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面部年轻美丽的皮下秘密
11374400000008

第8章 下篇(2)

骨的生长是颅面生长的主要决定因素,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是骨的生长的两种主要方式。骨膜和软骨中存在骨生长的控制位点,而软骨内成骨有相对较大的骨生长量的作用,所以又衍生出软骨控制颅面生长控制理论。美国学者Scott认为,软骨发育是受遗传控制的,头部、鼻、下颌和颅底的软骨部分在出生后也一直决定着面部的生长。他特别重视上颌骨其他部分的生长受鼻中隔软骨的影响。强调上颌骨缝的生长仅是对其他结构如软骨成分、脑、眼等生长的反应,是鼻中隔软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力将之分开,引起反应,形成新骨。认为鼻中隔软骨增龄性减少,是压力耐受型组织,保持一生。有人认为上颌移位的力量部分或全部源于鼻中隔软骨增大后通过鼻中隔——前颌骨韧带产生的牵拉作用。下颌髁突与上颌骨骨缝处的生长方式更为相似,呈反应性生长,而不像骺板的原发性生长,反应性生长是后天重建的基础。

2.渐成控制论与功能基质假说

美国学者His在《整形外科生理学》中也提出生物结构是可变的,并可进行改变。其学术思想由后人进一步加以扩展,主要有以下相关内涵:正常和异常的发育都能进行实验研究,进一步分析并作为一系列暂时性的、有序操作的事件进行描述,每一事件或过程都显示出它所产生或伴随于它的特定形态和功能结果。

上下颌骨均由众多微骨单位构成,如下颌有牙槽突、下颌角、喙突、髁突等;上颌有牙槽突、鼻突、腭突等。各个骨单位都相对独立,几个相邻的微骨单位也可能构成一个大骨单位,共同行使功能,如颅盖保护和支持其功能基质——大脑。奥地利科学家Moss认为各个微骨单位均与相应的功能基质的功能有关。在下颌有与颞肌功能需求有关的喙突微骨单位、与嚼肌和翼内肌活性有关的下颌角微骨单位、与牙的存在和位置有关的牙槽微骨单位、与下牙槽神经血管等基质有关的基骨微骨单位。相邻微骨单位彼此间是相互独立的。如颞肌的原发性改变会引起喙突的大小、形状或位置变化,与其他下颌微骨单位相对独立。改变表性肌应力,会影响相应微骨单位。骨组织和器官的起源、生长和维持都是继发性的、补偿性的,以及对机械力的被迫性的反应。

功能基质学说的意义在于该学说认为机体的生长发育不完全是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而是一种开放式的系统,在这一系统的不同等级变化过程中渐成因素起着重要作用。骨组织的生长发育同样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功能基质在渐成因素引起功能变化的过程中,使骨组织的生长改变,其形态和大小均有变化。所以功能基质学说有助于阐明正常生长发育和生长控制的机制。

颅面部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控制过程可用功能基质学说解释。颅面骨骼生长过程中由于功能基质的作用,骨的形态、大小会发生变化。在人的一生中,从下颌骨形态大小的动态观察,可以清楚地看到功能基质的作用。下颌小、喙突基本没有发育、下颌角钝为幼儿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咀嚼吞咽等功能增强,咀嚼活动加多,口鼻咽功能腔隙扩大,下颌骨的体积也有所增大,喙突发育,下颌角变锐。待至老年,由于肌肉萎缩功能减弱,下颌角又变钝。所以,下颌角切除会使面部失去青春张力。

功能基质假说认为,骨及软组织的生长是继发的,功能基质的发育才是原发的,这为通过正畸治疗达到矫形效果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Moss将原发性引起转移性生长的部位和继发性对这一空间再定位反应的部位加以区分,认为在骨组织中没有生长中心。鼻中隔软骨和下颌髁突软骨是这些骨单位的大小和形态产生继发的骨膜生长变化的部位,从而补偿由口面囊性基质的原发性扩张以及骨膜基质所需改变等引起的空间移位,因而只是生长区。由于明确了骨组织的生长区,其生长是可调控的,因而为功能矫形治疗提供了直接依据。正畸治疗则主要是通过改变属于功能基质的牙来刺激牙槽骨这一微骨单位的生长改建。所以,这些渐成因素在临床治疗中首先是通过其初始操作激发相关的渐成过程,继而又由骨单位和功能基质反转来引起组织适应性生长改建。

3.伺服系统理论

德国科学家VanLinborgh则认为,以上种种理论尚不能全面地解释颅面生长,所以,进一步对颅面生长控制因素分析归纳为内在遗传因素、局部渐成因素、全身渐成因素、局部环境因素和全身环境因素。局部渐成因素有脑、眼等相邻结构;全身渐成因素主要为性激情等全身激素;局部环境因素为局部肌力作用;全身环境因素则包括血、氧供应等。为了解释颅面生长发育中信息的产生、感受、传递和储存的生理过程,德国学者Petrovic绕开遗传与渐成的争论,根据控制论原理,提出生长伺服系统理论。认为全身激素和体液因素的直接命令作用和局部控制体系及反馈环路的作用综合形成伺服系统,而对颅面部骨骼生长进行控制。伺服系统的作用部分由上、下颌骨、牙弓、牙合、咀嚼肌和神经系统参与构成。当上下颌间关系异常时,因咬合异常产生的偏离信号会改变咀嚼肌的活性而产生各种信号,直接或间接通过关节盘后垫等刺激颌骨及相应结构使之发生改建,并通过牙合关系影响上、下颌骨间的关系。生长伺服系统理论对于颅面生长的调控以及口腔正畸治疗,特别是功能矫形提供了理念依据。

华西医大正畸教研室结合临床实际做了大量动物实验发现,在功能矫形前伸大鼠下颌后,一些全身激素如雌激素、胰岛互和甲状旁腺素等在血中的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在局部的分布出现明显升高。与此同时,局部的生长因子如IGFI、TGFB的分布和含量都增加,特别应注意的是IGFI水平的升高是伴随着细胞中IGFI基因表达的升高。这说明髁突软骨的生长改建是受全身因素的影响,但它是通过局部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

咀嚼肌是连接功能矫治作用与髁突生长改建的纽带。肌肉附着部位的骨组织受力后可引起形态变化,肌肉功能对面部骨改建的局部影响可能还与肌肉的萎缩和血供的改变有关。美国学者Christiansen认为,功能变化可影响肌肉的血供,进而影响骨膜的血供,而成为骨膜的骨营养的重要来源。

伺服系统理论明确了全身及局部因素对颅面生长发育的影响,成为功能矫形诊治的理论基础。它首先表现在从组织发生上为功能矫形治疗提供了理念依据。这是由于该理论区分了原发性软骨和继发性软骨对全身和局部因素的不同反应,从而明确了颅面生长既可受全身因素的作用,但更主要的又受局部因素影响。在颅面骨骼的生长过程中,软骨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下颌骨的生长有两种方式,即骨膜下生长和软骨生长。其中骨膜下生长从属于整个机体的命令,如全身激素和体液因素,也受局部因素的控制,其对整个下颌骨生长的作用相对稳定。而软骨生长则整合到局部反馈环路中,更易受局部控制系统的影响,其对下颌骨生长的调控作用更快、更直接也更为精细。下颌骨的软骨包括髁突、喙突和下颌角部的继发性软骨,它们更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等局部控制系统的影响。其次,伺服系统的实现过程为功能矫形提供了作用模式。各种功能矫治器都涉及如下作用过程:通过引导下颌前伸进行牙合重建,改变翼外肌收缩活性,继而增加盘后垫往复活动,使生长刺激因子通过增加局部介质和减少局部调控物而增加,使成软骨细胞更早开始肥大,减少前成软骨细胞增殖抑制信号,刺激髁突软骨,使其生长率升高,以及下颌升支后缘的骨膜下沉积增加,最终使下颌长度延长。

以上各种生长控制理论和假说均旨在阐明颅面生长的原理,其又均属时代产物,反映了不同时代科学发展的水平。由于最初人们认定颅面生长完全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所以不可能提倡利用功能矫治纠正颌骨畸形。随着后来逐渐接受了渐成作用的事实,以及对不同渐成因素的作用研究,成功地为功能矫形治疗找到了理论依据,使之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开展。但是,仍应看到,目前以上任何一种理论都还不能完全解释清楚所有的颅面生长发育及其控制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每种理论和假说还需要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修正原有内容,不断发展,加深对遗传和渐成的认识。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将为我们提供编码颅面结构的基因,因而可以明确是哪些基因片段决定颅面结构,为颅面生长控制的遗传学说提供直接依据。同时还有助于了解哪些因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影响编码颅面结构的基因,分子遗传学的进步为渐成因素的作用找到遗传学依据,为渐成因素进一步从基因水平介入颅面生长控制提供可能。颅面生长控制理论的发展,还将表现在对控制过程的细致入微的研究中,这包括控制因素对颅面结构的作用过程、渐成因素作用的信号传递以及相应的研究手段和方法的更新。

所以,今后的颅面生长控制理论也许会使过去关于遗传和渐成的争论,变成环境如何、何时、在何处、以何种方式和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遗传,使之能更好地解释控制颅面生长发育的机制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的作用。

(二)面形调整

刘氏微植术面形调整方法:(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