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72招让你教出最懂事的孩子
11362300000022

第22章 正确对待孩子的无理行为(2)

当家长一方拒绝孩子的要求有不合理的地方时,另一方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反驳,否则容易养成孩子在父母双方之间投机取巧的不良习惯。

第57招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父母箴言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认同,孩子更是如此。但是,每个孩子都难免因做错事或被人误解而受到批评,然而,要让孩子真正地接受批评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在成长过程中,人人都会因犯了错误而受到批评,可以说,批评是成长的代价。

和许多成年人一样,孩子往往也喜欢听表扬而反感批评。面对这样的情况,法国的一些家长和教师普遍认为,那些在孩提时代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敬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等消极态度。由此他们认定,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接受批评,无论对孩子的完整人格的塑造,还是对促成其事业的成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实,孩子之所以不愿意接受批评,主要是自尊心在作怪。即使是幼小的孩子,也有较强的自尊心,因此,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应注意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父母不应当着外人的面揭孩子的短。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老师的批评或表扬就是他们高兴或烦恼的指挥棒,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是小学生最高兴的事,而一旦受到老师批评,就会伤心难过,情绪低落。面对批评,有的孩子会进行争辩、对抗或是死不认账;有的会满肚子不高兴,生好几天闷气;有的则可能毫不在乎,不把批评当回事。实际上,这三种态度都是没有真正接受批评的表现。

那么,父母们该如何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呢?有关专家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让孩子学会认真倾听

不论别人的批评有多尖锐,多不中听,父母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会发现其中也许确实有几分道理,最后才能虚心地予以接受。要让孩子渐渐明白:对他人的批评认真倾听,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而且也是一种完善自我的必要方法。

冷处理但不要默不做声

冷静处理并不意味着对批评默默无语。父母应教育孩子对批评的合理成分虚心接受,甚至列出改进的办法或措施。当然,对批评者的感谢更能体现出接受批评的诚意。父母要要求孩子掌握的“冷处理”技巧包括:不要对批评者反唇相讥,不要“自卫还击”,不要夸张等。相反,父母应该让孩子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冷静地分析出尽可能多的合理成分。

允许孩子作出解释

当批评不符合事实的时候,也应允许孩子作出解释,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却在心里大感委屈,这种做法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引发种种弊端。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同时,在解释的时候父母应要求孩子保持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父母除了要让孩子试着接受批评之外,也要掌握批评孩子的技巧。

出发点要端正

父母应从爱护和关心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批评是为了他的健康成长。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带着厌恶、嫌弃的态度去批评孩子。批评孩子时应心平气和,而不是粗声粗气,以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父母在批评孩子时,最好采取一对一谈心的方式,绝对不要在人多的场合进行,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给孩子留出自我反省的空间

有些很明显的错误,孩子自己也会意识到。这时父母可采取冷处理的办法,保持沉默,暂时将此事搁置不提。因为,此时孩子大多已经做好挨批评的心理准备,如果父母如他所愿批评了他,他反而可能会如释重负,转眼就把事情忘掉了。如果父母不批评,他反而会忐忑不安,猜测父母的心理,进行自我反省。适度、适时的沉默可造就紧张的气氛,此时无声胜有声,迫使孩子自我检讨。之后再与孩子交换意见,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58招不要当众训斥孩子

父母箴言

孩子有了错误,家长也应该讲究方式方法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绝不可当着别人的面进行训斥。当着别人的面训斥孩子,是在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使教育走向反面。

常常在街上看到家长训斥孩子的场面:大人满脸怒气地大声痛斥着,而孩子要么在一旁委屈地哭,要么垂头不语,接受着家长的左一推、右一搡。大多数人看到此情景不会上前去管,这是他人的“家务事”,或者是司空见惯,可是做家长的有没有想过,孩子是怎样的心理感受呢?

家长教育孩子、训斥孩子,无非是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好好做人、好好学习,将来进入社会后可以做有用的人。可是让孩子当众受到严厉的批评,或是接受无意识的体罚,这些都是对孩子尊严的最大损毁。

现在的孩子,无论是从身心还是智力上都发育较早,别以为他们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不点儿”。他们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世界,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自尊心。家长在气头上的无心一句,却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口无遮拦的一通训斥,很可能毁掉了孩子的自信心,没了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孩子就真的成了“滚刀肉”、“扶不起的阿斗”。孩子犯了错或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家长要耐心教导或支持鼓励,万不可打骂,更不能当众进行“家教”。

中国人讲究“当面教子、背后训夫”。所谓当面教子,其意思大概是家长当着其他人或众人的面,在事发当下就对孩子进行“现场教育”。为什么要当面教子呢?家长们可能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家长大概是想通过“当面教子”向外界表明,自己的孩子有教养、有家教。中国的父母一般都比较担心、忌讳别人说自己的孩子没教养或没家教。如果有人这样评价别人的孩子,就等同于打这个孩子父母的耳光,孩子的父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严重的中伤或污辱。父母们经常当面教子,可以给外界造成一种家教严格的印象,这能很好地“堵别人的嘴”,让别人找不到攻击自己的理由。另外,还可以向外界表明自己对孩子尽到了教养之责,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

另一方面,父母也许是为了让孩子更听话、更能服从自己的训诲,于是一有机会就在外人面前教训孩子。因为父母当着他人或大庭广众之下,对孩子的缺点、过失或错误予以批评、训斥,孩子的负面形象受到多人的关注,这会使他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忍受很强的精神焦虑,并使他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而孩子的挫折感一强,容易在家长面前形成弱者心态,而有了弱者心态就容易对家长表示服从,易于受家长管制。其实成年人在这方面与孩子也是一样的。比如,单位领导如果关心、爱护下属,针对下属的缺点或错误,他会找这个下属单独谈话,私下做他的思想工作。可是,如果领导想“整”某个下属、打压某个下属,领导就会在公开场合,比如在员工大会或群众大会上点名批评该下属或针对他进行专题批评,被批评者在很多人的关注之下,心理压力和精神焦虑会骤然增大,如果持续时间较长,过大的压力甚至会摧毁他的意志。与此同时,作为批评者的单位领导,他的权威在这种场合中会放大,个人的权威体验也会增强。

孩子年纪不大,他也知道自己应该尊重父母,不敢轻易忤逆,所以大多数孩子被父母当面训斥时,一般都不敢公然反驳,不敢通过与家长的对抗来释放自己的焦虑,而是表现得比较顺从,显得对家长的话比较容易“听得进去”,尽管不少都只是表面的听话、表面的顺从。另外,父母在当面教子时,认为在孩子面前也可以很好地树立、增强自己的权威感。那些社会地位不是很高、经常受压抑、自卑感较强的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权威诉求往往更为强烈,因为在动用家长权威教子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释放自己的权欲,无形中可以满足长期被压抑的权威欲望,这可能也是不少父母习惯于当面教子的原因。

“当面教子”虽然对父母有不少“好处”,比如可以让父母在众人面前显得有面子,更便于管束孩子等。但父母很难通过这种教子方法达到真正教育孩子的目的。“当面教子”实际上是一种权威教子,父母利用自己的权威强行教育孩子,而孩子在权威压迫之下只会走向家长教子初衷的反面。

孩子即使做错了事,他也希望父母批评他的时候能尊重和照顾他的人格、尊严和感受,而父母如果不是在保证对孩子尊重的前提下批评孩子,而是采用过激的语言、声色俱厉地呵斥、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即使是“背后教子”,孩子也将受到严重的伤害,而如果是“当面教子”,有意公开孩子的负面形象,把他的负面形象拿来“示众”或“展览”,孩子受伤害的程度更甚,挫折感更强,他觉得自己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面子”没了,尊严尽失。

孩子说错话、做错事总是难免的,父母要避免孩子今后犯类似的错误,当然要对孩子予以必要的提醒、督责或批评,但在督责、批评过程中,家长应尽量避免让自己的批评变质,尤其不要让自己的批评变成权威压迫。不少批评并不是批评本身有问题,而是批评的方式出了问题。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如果能做到始终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或者充分照顾孩子的“面子”,那么家长怎么责备、批评孩子都行,而只有这样,孩子对父母的接受程度才可能最大化,家长的教育效果也才可能最优化。

第59招打骂孩子收不到好效果

父母箴言

如果被打骂过的孩子果然变老实了,那是因为他小小的心里充满了恐惧,而不是真正地理解了自己的错误所在。这丝毫不能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正误观念,只会让他觉得暴力是一种很好的控制别人的办法。

有的父母动不动就打骂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你要东,他偏要西。存心让父母生气。这时,父母更是对他打骂交加,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有首《挨打歌》这样写道:

首次挨打战兢兢,两次挨打哭不停;

十次挨打眉头皱,百次挨打骨头硬;

千次挨打功夫深,酣然微笑入梦中。

可见,父母打孩子是没有用的,你越打骂,他就变得越倔犟,依然我行我素,毫不在乎你的打骂。

打骂孩子多是父母在感情失控时采取的非常教育手段,这种手段刺激程度大,有震慑作用,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警诫功能。在中国教育史上家庭教育、私塾教育都曾普遍地使用过这种手段,封建统治者甚至把它延用到公堂上作为惩教手段而被法律化。正因为它有着历史性、普及性和法律认可性等特点,所以人们往往看不到它的有害性和教育效果的表面性、短期性,有人错误地认为“不打不记”、“不打不成才”等等,事实上,成才也好,建功立业也好,起作用的从根本上讲都是打骂之外的有益的教育而不是打骂。他们看到的只是一种假象。打骂之所以是一种不当的教育方式,主要因为以下几点:

其刺激的作用大于教育的作用

孩子作出的心理反应多为畏惧、怨恨、抵触、对抗、委屈或后悔等,而不是对错误的性质、原因、危害的认真剖析,更不能促使孩子进行触及实质的深沉的反思和自我裁判。恰恰相反,这种刺激所激起的复杂的心理反应常常会栓塞家庭教育的渠道,减损教育的效果。

在生理上给孩子造成创伤

有些父母一生气,劈头盖脸地就照孩子打去,打时只顾解气,没轻没重。用手还嫌不足,甚至抓起身边的扫把、树枝、尺子等工具。这些父母常常是心理自制力较差者,故往往逮哪打哪。孩子认错或有其他人或事分散了他的注意力还好,打几下完事,但如果孩子“犯犟”,则很可能是越打越气,越气越打,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控。不少家庭悲剧就是这么造成的。

会给孩子造成恐惧感

一个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闹、精神紧张,常常紧抱大人不放,呼吸急促,面带恐惧表情。原来,他的父亲吓唬他说:“闹吧,天一黑就有妖怪,让妖怪把你带走吧!”开始孩子还闹,当父亲的竟装起了妖怪,把孩子吓得马上老实了,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显的心理障碍。对孩子而言,神经发育尚不完善,恐吓或粗暴的态度都会使孩子出现夜惊、过度紧张及恐惧状态。

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不难发现,那些经常挨打的孩子比较“犟”,父母让他干什么,他偏偏不干,连挨打时都可能“不屈服”。有的人认为,是因为孩子太拧才挨打,其实,挨打时,别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会不服的,这种不服而产生的反抗便以犟的形式表达出来。

孩子容易自暴自弃

孩子经常被责骂或挨打,也会因此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他们本来可以将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干脆去搞破坏。这些孩子还可能表现出遇事冷漠,行事胆怯等。

孩子会有被遗弃感

一些父母在打骂恐吓孩子之时,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语言,别小看这不经意的气话,却可能给孩子心灵上留下较深的创伤。有个孩子见了奶奶后,紧依着不离开,奶奶问:“怎么了,干吗不让奶奶干事?”孩子哭兮兮地说:“奶奶,你要我吧,我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是捡来的。”奶奶说:“胡说!怎么是捡的?”孩子竟然说:“小红的妈妈不打小红,说她是亲宝宝。妈妈打我,说不要我了。”

由此看来,孩子是打骂不得的,打骂孩子收不到好效果。但有时候必须对孩子强硬一些,有一些方法可以取代打骂,取代打骂的方法如下:

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应坚决反对。

如果孩子在不适当的时候过马路,要抓紧他。

孩子耍赖在公园里不想离开,就抓住他的胳膊把他拖走。

说明其行为会造成的后果,耐心讲明道理。

明确规定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被禁止的。

在禁止做某事时态度要坚决。

要以身作则:如开车时,父母要主动系安全带。

不要随意对孩子进行奖励。

在孩子发脾气时,要采取不予理睬的办法,没人理睬,他只好作罢。

可以合理磋商某些事情,例如周末可以晚一会儿起床。

第60招孩子赖床怎么办

父母箴言

一些家长用最老的办法解决孩子赖床的问题:每天早上叫孩子起床;午饭后让孩子休息,自己不休息,而是等到时间了叫孩子起床。其实这种方法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孩子会养成一种依赖心理,做父母的往往还要落下埋怨。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看到孩子睡得又香又甜,每个父母脸上都会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可是如果孩子赖床不起,上学就要迟到了,相信没有一个家长会笑得出来。

导致孩子赖床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睡眠不足、午睡过久、噩梦干扰。

晚上睡太晚,会造成睡眠不足。从小就应该让孩子在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而且只要就寝时间一到,父母即使还有事要忙,也应该先停下手边的工作,在床边陪着孩子,趁着入睡前的时间和孩子聊聊天、说说床边故事,一方面可以增进亲子互动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放松孩子睡前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