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世界
11351900000083

第83章 积极发掘老子诞生地道教祖庭太清宫的文化价值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重要领域之一。

东方第一哲人老子诞生地始终是历史上争论的焦点之一,特别在改革开放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名人效应的热潮中,对老子诞生地和道教祖庭太清宫的所在地究竟在何处的争论,更是热火至极。近遇全真龙门道教后代传人顾宗正经过十年来的艰辛奋斗,途步行程数千里,查阅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终于使历史上争论不休的老子诞生地和道教祖庭太清宫的确切地理位置浮出水面,经过国家985工程即宗教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的艰苦努力,报经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管理部门并引起高度重视,拟邀多位专家学者来亳州市谯城区实地考察,并对照历史典籍的明确记载,最终确认老子诞生地和道教祖庭太清宫的具体地理位置。

当前需要讨论研究的问题是,老子诞生地和道教祖庭太清宫是复原性建设,还是象征性建设。笔者认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为了充分发挥老子诞生地和道教祖庭太清宫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化大繁荣中的文化价值,应该进行复原性建设,其理由如下:

1.是再现中华民族汉唐时期盛世景象的需要

所谓汉唐盛世,也是中华民族的盛世。汉唐时期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供献大、影响大,而且对世界的繁荣发展供献也大,影响也大。所以在国内外至今都称华人为汉人,世界不少地区建有唐人街。而且是对世界贸易的供献最大的时代。如汉代开创了丝绸之路,唐代被世界誉为唐帝国(是指中国在唐代是世界的主宰者)。所以,通过复原性建设老子诞生地和道教祖庭太清宫,对于再现汉唐盛世繁荣景象是非常必要的。从汉唐以来老子诞生地和道教祖庭太清宫的建设规模和历史上修葺的高度重视,特别把老子祠附近与孔子庙进行毗邻建设,能更充分反映儒道文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重要作用。

2.复原性建设更是推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需要

两汉时代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期,也是为中华文化开创的第一个文化盛世期。汉文化是在先秦文化源头所开创的第一个文化繁荣期基础上,所开创的文化盛世期。由于汉刘邦运用道家学说“治理国家”,继而开创了“文景之治”,而成为显学,并开始在老子诞生地和道教祖庭所在地兴起了建设和祭祀的热潮。从汉唐宋历代对老子诞生地和道教祖庭太清宫的建设和历代皇帝朝谒祭祀情况,以及历代皇帝诏书和著名文职官员所起草的著名碑刻和有关诗词,充分反映两汉和唐宋两代道家文化发展的繁荣景象。如果对老子诞生地和道教祖庭“太清宫”进行复原性建设,按照汉唐盛世和宋代的规模复建起来,并且把历代皇帝诏书和历代著名文职官员起草的碑文以及历代文人有关对老子原始文化资源的诗词全部原样复建起来,真实地呈现出汉唐盛世和宋代道家文化的繁荣景象和道家文化被钦定的老子文化资源,以及飘移的老子文化资源所在地涡阳鹿邑三地联起手,把道家文化资源系统地复建起来,将对推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文字偏幅的限制对历代皇帝诏书、碑刻、诗词的全文不再复述)。

3.复原性建设也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需要

老子诞生地和道教祖庭太清宫建设规模的宏伟而又隆重的建筑群体,起始汉代,兴盛于唐宋,毁坏于元末顺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二月已末,刘福通起兵反元,自砀山迎韩林儿至亳立为皇帝,号小明王,建都亳州,国号宋,改元龙凤。元末当年“以民户少,卫真县,(老子诞生地于宋大中祥符七年改为卫真)入鹿邑。”元史记载:“刘元知枢密院事拆鹿邑县太清宫材建宫阙”(按中国历史地图册鹿邑只入卫真以西,老子诞生地位于卫真县以东,新元史并无拆鹿邑县太清宫的记载),而位于卫真县以东的太清宫所在地与刘福通拆太清宫材建宫阙址,仅隔涡河相望。并有明代宗(朱祁钰)年间河南提学付使在景太二年(公元1451年)游亳州故城北“曲濄间”、北面“太清宫”遗址时感慨而作《老子祠》有诗为证曰:“乘牛西去不堪招,遗宅荒凉在近郊,卧地有碑牛砺角,傍墙无树息鸟巢,云开废井丹光出,日映重关紫气交,却有道人传旧法,夜深朝礼奏仙匏。”

然而,历史记载如此详细明确地证实老子诞生地和道教祖庭太清宫在谯城西侧与古苦县故城之间的谷水注入濄水的两河口附近的客观事实,于元末顺帝至正十五年被毁后虽然经明清和民国三代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计650多年的漫长岁月,经过许多人的努力奋斗复建无望的症结何在?即其经验教训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总结为两句话:“坚持不够”与“未形成合力”并存。所谓“并存”是说也和儒道互补的道理一样,缺一不可。不过“合力”论不是儒家学说,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合力论”学说,也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之一。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凡在重要历史转折时期的过程中,是否形成合力是历史转折方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亳州老子诞生地和道教祖庭建筑群,于元末被毁坏以后不久,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降亳州为县,属凤阳府,鹿邑县改属归德府均已人微言轻,虽经驻守亳州太清宫的全真龙门道士祖师三代的坚苦努力奋争,终因未能形成合力,致亳州“太清宫”被毁的100年祭日,也就是1455年把亳州太清宫废墟上残存的历代碑刻转移到就近的鹿邑县紫极宫妥为保存后,复建了太清宫镇。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合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要形成“合力”的重要因素,取决于参与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在解决老子诞生地和道教祖庭太清宫所在地问题也有一个形成“合力”的过程。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究意怎样建设老子诞生地和道教祖庭“太清宫”建筑群,才能有利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也是需要形成“合力”才能正确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4.复原性建设老子诞生地和道教祖庭“太清宫”建筑群的初步构想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老子原始文化资源“谯城说”、钦定文化资源“涡阳说”和漂移文化资源“鹿邑说”,都是历史形成的客观事实。钦定说涡阳和漂移说鹿邑对老子文化资源的建筑群体,都已经基本上按照历史形成的规模进行了适当的建设,而老子原始文化资源的建筑群体,应该如何建设,与圆明园的建设是一个本质上不同的课题。圆明园的象征性建设是为了保持英法联军侵华的罪恶证据的原貌,而对老子原始文化资源的复原性建设是为了再现汉唐盛世的兴盛景象,更是为了再现老子道家文化自汉代成为中华文化显学,对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影响的再现,借以激发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基本动力。

所谓复原性建设,笔者主张参照郦道元《水经注》对“苦县故城”的记载和崔元山《赖乡记》对“濑乡城”的记载,以及汉唐宋历代对道教祖庭“太清宫”建设规模的记载进行详细规划,在聘请有关专家学者,评审确定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聚集各方力量,积极引进资金,分步实施建设,首先在涡水中游的谯城、涡阳、鹿邑建设成为世界性的老子文化资源圣地,并且开设老子文化研究院,与山东省曲阜的孔子文化资源建设遥向呼应,形成儒道互补的宣传阵地,巩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出中原人民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