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
11372600000069

第69章 莞香对岭南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白芳

莞香树别名白木香,是瑞香科沉香属常绿乔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中国树种中唯一以东莞地方命名的树木,莞香就是莞香树中含树脂的心材部分。莞香又名土沉香,是指原产于中国的瑞香科沉香属白木香树的树脂结块,土沉香主要集中在我国的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岭南气候炎热、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十分利于白木香树的生长及土沉香的形成。白木香树只有在五岭以南的地区才能结成土沉香,而在五岭以北则只是一种没有香味的普通木材。明周嘉胄谓:“凡香品皆产自南方。南,离位,离主火,火为土母,火盛则土得养,故沉水、旃檀、熏陆之类多产自岭南海表。”土沉香是相对于进口的“蕃沉香”而言,蕃沉香主要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等地,色泽呈黄棕色或灰黑色,气味浓烈,燃时有浓烟,香气强烈而短暂。而土沉香则香味清幽,“焚之少许,氛翳弥室,虽煤尽而气不焦,多醖藉而有余芬”。

莞香历来是东莞的特产,早在明代以前就已广泛种植。莞香树丛生山中,大岭山是其主要产地,尤以马蹄岗、金桔岭、鸡翅岭、梅林、百花洞一带知名。“香山”就得名于这种产自山中的香料。北宋《太平寰宇记》云:“东莞县香山在县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日香山。”隋朝时最早在此地设立香山寨,唐时改为香山镇,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25年)正式建置香山县。历史上以香料而得名的地方还有很多,诸如朱崖的香洲,因“洲中出诸异香”;益允县的香林,因“名香多出其中”;香港也因曾是转运香料的重要集散港口而得名。

莞香树高一般在8~15米,由香苗长成香树需6~7年的时间。第一次凿采香料称“开香门”,以每年的农历十月为采香的最佳时节。莞香的香龄愈久,香气则愈纯。就质地而言,莞香有生结、黄熟之分。生结者,指香头经日月之光的照射,霜露精华的浸泽,日积月累结成胎块,质坚如石,多脂润泽。生结莞香的特点是,“曝之日中,其香满室,不必焚爇,而已氤氲有余”,“爇之烟轻而紫,一缕盘旋,久而不散,味清甜”。黄熟者,指香树长势繁盛,导致根部香精不能充分凝结,加之香头雍土不深,被雨水浸淋,因此黄熟香不具备生结香料的特点。但是黄熟中也有质佳者,“树经数十百年,本末皆朽,揉之如烂泥。中存一块,土气养之色如金……气味与生结相等而更悠扬,此所以为贵也”。

莞香历来是岭南向朝廷进献的贡品,自唐代以来,一直有广州、欢州、儋州、琼州进贡土沉香、詹糖香的文献记载。虽然上乘莞香的产量很低,即使在盛产地金桔岭也是“岁出精香仅数斤”,但是广东的地方官吏还是竭其所能不断地向朝廷进贡着大量的莞香。雍正六年,广东巡抚鄂弥达进贡东莞香九盒;雍正七年,广东巡抚傅泰进献东莞天然香山一座、东莞悠远香结一个、东莞香结五个、东莞顶选青香一盒。道光十三年广东巡抚朱桂桢进贡东莞“严露香、莲头香、切花香各五盒”等等类似的档案记载是极为常见的。关于东莞的莲头香历史文献中并无记载,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乾隆年间广东地方官吏进献四盒莲头香的实物资料。每盒莲头香的直径为21.5厘米,高12.5厘米,色黄有黑线,纹理交纽,放置于子母口的锡盒内,密闭防潮,不泻香气。锡盖上刻划有云龙纹饰,盖顶中部贴有黄色标签有“莲头香”字样,盒盖开启后,清香扑鼻,阵阵可闻。莞香除作为贡品外,还有多种社会用途。莞香能驱蚊灭虫,避疫消疾,净化空气。“松沪一带,每岁中秋夕,以黄熟彻旦焚烧,号为薰月”。莞香可入药,有止血镇痛的功效。过去种香人家的妇女往往挑选一两片上好香料加以收藏,当女儿出嫁时,娘家会将一片沉香放在嫁妆的箱底,以备女儿为人母生产时止痛之用。当妇女生产时,将小片沉香磨粉泡水冲服,可活血止痛;再将小片沉香点燃,有催产作用,所以莞香又称女儿香。莞香还是宗庙祠堂中必不可少的供物。《法华传记》卷十《十种供养记九》中,鸠摩罗什曾说,若要供养《法华经》,须依经说,略备十种供具,一花、二香、三璎珞、四抹香、五涂香、六烧香、七幡盖、八衣服、九伎乐、十合掌也。其中香就占四种,可见香在诸供养中的重要性。用莞香雕刻的佛像、磨制的念珠、供奉的香火能够增长修行者身体内的诸种大根。因为随用功深入,香越用而越益弥香。香在火中点燃,由热中升出的清凉,弥漫于内心,具有提神醒脑,开窍生慧,增加定力,化烦恼为菩提,有助于修持的功效。佛法修行重在上供下施,以无上妙香供养诸佛菩萨、金刚、护法和历代祖师具有无量之功德。

莞香在上至宫廷下至民间被广泛的使用着,莞香的生产与利用对岭南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促进了商品性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发展

莞香与岭南其他地区所产土沉香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人工栽培,后者是天然野生。历史上,岭南地区所产的沉香多是野生香,随着对香料需求量的不断扩大,野生土沉香资源日渐枯竭。“昔之香生于天者已尽,幸而东莞以人力补之”,东莞香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利用自身土质优势,发明了人工种植香料的技术,摆脱了靠天吃饭的传统,使岭南的白木香树得以幸存。“盖以人力为香,香生于人者,任人取之,自享其力,鬼神不得主之也”。由于种香的经济价值远远高于其他农作物的种植,故东莞的香农世代以种香为业,甚至到了除种香外,已是地无余壤,人无徒手的地步,专门性的经济作物种植区在东莞已经形成。

东莞香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人工栽培技术与经验。首先,香农非常重视土壤的选择。认识到“香在地而不在种,非其地则香种变”,土色如鸡子黄者,香松多“水熟”;沙黑而土多者,香坚多“生结”。其次,香农掌握了香树的种植与生长规律。香树一般在夏天播种,当香苗长到一尺左右时重新移植,移植的土壤应疏松,香苗的根部要见到阳光,因为土松则香头大,见日则阳气多,五六年后香树长成并开始结子。再次,香农通晓了采香时节与规律。认为“凿香贵以时”,春天气候湿润,采收的莞香多水气;夏季气候炎热,采收的香料较干燥;秋冬季节,气候转凉,精华内敛,香气最为纯正。

二、促进了与莞香有关的一系列手工业的发展

莞香浑身是宝,经济价值极高。莞香的生产与利用带动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手工业的发展。莞香树的皮叶可用来造纸,称之为“蜜香纸”。这种纸的特点是:“微褐色,有纹如鱼子,极香而坚韧,水渍之不溃烂。”莞香树的树干可用来制履,香履虽然制作简陋,但穿着十分舒适。“(履)轻者若通脱木,风至则随飘而动。夏月纳之,可御蒸湿之气”。莞香树的植物纤维可纺织成香布,上述手工产品都是当地进献给朝廷的珍贵贡品。以种香为业的东莞人还推动了香料包装业的制作发展。由于香料放置在锡盒内能起到密闭防潮,不泻香气的作用,因此锡器制造业得到长足发展。锡盒既用于藏香,也用于熏香。用于熏炙的锡盒,往往中间有一多孔的隔层,莞香放其上,蜜蜡放其下,煎制时若再以莞香末养之,则散发出的气味香质滋润,香魄长存。在东莞,往往种香者一人,卖香者十人,故香箱制造业也甚为发达。在蒲呱的一幅水粉外销画中,描绘着卖香人街头挑担贩卖莞香的情景。香箱由一扇对开门、三只手拉抽屉和一个摆放香料的台面组成,香箱背面有四个描金大字“黄瑞明香”,香箱两侧各有四个环孔,便于香贩担挑贩卖。

三、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莞香寸香寸金、一片万钱、价与金等,当“莞香盛时,岁售逾数万金”,极大地促进了东莞当地货币经济的发展。明代,广东就有由香市、药市、花市和珠市组成的四大着名圩市,其中以东莞寥步的香市最为兴旺,莞香生熟诸品均在此聚集售卖。针对如此活跃的莞香交易市场,政府制定了相应的税收政策。万历十七年规定,“奇楠香每肋税银二钱四分,沈香每十肋税银一钱六分”。清代粤海关负责管理整个广东沿海的对外贸易,仅广州府东莞县就设有虎门和镇口两个挂号口岸征收进出口关税,每年两口岸征收税银共计约600两,凡“装纸料、元宝、线香艇出口,大艇收钱八十文,中艇收钱七十文,小艇收钱六十文”。

四、繁重的香税带给岭南人民沉重的负担,莞香资源日渐枯竭,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

社会对香料需求量的增长与莞香产量极低的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购香者为了谋取暴利,对莞香进行了竭泽而渔式的破坏性采伐。苏东坡在谪居岭南期间,曾描述购香者贪婪无度、竭泽而渔的情景,“沉香作庭燎,甲煎纷相如。岂若注微火,萦烟袅清歌。贪人无饥饱……本欲竭泽渔,奈此明年何?”地方官吏为了迎合朝廷的需求,以换取自身晋升的官宦之路,也是巧设名目低价收购香料,甚至将交纳香料的任务分配到每个香户身上。宋时有官员曾言:“四州军在海外,官吏并不据时估实值,沉香每两只支钱一百三十文。既不可买,即以等科配香户,下至僧道、乐人、画匠之类,无不及者。”当地居民多因此破产,或流离失所。香民难以承受重负,予以反抗,发生“杀里役数人”、“秃其树”等事件,使莞香的生产“至雍正初,盖一跌不复振”。

目前广东省内的白木香树已较为罕见,仅存零星散生的植株。据报道,为了重新恢复这种珍贵树种,中山市林科所从2004年起开始了土沉香的繁育实验,目前已成功掌握了土沉香的繁育技术。我们希望通过对香山文化的深度发掘,恢复和发展白木香树种植,推广人工采割沉香技术,让历史悠久的香山重新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