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7天教你读懂哲学
113481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前几年,书店出现了一本畅销书《苏菲的世界》。如果只看名字,有人会以为是一本小说,有人会以为是一本游记。拿出来一读,才发现原来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哲学的书怎么可能会成为畅销书呢?哲学是一个多么可怕神秘,多么晦涩深奥的名词啊?有那么多人愿意读哲学吗?

然而,哲学到底是什么?我们了解哲学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能够说得清楚的。我们不妨先讲两个故事。

台湾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傅佩荣,多年来写了很多的书,向大家通俗易懂地讲述着哲学。他讲过一个关于笛卡尔的趣闻。笛卡尔是17世纪法国杰出的哲学家,现代哲学之父。一般来说,即使从来没接触过哲学的人,不了解笛卡尔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也应该知道他说过的一句话:我思故我在。这句话现在简直就像是一句通用的广告词了。傅教授讲的故事是这样的:他有一次坐车经过一条街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一个小招牌,上面写着“笛卡尔餐厅”五个字。教授就想:这会不会是一家法国餐厅,用哲人的雅号来做招牌?还是一家具有哲学风味的餐厅,里面挂满了哲人的画像,气氛雅致。教授还想到了中世纪欧洲的一句格言:先吃饭,再谈哲学。是不是在这里吃饭,会有畅谈哲学的机会呢。于是教授下了车,要进去看看,“顿时不知所云”。原来这只是一家专卖“猪脚”的餐馆,因为“猪脚”的闽南语发音和“笛卡尔”很相近,所以把哲学家的大名用来做了招牌,招徕生意之余还可以沾染一些文化气息。这真是让教授啼笑皆非,原来笛卡尔在商家眼中,只是一个琅琅上口的名字,他说过些什么做过些什么地位如何,其实都不相干。

相似的事情我也遇到过。复旦大学附近有一条小街,街上有很多书店和咖啡厅。借着复旦的福地,让人感觉很有文化气息的样子。我在街上发现一家咖啡厅,名叫“海德格尔”。我也和教授一样,心想会不会是复旦大学的哲学圈子里的人常来聚会的地方呢?我也好奇地进去看看,咖啡厅里没什么特别,但是果然有很多书。走过去看看吧,没有一本是海德格尔写的,或者与海德格尔相关的。这里的书都是时装、明星、星座,诸如此类吧。哲学圈子的人应该也不必相聚在这里吧,咖啡店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可能也只是因为海德格尔还算是一个叫得比较顺的外国名字而已吧。

这样的故事可能并不好笑。在哲学教授看来,更是有些伤感和无可奈何。但是,这能怪读者不主动接近吗?一向高高在上的哲学,不是总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傲慢吗?记得有人曾经给我讲过一本小说,名字想不起来了,但是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却久久无法忘怀。这个故事说,有一个人隐隐于市,苦读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著作,希望从中找到人生最终的快乐和幸福。但是,最终毕竟“道行”不够,被男欢女爱的诱惑所牵引而远离了哲学。最后,当他每每怀念起自己苦读哲学的“纯粹”生活时,不禁感慨道:“神圣的斯宾诺莎,请原谅我,我成了一个傻瓜。”

主人公的迂腐让人不禁哑然失笑,一言一行都要与世人拉开距离,这样就是所谓追寻智慧之学吗?哲学一定要远离世俗生活吗?那么当年的苏格拉底为什么还要跑到市场里、到人最多的地方去和人谈话,去求得智慧呢?哲学为什么不能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呢?

所以,傅教授做的事情是很有意义的,研究哲学的同时,也写一些让大家都能读的哲学书。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使得哲学庸俗化了,女王本来就只应该住在宫殿里。但是不妨换一个角度看,哲学史上有康德这样精妙高深的范畴体系,也有像尼采那样用诗一样的语言写作的哲学家;既有德国人追求的纯粹思辨的形而上学,也有中国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哲学。那么,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让哲学在拥有阳春白雪的庄严的同时,也拥有下里巴人的平易呢?

我们接着再来说什么是哲学。

有人把哲学看作是诡辩术,“把拆哲天字拆开,是拆折天字和拆口天字”,于是,他们就说:“哲学就是一张嘴(口)翻来翻去(折)地讲”,刚刚才有人说这是白的,马上就有人反驳说其实白就是黑,黑也就是白;才有人说那是圆的,又有人跳出来说那其实是方的。说了半天,就看到有人不停在争辩,到底是黑是白、是方是圆,却始终弄不清楚。哲学不过就是这样的诡辩而已。

也有人把哲学看作是“玄学”。玄而又玄,看不清道不明,不知所谓的名词,不知其所以然的论证。

然而,你相信人类发展了几千年的学问会是这样的诡辩之学吗?你相信启蒙了人类智慧的,竟然是一种玄虚之学吗?那岂不是对人类智慧最大的讽刺?真正的哲学到底是什么呢?

哲学是爱智之学

哲学的英文单词是Phosophy,来自于希腊语。“philo”是“爱”的意思,“sophy”是“智慧”的意思,合起来Philosophy就是“爱智慧”。所以,古希腊人认为哲学是一种教人如何能智慧起来的学问。

人类最初拥有的文化形态是宗教。刚刚脱离蒙昧的原始祖先们,万分辛勤地劳作着,偶尔仰望星空,凝视大地,面对同伴和敌人,对自己所处的这个空间产生了无穷的问号。为了解答疑问,他们选择了讲故事的形式。于是,人类有了神话。神话是关于一些神的故事,有些民族的神生活在人们中间,有些民族的神则高高在上。但是,他们的故事,向当时的人们完满地解释了为何生命是这番面貌、为何自然可以如此运作这样的问题。

人类的智慧在增长,大家开始不再满足于讲故事的解答方式。于是,哲学从宗教和神话之中脱胎而出。哲学家发现,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宗教和神话,但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哲学。同时,哲学家还发现,约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有三个文明古国孕育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哲学。而且,这三个民族的哲学都影响人类数千年,未曾中断,直至今天。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这个时代称之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三个民族就是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以后人类文化的发展,无论是古代、近代、现代还是后现代,主题始终离不开“轴心时代”的基调。中国人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意思。

“轴心文化”时代,在爱琴海、地中海和黑海的沿岸,哲学正在诞生和繁荣;在恒河水旁,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佛教典籍层出不穷;在黄河、长江流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不休。彪炳史册的哲人,名留千古的学问,在这个时代不断地涌现。真可惜,当时的交通和沟通条件有限,哲学家们很难接触到另外一个文化轴心里的哲学。不然,思想之间相互的碰撞和交融,必然能给人类留下更多精彩的文化烙印。

幸运的是,我们今天足不出户,就能看到所有哲人深邃而丰富的思想。就像房龙的小说,我们不妨假设自己像是去看望老朋友那样,一一去探访这些哲学家。看看他们的人生,听听他们的故事,品品他们的哲学,看看这些人到底是迂腐还是可爱,是枯燥还是另有一番情趣。我们希望用不那么艰涩的语言,通过此书,带你读一读各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思想精华。

现在就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