰椎斜扳法斜扳腰椎,左右同法。

(6)用摩法、擦法结束治疗。

(三)推拿止痛的护理

(1)治疗前,应对推拿治疗的部位皮肤进行清洁或消毒。

(2)严格掌握推拿治疗的禁忌证,如局部皮肤感染、开放性伤口、骨折、急性传染病、妇女妊娠及月经期其腹部或腰骶部均不宜实施推拿治疗。

(3)推拿治疗过程中,应保持与患者的交流,仔细观察患者的表情及心理变化。

(4)推拿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治疗体位或改变推拿手法,若无缓解需终止治疗。

四、刮痧止痛

刮痧疗法属中医学传统疗法的一种,历史悠久,有关“刮痧”的文献记载首见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其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目前已难以考证。“痧”字从“沙”衍变而来,最早“沙”是指一种病证,被认为是体内的一种病理产物,在很多病症状态下,经过刮拭过的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沙”样的斑点,故中医学认为这是一种使体内的病理产物得以排出体表的有效方法,人们逐渐将这种疗法称为“刮痧疗法”。

(一)刮痧止痛机制

刮痧时刮板向下的压力会使通透性紊乱的毛细血管破裂,含有体内毒素的血液渗出脉外,这些含有体内毒素的离经之血即是“痧”。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痧”存在于皮肤和肌肉之间,痧的排出,促进了血液循环。新鲜的血液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和氧气,使凝血机制正常发挥,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恢复正常,配合刮拭后血管的瞬间反应,出“痧”会立即停止。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发生气滞血瘀是导致疼痛的主要原因,刮痧通过刮痧板作用于机体皮肤及皮下组织,在按、压、拉及摩擦等手法联合作用下,使“痧”能够排出体外,从而使局部经络得以疏通,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

首先,刮痧的点、按等手法治疗可刺激机体深部组织的感受器和神经纤维,使粗神经纤维兴奋,从而抑制细神经纤维传导的痛觉信号;其次,刮痧的按、压、摩擦对肾上腺皮质功能具有刺激作用,释放较多的17羟皮质类固醇,而这些物质对消除局部的非细菌性炎症有重要作用;再次,刮痧可使血浆中5羟色胺含量减少,有利于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加速其他致痛物质(如徐缓激肽、组胺、钾离子等)的代谢及运转;此外,刮痧对体内重要镇痛物质内啡呔亦有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痛阈,从而减轻疼痛。

(二)常见痛证的刮痧方法

1.颈椎病的刮痧止痛疗法

【常用取穴】风池、天柱、风府、大椎、肩井、天宗、大杼、膈俞、肾俞、肩髎、曲池、列缺、合谷穴、阿是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