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和谐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工作
11368500000023

第23章 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问题和对策思考(2)

2.切实增强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感,服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中,社会组织是宏观层面的一个重要的运行载体,以社会实践基地的形式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地保障。对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组织要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自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主动承担起社会组织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伟大工程中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转换视角,充分认识到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社会实践基地,参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为了给社会组织培养后备人才,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参与,积极投身实践育人的伟大征程。要积极配合高校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根据高校的实践计划,积极选配品德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员为实践导师,强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以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同时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和吸引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加强实践基地的物质保障建设。

(三)健全和完善校内微观层面的协调运行机制

微观层面是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主体环节,从狭义上讲,它也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循环系统,主要包括学校、社会实践基地和学生三方面主要因素。

1.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制体制,确保全员参与。在运行机制中,学校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实践领导组织体系建设、制度化建设、程序规范化与课程化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和物质保障体系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运行模式和方式的设计、完善和优化,学校内部各部门、各教学单位职能的合理分工与协调运行,社会实践所需人、财、物的合理分配等。从运行机制中起主导作用因素的角度来看,主要涉及学校和基层教学单位两个层面的影响因素:

从学校层面看,首先,必须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进行全盘考虑,统筹规划,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抓好实践活动各项任务的落实。在具体工作中,学校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以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计划、动员、实施到考核、总结、交流等环节顺利有序开展。其次,每年要立足学校和实践基地实际,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及早着手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方案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考虑学校不同类型学生的实践需求,合理规划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并充分考虑服务地区的现实需求,以增强活动的针对性。第三,学校要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加大对实践活动的投入,并采取有力措施,通过社会赞助、校友捐助、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筹措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第四,学校要重视实践基地建设,主动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沟通与联系,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着力构建一批与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相适应、与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相对稳固的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第五,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规范化运行。通过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关政策和制度,把大学生实践活动纳入整体教育计划,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时间要求、成绩考评、工作量计算、奖励办法、组织指导及有关政策都做出明确地规定,使活动有章可循,实现运行程序的规范化。

从基层教学单位看,要落实责任,强化指导和监督,确保学生全员参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学校层面针对上级部门组建的重点团队以外,绝大部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由基层教学单位——即高校的二级学院(系)来组织完成的,这是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实施工作的最前沿。要督促基层教学单位依据学校的活动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认真落实学校的相关部署和安排。基层教学单位要动员和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要把教师参与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与核算教学工作量、职称评聘、评优评奖挂钩,建立专业教师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在社会实践考评工作中,班主任、辅导员要认真落实学校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班级为单位,落实考核制度,强化对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登记和评比,形成激励机制,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率和实践效果。

2.社会实践基地要抓好自身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化建设,既是学校层面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社会组织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因此,笔者对现行实践活动中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见习活动和双休日经常性社会实践活动三类主要实践形式的基地化建设提出构建设想。

(1)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暑期社会实践基地主要是高校针对统一组队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建设的。加强暑期实践基地建设,首先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学校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来确定实践基地的性质,安排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才能突出活动重点,增强育人效果。其次要以学校为半径,合理确定辐射范围。半径太长,范围过大,不仅经费保障困难,而且给活动的安全、交通以及与实践基地的交流带来困难,不利于活动的组织开展;半径太短,范围过小,不仅使基地缺乏代表性,影响育人效果,而且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第三要强化制度建设,保持基地持久稳定。高校要与实践基地签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协议书》,明确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制度的形式保持基地建设的持久稳定,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要经常加强联系和沟通,使暑期实践变为经常实践,暑期“三下乡”发展成“常下乡”,真正帮助实践基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专业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由于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对于实践基地建设的要求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一般而言,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原则要以达到人才培养要求为标准,内外并举,优势互补,建立校内、校外专业实习基地,突出实用性、规范性、先进性。要把实习基地建设成开展产、学、研结合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要成为人才培养能够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场所。高校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一般分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两种类型。校外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习规模并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它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也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必须从高校和实践基地双方的长期利益考虑,立足于高校所依托的行业优势、区域位置,必须植根于合适的土壤,既培养适合这些行业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又满足这些行业发展的急需。校内实习基地一般利用建设实验室来为大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场所。这类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立模拟仿真实验室,使学生在模拟的岗位环境中,在可控状态T完成实践教学的要求。仿真教学的重要用途之一就是解决长期困扰本科教学中生产实习难的问题,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学生,由于工厂为了安全和效益不允许学生动手操作,因此,学生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仿真实习可以使学生不进工厂就能得到机械操作、事故处理、保养维护操作等机会。实验室仿真专业实习必将会成为高等院校解决实践教学环节困难的主要手段。

(3)双休日经常性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双休日经常性社会实践基地是为了适应大学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开展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而建立的实践基地。实际工作中,由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无偿性和公益性,颇受企业、社区和社会福利机构的欢迎,基地建设面临的难度不是很大,主要影响因素是志愿者服务的态度和服务效果。而勤工助学活动则不同,学生参加这类活动不仅为了锻炼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要获得报酬,因而推进和加强这类实践基地建设才是高校加强这一工作的难点和重心。

双休日经常性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根据其运行模式,一般也有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之分。校内实践基地主要是指各类勤工助学岗位,这类实践基地的建设主要是由学校勤工助学基金的数额来确定,学校的自主性比较大,因而难度也不是很大。校外的实践基地主要是指能相对长期稳定的为一定数量的学生提供双休日经常性实践活动的社会组织。这类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加快了青年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为青年大学生真正走上社会奠定了基础,但这一类型的实践活动内容繁杂,时间随意性强,参与人员变化大,对建立实践基地带来很大困难。基地建设可依托学生社团和由有良好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来统筹和整合分散的人力资源和机会资源。

3.学生要切实增强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的目标是育人,育人的对象是学生。在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中,学生才是重要的生力军,是这项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在机制运行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成效。对统一组团骨干队员来讲,要增强主动性,力求实践活动达到“双赢”。目前,“精英”实践仍是高校关注的重点,既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又有相对充裕的经费支持。参加此类实践活动的学生要珍惜这一机会,提高认识,增强主动性,扎实开展实践活动。一是要有效利用学校和实践基地提供的实践条件,努力检验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要增强主动性。在活动过程中要避免“保姆式”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形式、课题、项目和方案的确定,实践手段、实践工具的选择等方面都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以达到有效锻炼和提高自身能力的目的。三是要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活动结束后必须要形成上档次、有水平、含金量高的实践成果,一方面可以促进实践基地的工作,提升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效果,另一方面也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对其他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也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对分散返乡学生的来讲,要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大众”实践,无论从社会的需求,还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来看,都是时代要求的必然。分散返乡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要把校内练就的“看(博览群书)、思(善于思考)、悟(专业觉悟)”能力,与在实践活动岗位上培养“察(观察社会与实际工作业务)、行(付诸行动)、效(干出成就)”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要把贯彻落实学校有关全员参与的要求与增强个人社会适应力、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结合起来,保质保量参与实践活动,使自己尽快成长成才。此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主动性,学校还要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绩的评定工作。要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实践活动的时间、实践活动的效果、实践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实践报告的质量等因素,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形成学分,记入学生学分档案。并统一填写“社会实践考核表”,由二级学院(系)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装入学生档案。要避免简单的只凭一篇漂亮的社会实践报告或论文来断定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优劣,也不能仅凭“大学生社会实践登记表”上的内容就判定社会实践成绩是否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