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乔家大院
11344700000004

第4章 历史悠久的名城

在乔家堡村,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祁县城与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乔家大院互为依托,从而以点带面,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体系。乔家大院的特色与其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首先,祁县历史悠久、物阜人丰,先贤忠善的榜样至今仍然发挥着无以替代的作用。其次,当地土狭人满、驿路畅通,为贸易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最后,县境历来商业繁盛,晋商纵横四海的经历也造就了大院独有的形象。

祁县地处晋中平原中部,地势平缓、水源充沛、土地肥美,周边村落相望、人口稠密,是山西境内为数不多的安逸富庶之地,且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早在1994年,祁县就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至今日,祁县城还拥有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兴梵寺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乔家堡村北倚吕梁山,南望太岳山。昌源、伏西两河在堡南交汇,成三向环抱之势。昔日的“昌源春水”,为祁县八景之一。

祁县曾经历过沧海桑田的传奇转变。先秦时期,太原盆地南向的广大地区曾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水域,被称为昭余祁泽薮(sǒu)。《周礼》有“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泽薮曰昭余祁”。泽薮之意,就是大面积的水域。因此处水域得名昭余祁,故而合称为昭余祁泽薮。后来,这片水域伴随着自然与社会条件的变化,面积自北向南日渐缩小,元明之际终于彻底干涸。至此,祁县一带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最终显露出现今之景象。

春秋时期,祁县一带为晋国属地,且为晋大夫祁奚之封地。祁奚在历史上是一位声名卓著的人物,以“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美名流传千古。春秋左丘明之《左传》有“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即祁奚之子祁午)也可’”。时至今日,祁县城内还留有供奉祁奚的祠堂,足见民众对其高风亮节的敬仰。到了祁奚之孙祁盈时,根据《左传》记载,其家臣“祁胜与邬臧通室”,即易妻淫乱,祁盈遂将二人收捕。然而,祁胜通过贿赂诬陷祁盈,致使祁盈被晋侯所杀。于是,祁地一分为七,其中一部分即为现在的祁县地区。三家分晋后,此地归赵国所有。西汉时,始置祁县,其县治就在今祁县城东南。北魏时期,开始兴建县城,位置至今未改。至此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祁县之名依旧沿用。

在灿烂的历史长河中,祁县能人辈出。东汉末期,设计诛杀逆贼董卓的司徒王允之故里就在今祁县修善村。南北朝时的名将王玄谟、王僧辩均为邑人。唐代著名文学家王维、温庭筠亦源出于此。至于乔致庸、渠本翘这些耳熟能详的晋商代表,自不必赘述。在先贤大公无私精神的影响下,贤士层出不穷。光绪初年山西大旱时,乔致庸就曾主动出面赈灾。在清光绪八年(1882年)刘发岏(wán)的《祁县志》中,还保留有乔致庸等人的捐款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