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72招让你教出最懂事的孩子
11362300000005

第5章 优秀的品质是培养出来的(4)

很多孩子都喜欢到郊外野餐。这天是周末,父母决定带威尔逊和埃迪去国家公园野餐。前一天,一家人进行了分工,妈妈负责去超市买食品,爸爸准备烤肉的炉了,11岁的威尔逊负责准备调料,9岁的埃迪提出负责所有餐具。爸爸提醒孩子们应该列出一个单子,这样可以防止遗漏,如果家里不够还可以去买。埃迪很快列出了单子,请爸爸过目后便开始准备了,威尔逊却跑到外面玩去了。

爸爸警告他要带齐调料,否则野餐时大家都不能吃好,威尔逊一边往外跑一边说:“放心吧爸爸,我会带好的。”爸爸不大相信他会准备齐全,想自己来做,转念一想应当给威尔逊一个教训,一个锻炼的机会,便没有再督促他。威尔逊玩到很晚才回来,到厨房里忙了一会儿,搞出来一袋子瓶瓶罐罐便回房去睡了。第二天一早出发,爸爸并没有检查威尔逊的准备工作,一家人高高兴兴上路了。

走了2个小时的山路,选好了野餐的地点,大家开始准备午餐。肉烤熟后,爸爸开始往烤肉上倒调料,却怎么也找不到烤肉汁,只好问道:“威尔逊,烤肉汁在哪里?”威尔逊伸手到袋子里去找,怎么也找不到。

“我记得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怎么会没有?”

“你有没有列在单子上?”

“我没有列单子,我记得我把所有的调料都拿出来了。”威尔逊又翻了一遍,大家都在那里等着。最终,威尔逊没有找到烤肉汁,惭愧地低下了头。由于疏忽,威尔逊不但影响了自己,也影响了家人,使本来快快乐乐的活动大为逊色。不过这次野餐对威尔逊的教育却是深远的,让他懂得了作为集体的一员应该具备责任心,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否则会使整个集体的利益受到损害。

团队精神是指一种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坚持奋斗到底的精神。孩子参加的第一个团体活动是家庭活动,尽管家庭与孩子的同伴团体不一样,但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因此,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自然而然地就是从家庭开始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在家庭生活中让所有的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然后“合作”做事。

孩子们从小在家庭中学到的知识、培养的精神,都会渗透到他们的性格中去,在他们长大后带入社会。一个懂得合作精神的孩子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不懂合作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会遇到许多麻烦,并且会变得越来越无所适从。

父母要努力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包括教育他们懂得如何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利益,使得整体活动得以进行。这里并不是要求孩子们放弃自己的要求,而是让他们知道如果想使整个家庭生活的秩序不被打乱,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要求都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满足,需要每人都向同一个方向努力,学会考虑如何做才能使家庭整体的利益得到最好的保护;要使孩子所想的不仅仅是自己需要什么,而是整个活动、整个家庭需要什么;要训练孩子的合作思维,父母不要无限度地迁就孩子的愿望,尽管有时这种愿望本身是合理的,但是它却意味着父母要做出过多的牺牲,更重要的是,应该保证孩子受锻炼的机会。

家庭会议可以当做一个团体的合成,它能让孩子有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合作”做事之前可以召开一个家庭合作主题讨论会,主题是有关生活团体合作内容的,比如关于孩子的年龄与做事的能力,关于大家生活在一起应相互帮助,关于每个人应负的责任;全家准备出去旅行时,孩子可以发表意见,父母要加以考虑;当讨论某一个星期日下午采取什么行动时,让孩子担任主持人,集中其他人的意见,主持投票,宣布结果等。

这样的讨论会能在孩子们心中建立起家庭是一个生活团体的概念,每个人都要各司其职、相互帮助,只有这样才能生活圆满。在进行这样的讨论之后,让孩子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做。当然,这些事情虽然是孩子自己选择的,但他不一定会很好地完成,这时父母就有合理的依据来要求他实现自己的诺言。这样做的时候,父母不是以长辈的权威来压制孩子,而是以团体负责人的身份来检查队员的工作,提醒他作为一个团体成员要尽的职责。

孩子七八岁时,父母应该鼓励他们尽可能参加各种类型的团体。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参加较大的团体,但研究表明,孩子们更容易与范围较小的团体融为一体,如以某项技能、兴趣爱好、社会服务等为基础的特定团体。这些有主题的团体成员在个性、兴趣和社会技能等方面更有可能处于同一水平,因而更容易相处。这些特定团体包括:运动队、乐团、计算机辅导班、围棋学习班、喜剧俱乐部、舞蹈班等,还有以性格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班、人文科学班等,或者附属于成人组织的团体等。

父母还可以用这样的一个游戏来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准备1个小盒子和10个乒乓球或弹子球;球要统一规格,其中一个球与其他球的颜色不同,可以用彩笔做记号,被指定为“基准球”;以盒子为目标并在距其1.5米处画一条线,从这里为基准,第一个参加者首先弹出“基准球”,尽可能接近目标,其他人轮流弹其他球,渐渐把“基准球”撞到盒子边;一轮不行就进行第二轮,直到“基准球”撞到盒子边缘为止。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与家人的团结精神,在做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会慢慢发现只有与人紧密合作,才会更容易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11招让孩子懂得遵守规则

父母箴言

对于失败过多的孩子,父母可以故意让孩子获得成功,从而提高他对游戏的积极性,并对他遵守规则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规则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它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存在,其一是没有叫文规定,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如主动排队,在影院、图书馆不大声喧哗,以至进入会场要放轻脚步等;其二是有明文规定的,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公约、规则、规章、纪律等,如交通规则、学生守则、考试纪律等,通常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有的甚至与法律法规相衔接。

人们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确,没有规则,任何社会活动都无法展开。就连和小朋友玩游戏,我们都必须遵守规则。对于父母来说,教孩子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父母要教孩子遵守“大”的规则,先要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遵守“小”的规则。一般来说,父母教孩子遵守规则,可从教孩子遵守游戏规则入手。

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的原因很多,比如,孩子年龄过小,不知道遵守规则;游戏内容对孩子来说较难,孩子难以成功;游戏时孩子的失败过多,孩子丧失了玩游戏的积极性;孩子的好胜心过强,总想比别人快,这主要表现在竞赛性游戏中;缺乏生活经验,主要表现在“角色游戏”中等。

找到了孩子不愿遵守规则的原因,父母就能对症下药,根治孩子的毛病。

多讲规则的作用

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家长应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鼓励和肯定孩子的正确行为。在家里,父母与孩子做游戏时要给孩子讲清游戏应有的规则,以及大家为什么要遵守。要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例如,人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竞赛规则。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正视。家长也可参与孩子的游戏,并以角色的身份和游戏的口吻指导游戏,帮助孩子遵守游戏规则。

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有的孩子年龄过小,家长应对孩子遵守游戏规则的正确行为给予肯定,并告诉孩子怎样做才对。在家中,父母可以为孩子规定一些规则并让孩子执行,如物品用后要归回原处;离家出门要和家人打招呼;按一定的时间作息(定时进餐、睡眠、起床)等。

让孩子知道如何执行规则

有时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但仍会时常违规。比如,穿衣、洗漱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等。这很可能是因为孩子觉得游戏内容太复杂了。这时家长就应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游戏,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同时,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培养孩子的自律精神

他人制定的规则是强加的,属外力约束,而孩子自己制定的规则有内省成分,便于孩子自觉遵守。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家庭规则,以便共同遵守。例如,进别人房间前要先敲门;下棋、玩游戏要按规则决定胜负;说错话或做错事时要礼貌道歉;看电视时不要干扰别人等。

让孩子懂得规则的严肃性

执行时尽量严格,不随意迁就孩子的喜乐。家长违规也要自觉受罚。如果孩子仅仅是为了取胜而多次破坏规则,家长应让孩子认识到要想取胜,就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再快也没用,千万不要迁就孩子。如果孩子多次因争强好胜而不遵守规则,父母完全可以停止游戏,避免滋长孩子的自我优越感。

一旦孩子养成了遵守游戏规则的好习惯,他在与别人进行交往时,也就容易运用普遍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

第12招让孩子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父母箴言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谁有紧迫感,谁珍惜时间,谁勤奋努力,谁就可以得到时间的奖赏。父母要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就是要让孩子有时间观念,并能合理地安排和利用好时间。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经出过一个意味深长的谜语:“世界上哪样东西最长又是最短的,最快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时间。

对于这个谜语,伏尔泰是这样解释的:“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在等待的人,时间是最慢的;在作乐的人,时间是最快的。它可以扩展到无穷大,也可以分割到无穷小;当时谁都不加重视,过后谁都表示惋惜;没有它,什么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后世纪念的,它都令人忘却;伟大的,它都使它们永垂不朽。”

我们知道,时间比金钱要珍贵,时间就是生命。孩子能不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与他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联系。一个不珍惜时间、无法合理安排时间的孩子,往往缺少自我控制的能力,缺乏不断前进的动力。如果父母在早期教育中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时间观念,就等于给了孩子知识、力量、聪明和美好的开端。因为善于利用自己时间的人将会获得高效率的办事效果,也是最能出成绩的人。

孩子并没有多么强的时间观念,他们往往不能按问题的主次和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而是凭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时间,结果不但造成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而且还会影响处理许多事情。因此,在孩子不善于利用时间时,父母应该运用一定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让孩子正确认识时间的价值

一个孩子对时间并没有什么概念,也不知道时间对于他来说有什么用处,当然,他也就不会去珍惜时间。因此,父母应该通过某些事情或是通道来告诉孩子时间是最宝贵的,不要浪费时间;还要告诉孩子时间是永远不会停留的,应该及时抓住时间;更应该让孩子知道,时间是神圣的,不要故意浪费时间,否则将会受到时间的惩罚。

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

孩子有着非常随意的心理,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较差。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所以他们一般体会不到时间的重要性。但是,父母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养成时间观念的前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张作息时间表,什么时间起床,洗漱要多长时间,吃早餐要多少时间,放学后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几点睡觉等,都可以让孩子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把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孩子才能对时间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指导孩子合理安排做事情的顺序

孩子往往分不清自己要做的事情的重要程度,他们的事情往往是由父母和老师来安排的。这是造成孩子不善于利用时间的一大原因。事实上,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与自己的关系,才有可能把这些事情都处理好。父母可以指导孩子每天把自己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和紧迫程度排列顺序。

教孩子有效利用时间去学习

每个人都有生物规律,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常常会有这种感觉:在相同的时间段,心情好的时候学习效率就高,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学习效率就低;在一天当中,早晨和夜间学习效率高,下午和傍晚学习效率低。可见,孩子的学习往往存在一个最佳的学习时机。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有些人早上学习效率高,有些人晚上学习效率高。父母可以让孩子注意观察自己的特点,掌握自己的最佳学习时间,然后把重要的学习内容安排到最佳时间里去学习。

让孩子拥有玩的时间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由于作业做得太慢而没有了玩的时间,因此就不断地催促孩子、埋怨孩子,甚至惩罚孩子更长时间地学习。其实,孩子就是因为父母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完全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才会不珍惜时间,才会拖拖拉拉的。在这种没有希望、没完没了的学习过程中,孩子的心态是消极的,没有目标,没有兴趣,往往心烦意乱、错误百出,时间又拖得很长,结果造成了恶性循环。因此,父母必须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让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当孩子有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时,就会比较愿意开始较长时间的艰苦学习,学习效果也会更加理想。

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对于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父母尽量不要干扰他的学习,孩子的书桌上尽量不放平日他感兴趣的非学习用品。家中不要有太多的噪声,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父母也不要陪读或监督,只需在孩子学习结束后进行检查,一是看孩子是否按规定的时间完成作业,二是看孩子完成的作业的质量如何。如果孩子已经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父母就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孩子没有按规定去做时,父母则必须给予应有的惩罚。

第13招教孩子懂得付出

父母箴言

在生活的点滴中,父母应以身作则教孩子对人付出他的爱,多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比如帮助别人、礼让等;多淡化孩子的不良行为,比如抢占别人的玩具、独享等。时间长了,孩子自然而然就学会付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