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世界
11351900000053

第53章 积极探索经济运行规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经济学尚属不成熟的年轻学科,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属于最高级最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各种经济理论所反映的经济规律,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但是人们往往忽视社会经济领域的复杂性,甚至认为经济理论、经济模式和经济制度具有跨越时空条件的普适性。对于经济学家来说重要的不仅是知道自己所掌握的经济理论,还要认知这些理论的适用范围,在不同的环境和客观条件下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社会制度的改革创新,必须符合复杂的经济规律,而复杂的经济规律运动超过理论,稍有粗心大意或主观主义脱离实际,就会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无情惩罚。

在建国初期我国领导人为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规律,曾经付出过沉重的代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中,也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值得总结。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倘若我们不能正确地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就无法保证今后的改革会继续获得成功。回顾历史,人们犯错误往往不是在困难时期,而恰恰是在取得了很大成绩,简单片面地总结成功经验,出现盲目乐观和头脑发热的时候,陷入直线贯性思维的后果。社会经济现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经济规律是随着变化了的经济活动而及时变化的,人们要认识把握经济规律,必须把片面直线思维方法转变为全面客观的辩证思维方法。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基础上,根据复杂的经济规律和国内外诸多矛盾运动规律,提出发扬五种精神,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邓小平先生把“实事求是”同“解放思想”结合起来,是对认识把握客观规律的创举。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依据,求是即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问题的目的。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大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是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唯物史观的思想路线。

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仍然是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前锋,已经由要素和资本驱动阶段发展到技术和知识驱动阶段。中国正在经历着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化、信息化转变的三级跳发展阶段,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都面临着创新的挑战。特别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没有无痛分娩法,西方国家在十分有利的条件下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用了几个世纪的时间,还带来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激烈的阶级对抗;从自由市场经济向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转变,还给人类带来了两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大危机的灾难。中国是在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两个转变同时并举,又要求我们必须有超越资本主义的制度创新,但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飞跃的理论成果,为我们做出了理论创新的表率,必然会推动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创新。

知难而进,一往直前的精神。在被马克思、恩格斯宣判了死刑又被列宁称为“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突然回光反照般地出现了“腐而不朽,垂而不死”地发展到今天全球垄断扩张的经济全球化大潮。邓小平先生以敏锐的洞察力,清醒地看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形势,以知难而进,一往直前的精神带领中国人民积极投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取得世界注目的成就,进而积极申请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并取得成功。中国“入世”后,会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和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更加需要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发扬知难而进,一往直前的精神,提高竞争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中国是在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建设现代化,既要看到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体制发生的深刻变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成功地实现了邓小平先生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前两步,到1997年达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翻的巨大成就,又要看到我国工业规模结构和布局结构成“二元”分化。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工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58%,而乡镇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46.5%(《新视野》2001年第一期第11页),更要看到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任务的艰巨性,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到全面展开的深化阶段,更需要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陈云同志早在50年代就曾提出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谨慎、求实、周密、细致”的工作方法,创造了“低物价,高就业”的奇迹。这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淡于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无私奉献是人类的自然本性,而名利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人的自然本性逆返演化以后必然追求的价值观念。社会的价值观念是社会发展模式的产物。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于市场经济趋利的合理性,在充分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刺激了人的物欲膨胀,必然诱发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淡化公仆意识。商品交换原则必然渗透到公共决策领域,滋生腐败,陷入“历代鉴之,而不戒之”怪圈的危险境地,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认真研究下决心解决的重要课题。特别需要具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智慧,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实践能力和不畏艰苦、不怕挫折的献身精神。把人的自然本性逆返演化,引入复归本性,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信念。以身作则,从自我做起,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民的共识是,“权力必须受到监督,才能不致被滥用,掌权者才能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