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烟草的传播范围日益扩大,但在很多国家烟草的使用却是被禁止的,如土耳其、俄国、梵蒂冈、德国。在1742年,普鲁士大帝因认为烟草有潜在的引起火灾的危险而颁布了禁烟的法令,这个法令直到1848年才被完全废除。与此同时,吸烟行为在上述地区是被谴责和禁止的。直到18世纪末期,它才被社会慢慢接受。
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君王,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是烟草热切的拥护者,因为通过进口贸易,他获得了可观的财务税收。当英国从弗吉尼亚州获得了烟草的种子后,西班牙对烟草的垄断就结束了,这时,詹姆斯一世禁止从西班牙进口烟草以鼓励他的国家自己生产。而随着烟草的传播,吸烟俱乐部也不断涌现。亨利·班伯里(Henry Bunbury)的蚀刻画“一个吸烟俱乐部”描绘了四个正在吸烟的绅士,他们的脸上有夸张的、兴高采烈的,甚至是有点荒谬的表情。
相对来说,烟草是一种发展较晚的作物,但是随着烟草在全球的传播,烟草同我们的生活已经产生了密切的联系。烟草带给人类的是疾病和死亡。生活的提高、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发展,靠的是人,人是最宝贵的财富。面对烟草危害,人们该醒悟了!何况香烟对人类的危害可以说是罄竹难书!
六、中国烟草的发展轨迹
中国烟叶种植从明代万历年间始,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我国机制卷烟从19世纪末期开始,距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关于烟草在中国的传播,有关历史学家推断:烟草在16世纪中期传入中国,有4条路线。明万历时始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今江苏、湖北)等地,纷纷将烟草移植过去,这是南方烟草输入的第一线,国外大本营是菲律宾,中转站是我国台湾。其中,福建漳州又是“第一线”上的“第一站”。第二条路线始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是从南洋一带进入广东境内,再往北传。又一种记载指明:来自大西洋的烟草,由越南直达广东。第三条路线则从北方侵入——由日本到达朝鲜,再传至辽东半岛。这条路线传入时间与前两条并行,即在明万历至天启年间(1616—1627年)。其时,大清已建国都于沈阳,清太宗曾下令严禁贩卖、种植烟草。所以起初烟草大量传入北方,有人吸食,种植的人却极少;在南方两条路线上,却是移种烟草的人大大多于吸食者。最后一条路线是从俄国传入新疆,时间稍晚于前三条路线,肇始于18世纪下半叶,兴旺于20世纪初。《新疆农业》载:“新疆所产之烟,系黄花烟,又名莫合烟,以伊犁为著。”烟草由此4条路线传入中国,难怪很快便大行其道了。加之烟草传入后,各地的移种将其与本地风俗、口味融合在一起,于是烟草便一下子以扇形态势铺开,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传遍中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等国的卷烟工业企业开始进入我国。英美烟草公司在我国设厂,同时在豫、鲁、皖等地发展烤烟。他们垄断了中国卷烟的原料、生产和销售。20世纪前半叶,我国的烟草业被外国资本把持,70%左右的卷烟产品由外国资本在华的企业生产或从外国进口。1949年,全国卷烟总量约160万箱。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烟草业历经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和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较快增长阶段,也经历了“二五”期间、“**********”期间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企业管理混乱、产销失调、效益低下的遭遇。1981年,全国卷烟总产量1704万箱,上缴税利75亿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家对烟草业制定了特殊的改革政策,建立了“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国家烟草专卖制度。国家政策真是“好雨知时节,正需乃发生”,于是乎烟草业蒸蒸日上。1982年1月,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1984年1月,国家烟草专卖局成立。二十多年来,我国烟草业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形成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强劲势头。1981—1990年,我国卷烟产量大幅度增长;1990年,全国总产量达到3260万箱。
1990年以后,中国卷烟市场基本饱和。烟草业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调整产品结构上,全行业经济效益持续高增长。目前,一、二类卷烟已占到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名优卷烟的产量增长了两倍。
2004年,全国烟草业的工商税利已达2100亿元。至2010年烟草业已实现工商税利6045.52亿元,同比增加876.39亿元,增长16.95%。
第三 戒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从19世纪开始,人们逐渐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尼古丁的成功提取及其毒性的确立更坚定了人们的看法,公众要求禁烟的呼声越来越大。面对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据和人们的质疑,烟草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然而,乌云密布雷声隆隆未必就会天降大雨,搞不好反而成就了“乌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气势。禁烟运动并没有因为科学研究和公众的呼声而顺利地开展起来。烟草业的各大公司聚集在一起,开始筹划如何走出困境。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一家公关公司——Hill&;Knowlton公司,审时度势,帮助烟草公司,利用媒体和一些科学家,制造了怀疑的氛围,一场关于吸烟与健康的争论在全社会沸腾开来。在之后的十年间,烟草工业不仅没有受到负面影响,还在这场战役中发展壮大,获取了更多的利益。直至1964年,美国卫生部首次发出吸烟与健康的官方声明,称吸烟是一种与疾病和死亡有关的极为重要的因素,需要立即采取措施。随后,世界卫生组织及不少发达国家开始关注戒烟问题,并逐步采取了许多强制性的行政措施,一场全球范围的戒烟运动由此拉开序幕。可以说,人类从迷恋香烟到怀疑香烟,再到决心戒烟,真的是一波三折、道路漫漫。禁烟运动往往是到了大道通衢的时候,偏偏横伸枝节;在人们以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偏偏又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吸烟有害健康引发的禁烟运动
(一)禁烟运动的兴起
早在禁烟运动初期,一些有声望的中产阶级就开始大声呼吁戒烟,希望全社会重视吸烟危害健康这一社会问题,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应远离烟草的毒害。“点燃香烟的一刹那,你也点燃了死亡的导火索。”他们号召家长、老师以及教育家承担起他们的重要职责——让年轻人认识到烟草是一种易产生依赖的、有害健康的物质。
16世纪,英国政府对吸烟的人加重处罚,把原定烟草进口税增加了400倍,企图阻止烟草传播。曾有一位药学家发表论文,提出了烟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引起了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的重视。詹姆斯写了《扫除烟草运动》一书,书中说:“你应抛弃这污秽的玩意儿,接受它是不可饶恕的愚蠢,使用它是大大的罪过。它是一种伤目刺鼻、害脑戕肺的恶习,好似地狱入口处的黑烟。”这位国王随即又向全国发布了禁烟令。不久,全副武装的卫士把一群群反剪捆绑着的吸烟犯押赴刑场斩首。早年人们从牛津发现的一组雕刻遗迹,正是描绘着那些嘴里叼烟卷的男女犯人就刑前的情景。
19世纪后期,随着对化学、医学等学科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吸烟与健康问题的关注和认识与日俱增。在美国和欧洲,大大小小的禁烟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
20世纪30年代,吸烟被认为是一种“高雅”的行为,然而,医学科学的进步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快乐和高雅”只是狼身上披了一件羊皮,虚有其表,败絮其中。尽管如此,烟草公司还是“无所不用其极”,通过各种渠道向人们大肆宣传烟草产品,并引诱人们购买香烟。
(二)吸烟有害的理论依据
尼古丁的成功提取和基础研究为吸烟有害理论提供了依据。
面对烟草公司近乎无赖的大肆反击和我行我素,反烟组织和个人除了无奈还能干什么呢?禁烟活动又何以继续呢?尼古丁的成功提取为我们指明并开阔了道路。1821年,德国化学家Posselt Reimann描述了一种从新鲜干燥的烟草叶里提取的乳白色馏出物;1828年,他们成功分离出了这种烟草中的主要生物碱尼古丁。禁烟之路仿佛从黑夜走向了白昼!Trommsdorff也研究了烟草植物的提取物,但他的研究成果不及Posselt和Reimann那么深入。一石激起千层浪,那时基于动物实验所取得的证据,这种有毒生物碱激起了关于吸烟有害健康的无数次讨论。
尼古丁实验可追溯至17世纪,Conrad Gesner在给狗喂食少量干燥的烟叶粉末后,狗出现了呕吐反应。1850年,Bocarme在比利时皇宫前进行了第一次毒性测试;同时期,化学家Stas从尸体上检测出尼古丁。这两个事件成为很多关于尼古丁的动物实验的基石。Tiedemann在青蛙、兔子和狗身上进行了动物实验。这些实验均证明尼古丁有很强的毒性,而且常常引起急性发作。
随后,尼古丁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这类概念被广泛推广。人们开始注意到吸烟者出现的焦虑、昏迷、咳嗽、呼吸加速、恶心和呕吐等症状。早在150多年前,就已有关于长期吸烟可导致慢性舌炎、咽炎、扁桃体炎和舌癌等疾病的报道了。
尽管吸烟有害健康已是铁证如山,但烟草公司仍不愿面对这一事实,它们一刻也没有停止宣传烟草产品。我们也许会嘲笑烟草公司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然而面对他们的负隅顽抗,我们是穷寇莫追还是锲而不舍?唯有感叹,禁烟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二、烟草工业的危机及其应对策略
(一)烟草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吸烟有害健康”这一观点的确立给了烟草工业致命一击。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烟草公司制定了很多对策,如在广告中承诺香烟的温和,或声称“更多医生选择骆驼牌香烟”。烟草公司一再试图减轻烟民们对吸烟危害的焦虑,同时,这些声明也成为其变相宣传自身品牌的手段。
在20世纪50年代,大量的科学证据表明吸烟有害健康。吸烟与疾病的关系已确信无疑。研究数据表明,吸烟这种习惯可能是致命的!吸烟和肿瘤的关系在一开始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和恐慌。医生建议吸烟者少抽一点,但学术上并未能确认哪种程度的吸烟是安全的。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类为什么害怕流感,为什么人类拿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没有办法?因为这些病毒变异性很强,人类研制一种新药,它们就变异出一个新亚种。它们懂得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也就是随机应变,在改变中进化,在进化中生存。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烟草公司的领导层认识到传统的宣传和营销手段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行,行则以应万物。烟草工业如果要存活下去,就得勇敢面对新的科学证据并寻求对策。
到20世纪50年代早期,尽管人们对吸烟影响健康的担心已经持续了数十年,烟草工业自身还是没有能力找出新的科学证据来反驳以上的观点。每家公司的研究部门只是致力于产品设计和修改,如使其更“温和”或变换口味。烟草公司曾因掌控了其产品的特点,在创造现代香烟上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现在却发现他们开始失去对这种文化的控制力了。他们试图挽回,这种尝试是可能的,而且还取得相当大的成功,但这次他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单纯地控制香烟的文化意义。总之,20世纪50年代的科学发现造成了香烟历史上的巨变。
烟草工业的领导层发现,他们的事业犹如一只不断漏水的船只,这艘船航行于无边的大海上,前途未卜,危机四伏。面对这种新的非常不利的形式,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以前所未有的公关策略作为回应——诱导人们对科学的证据产生怀疑,夸大科学界对吸烟有害的争论,试图说服人们相信吸烟并不一定有害健康,反而益处多多。烟草工业的领导层和商家们确信:只要存在怀疑,吸烟者将继续吸烟,而新的吸烟者也将陆续地成为长期吸烟者。
(二)烟草公司面对危机煞费苦心
烟草工业历经半个世纪建造起来的辉煌,正在逐渐失去它昔日的光环。它丧失了对媒体的掌控权,媒体对医学发现不断地、大范围地报道,使烟草工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过,烟草工业把这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烟草工业巨头Alton Ochsner告诉《时代》杂志:“如果烟草商有头脑的话——我确信如此,因为他们都曾取得巨大的成功——他们将支持对烟草里的致癌物质的研究,并采取措施来去除它。”
R.J.Reynolds烟草公司鼓励吸烟者对骆驼牌香烟做一个为期30天的测试。在1949年7月出版的几家地方和国家医学杂志上,R.J.Reynolds公司刊登了一则广告问:“一支香烟能有多温和?”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广告旁并排了一个“医生报道”——一个戴着额镜、手里拿着香烟的内科医生,以及一个“烟民报道”——微笑的Sylvia MacNeill部长。广告解释说,内科医生经过科学的调查后得出结论:吸骆驼牌香烟后“没有任何人感到喉痛”。“知名咽喉专家”为此还每周对患者做过测试。这个广告声称烟民们都可以做一个“个体30天测试”,就像Sylvia MacNeill一样。
一些流行杂志通过刊登广告、引用名人的话语等大肆宣传某些品牌香烟的魅力,而淡化其可能带来的危害,如某著名影星表示“‘骆驼’是她抽过的最温和的、味道最好的香烟”。还有一个名为Elana OBrian的房地产经纪人曾说道:“我知道‘骆驼’很温和。”在另外一则广告里,舞台演员Anne Jeffreys认为骆驼牌香烟的30天测试很有趣、很合理,打消了她吸烟的心理顾虑。不仅如此,其他广告还号召吸“骆驼”的烟民们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证明它确实很温和,商家则承诺为不满意的顾客提供退款等服务。烟草工业的制造商和推销商们,手段多样、方式各异,试图说服吸烟者不要一味地相信医学基础研究的结果和一些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而是对自己的爱好和健康作出个人判断和决策。为了寻求出路,烟草工业可谓煞费苦心。
(三)烟草工业的公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