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水为什么不再蓝
11371600000023

第23章 保护海洋和海洋一起努力(2)

按照溶解氧垂直分布的特征,大体上分为四个区:①表层由于风浪的搅拌作用和垂直对流作用,氧在表层水和大气之间的交换较快趋于平衡,表层水中溶解氧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②光合带,既有来自大气的氧,又有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因此出现氧含量的极大值。③光合带下的深水层由于光线微弱,光合作用减弱,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氧,使氧含量急剧降低,甚至可能出现最,小值。④极深海区虽然可能是无氧无生命区,但是由于高纬度下沉的冷水团向深层水中补充氧,这里的氧含量可能随深度而增加。

溶解氧的区域分布与海洋环流密切相关,同时还与海洋生物分布和大陆径流有关,变化复杂。三大洋中,溶解氧平均含量以大西洋最高,印度洋次之,太平洋最低。

可怕的海洋荒漠化

海洋荒漠化是指在人为作用下海洋(及沿海地区)生产力的衰退过程,即海洋环境向着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海洋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海域环境承载能力的下降,具体表现为海域生产力的降低、海水水质的恶化、红树林及珊瑚礁的破坏、捕捞过度以及赤潮等生物灾害频繁暴发等。由于海水和生物的流动性,往往是“源头”海域受到破坏,影响毗邻甚至整个海域的生态环境。我海域总面积约为4.277×10+6平方千米,由于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之人类对海洋的不合理利用,某些海域正在经历着严重的荒漠化过程,其中,渤海近海海域的荒漠化趋势尤为显着。

近20年来,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芟展,渤海遭遇到空前的污染。受污染的海域面积由1992年不足26%增加到2002年的41.3%,某些沿岸海底淤泥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甚至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2000倍;大量氮、磷营养物排入近岸海域后,提高了海水富营养化的程度,以至于赤潮频频发生。20世纪60年代以前渤海没有赤潮记录,70年代仅发生3次,80年代发生19次,90年代爆发27次,2000年至2008年已发生赤潮88次。最大年份的赤潮面积超过1万平方千米,累计经济损失数十亿元。同时,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严重衰退,表现为渤海渔业生物品种明显减少,传统经济鱼类资源量大幅下降,并呈低龄化和小型化趋势,幼鱼占捕捞总量的60%以上。

海洋生态补偿

海洋生态资源是人类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由于人们的认识不足,生产规模宏观调控不力,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锐减,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保障海洋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持续发展,有必要采用经济手段对海洋生态资源进行管理。由于海洋生态资源是公共物品,按照市场机制存在着生产不足或产出为零的情况,作为管理者的政府应该对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受害者和环境治理中作出贡献者给予补偿。

海洋生态补偿是指海域使用者或受益者在合法利用海洋资源过程中,对海洋资源的所有权人或者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费用,其目的是支持与鼓励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行为。

进行海洋生态补偿,首先要确定某一海洋开发或保护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即受该活动及其结果影响的人、集团或者组织,主要依据如下:①确定海洋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②为保护海洋生态资源作出贡献的应是主要的补偿对象;③充分考虑与海洋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相关的间接利益相关者;④进行保护海洋生态资源价值的生态补偿时,不要忽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经济补偿或资金补偿是海洋生态补偿的一个方面,补偿强度可依据海洋资源价值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确定。

除经济补偿以外,海洋生态补偿还应包括对海洋生境的补偿和海洋资源的补偿。在资源补偿方面,我国已进行了大量实践,例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黄海、渤海实施的中国对虾生产性增殖行动等。

能吃油的海洋微生物

海洋微生物具有数量大、种类多、特异性和适应性强、分布广、世代时间短、比表面积大的特点。在溢油海区撒播营养物质,可以使微生物大量繁殖,促进溢油的氧化和分解,以达到清除溢油的目的。微生物利用油类作为其新陈代谢的营养物质,刍此可以降解分散到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原油,使其:最终完全无机化。

目前,至少已知有90多种细菌和真菌能够降解部分石油成分。微生物降解石油的优点是高效、经济、安全、无二次污染,特别是对机械装置无法清除的薄油层,同时又限制使用化学药剂时,更显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海洋自然保护区

海洋保护区是以海洋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为目的,依法把包括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海岸、河口、岛屿、湿地或海域划分出来,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海洋或海岸区域,既包括实施全面保护的自然保护区,也包括只采取局部或临时保护措施的其他保护区,如季节性禁渔区、对特定物种的捕捞限制区、禁止采矿区和禁止倾废区等。

面对海洋环境污染、生境破坏和海洋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海洋环境及其资源严重破坏的现实,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很多滨海国家为加强保护海洋环境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为了拯救特有、稀有和濒危的海洋生物物种,保护典型的海洋生境和特殊的景观遗迹,先后建立相当数量的海洋保护区。这些保护区根据保护对象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区、濒危珍稀物种保护区、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特殊自然景观保护区以及海洋环境保护区等。通过海洋保护区建设能比较完整地保存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本来面貌,保护、恢复和发展海洋生物资源,保存海洋生物多样性,消除和减轻人为负面影响,因此保护区的兴起,为人类保护海洋环境与资源,开辟了新的涂径。

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指实施全面保护和管理的海洋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内禁止任何获取资源(包括生物资源、化石资源或矿物)和破坏生境的活动。

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例如,建于1975年的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洋公园,总面积达35万km2,包括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大陆架的2600个暗礁、浅滩、岛屿及其他地理构造,是世界上最好的也是最大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公园内有400种不同类型的硬、软珊瑚,近4000种软体动物,上万种海绵、蠕虫、甲壳类和棘皮动物,还有鲸和海豚也经常出没在此海区。公园还是6种海龟和儒艮,240多种鸟类在园内岛上筑巢垒窝。据称,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洋公园是地球上具有世界意义的自然地貌。

我国的海洋自然保护区通常包括核心区(或称绝对保护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部分。核心区保护基本处于自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严禁一切干扰,禁止船舶、单位和个人进入,但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可以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是人们获得自然本底信息的重要场所。核心区的面积必须满足保护的要求。缓冲区是指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区,允许进入从事非破坏性的科研活动和标本采集。缓冲区外围的一定区域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如有需要并经批准,可在自然保护区外再划出一定面积作为外围保护带。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途径是保护自然群落及其生境,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才可能使种群有足够多的数量以避免出现遗传漂变。同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种可以与其他物种及其环境相互作用连续其进化过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因此,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对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海洋自然保护区既能较完整地为人类保存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海洋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成为活的自然博物馆,也可为以后评价人类活动的结果提供比照标准。

(2)海洋自然保护区是野生生物种的天然贮存库,能为大量物种提供栖息、生存和保持进化过程的良好条件,有效地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尤其是保护珍稀、濒危的物种,以便人类可以持续利用。

(3)海洋自然保护区能减少或消除人为的不利影响,使已受人类干扰,但干扰程度不严重的典型海洋环境得以恢复和发展,达到改善海洋环境和维持生态相对平衡的目的。

(4)海洋自然保护区可保护自然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等,使其免遭破坏,对促进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