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菊
【摘要】伴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从根本上说,这是各国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素质的竞争。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对教育的要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自2001年以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各高校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由于受到传统病理心理学模式的影响,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从而实现心理教育的最终目标,所以急需探索出一条符合和谐社会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未来进一步实现科教兴国的长远保障。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原则;途径;内吝
一、努力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总体目标
根据教育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部署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进一步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致力于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使其个性和谐,增强社会适应性;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开发个人潜能,发挥优势能力;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能力;解决大学生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发展性问题;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完善大学生个性的主要促进因素,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在推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明显的效果。但是仍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工作,努力实现高校在和谐社会视野下的一个总体目标。
二、加强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支教育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因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起决定性作用。由于种种原因,这支队伍目前尚存在令人担忧的状况,如队伍不稳定,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等问题。要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建设两支教育队伍——专职专业心理学教师和全校范围的兼职心理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其内在的教育性、发展性、主体性、活动性、协调性和成功性等特点,它要求教育者素质很高,并且还要求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心理需要及环境发展状况,建立心理健康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同时还要善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有效地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要达到这些要求,一般教育者是难以胜任的,只有专职专业心理学教师才能胜任。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异常心理和行为的积极预防与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它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面对全体学生仅靠专职专业心理学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兼职心理学教师作为主体来具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兼职教师必须在专职专业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开展教育活动,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效果才能予以保证。
在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既要防止德育化倾向,又要防止医学化倾向。切忌德育系列转岗人员未经培训直接上岗,或者把学生当病人,按医学模式来开展教育活动。
三、始终坚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条教育原则
1.全面性原则。一切教育应面向一切的学生和学生的一切,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
2.系统性原则。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其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两方面理解系统性原则。交流是人的重要特征。任何一个人,不管他内心的想法如何,实际的表现怎样,他都是系统的一部分,是一个各种因素的“交汇点”与“集散地”。因而,对他们要从心理状态、过程、特点、意志、品德等方面加以分析,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实施的一种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切实把其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总系统中,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效益。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能,首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纠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视为只针对个别学生的咨询活动,是个别专家、学者的工作;其次,要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建立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育人体制。
3.学生主体性原则。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环境和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即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所提出的措施,应适当高于个体的原有心理水平,并适应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心理需要。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应不断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教育要求,以引起学生新的需要。但教育效果的好坏,最终体现在学生是否受到良好的影响。以学生为主体,即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以充分的理解和信任,让他们能够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应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机。
四、充分利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四条教育途径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大致表现为以下形式:
1.心理健康课程的主阵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和发展为宗旨,更强调对正常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护和提高。课程教学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课程主阵地作用。
2.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功能是解决全体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到的各种发展性问题。这种形式具有面向对象多、见效快的特点,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状况是正常的,即使出现问题也属于“正常的波动”,但若得不到及时指导,就可能发展成严重的问题。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中会遇到各种心理适应、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例如,新生面临到的适应性问题,毕业生面临到的就业选择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感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发展性心理教育来解决。在具体实施上,可采取多种方法,包括①开设心理教育系列课程;②专题性心理健康讲座;③辅导员生活教育;④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⑤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以上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个别化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功能是解决少数学生较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个别化心理教育具有专业性与针对性强的特点。其主要实施的途径包括心理咨询室、心理信箱与心理热线;其方法常用专业性的心理治疗技术。个别化心理教育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个别化心理教育质量的改善,既可提高心理咨询在学生中的声望和施予良好的影响力,也可发现潜在的严重的心理障碍者,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教育对策。
4.自主性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间的心理教育与帮助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这也是常常被忽视的方面,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应切实落实大学生的……是心理教育主体的基本观点。实际上,青年学生间的影响是很大的,应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动力。在具体实施上,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协会和学生辅导员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织部分。
五、全面展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五类教育内容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遵循“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的素质有不同的特点与内涵。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人的素质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的素质教育面临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研究21世纪人才需求的特点,并据此确定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概括起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1.健全人格的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主要标志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我修养,爱集体、爱劳动,爱护公物、勤学钻研、心胸开阔、见解深刻,不以自我为中心,能替他人着想,能够不断地推理和判断,具备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与独立性,意志坚强,具备豁达的胸襟,比较稳定的情绪,富于幽默感等等。
2.自学能力的提高。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提高与改善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但我们的大学生这种能力却十分缺乏,这与我们的传统教育观与学生过去养成的学习习惯与态度有密切关系。大学应改变传统的把学生视为“知识接收器”的育人模式,应大力提高大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发现科学知识的内在规律与美学价值,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增强学习的信心,使其成为真正的思考者与创造者。
3.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维持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之一。青年期是人一生中社会交往活动极其活跃的时期。好交往是青年的社会生活特征,这是由青年的身心特点所决定的。青年人精力充沛、情绪饱满,尚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社会活动中去,并从社会交往中不断丰富社会生活的内容。
4.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阶段处于青年晚期,性生理机能成熟而相对性心理发展滞后,这一时期经历了性心理发展的矛盾与统一。青年在抑制性冲动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自己的软弱与社会的复杂性。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与帮助,将会出现各种性的困惑甚至产生严重的性危机。在这一过程中,青年大学生对恋爱本质、择偶原则与标准、性行为与性道德等问题的认识与评价,将会影响其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建立。因此,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5.创造力与抗逆力的开发。在一个人的能力系统中,创造力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极大地挖掘青年丰富的智力资源,并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不是一项孤立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而是涉及多种心理活动的艰巨复杂的劳动。通过创造活动,大学生可极大地扩展自我认识,增强自觉、自信与自尊,坚定人生的目标。创造教育是健康个性塑造的重要手段。抗逆力是一个人在面对逆境和压力之下,依然能够恢复甚至超越之前状态的能力,在当代社会,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1(04).
[2]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J].思想教育研究.2003(06).
[3]苏文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4]梁利.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试[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何放勋.试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
[6]黄希庭.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李虹.压力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樊富珉.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J].大众心理学.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