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山西老宅院
11342400000040

第40章 洋教士眼里的山西

我们看看一位当年到过山西的西方人是怎么说的。美国人E·A·罗斯,美国威斯康新大学的教授,20世纪初曾来中国居留,时值中国政治格局大变化的1911年,他出版了《变化中的中国人》(THE%CHANGING%CHINESE)一书,将其在中国的见闻辑录成书,其中一个章节的题目是《中国西部》。罗斯讲述1910年的夏季,他与美国驻厦门的领事一道,从山西省会太原城向西南方向旅行,此次旅行使他看到了从前欧美人很少到过也很少有过记述的中国西部地区。罗斯讲述道,连接北京和遥远的内陆省份以及他所经过的山西境内主要道路,都是低洼不平的土路。穿越者经常发现自己是在田地水平线之下几英尺的路面上行走,因而看不清乡村是什么模样。大雨之后,雨水沿路漫流,有时汇成了洪流,以致看不出大路有一点人工的迹象。这位西方人还听说,庚子年慈禧太后从这条大路逃跑时,才修理了自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以来从未修理过的道路,大路上保留下来的车辙印迹从未被填满,境内的道路随处延伸,一条道路被阻塞不能通过时,另一条路又出现了,一路上飞扬着燥热的尘土。在罗斯的眼里,山西无论什么地方的小河、小溪,最终都会流进汾河,冲积成宽广的汾河河谷。河水弯弯曲曲地沿着圆锥形的山脊往下流,再流到砂砾石块充斥的河床里。树根、树枝、干草和牛马粪变成了燃料,而砖和泥土是主要的建筑材料。砖凳砖桌取代了木凳木桌。用砖石造成的游廊,用仅有的树木建成的走廊和大道,向提供一片林荫地方的茶馆延伸。

有三个星期,我们一直穿行在一片呈正方形、有平顶建筑楼群的地方……电报线跨山而过,强壮的年轻人在破坏被遗弃的古塔建筑……

一条法国人修造的铁路从京汉线上分支往西爬行半天到太原。从太原往南200英里,就会看到农村的农产品利用这条铁路销到北京和天津。无数辆骡车载着面粉、盐、烟草、豆油、麻绳、纸、槐木、甘草根、羊毛、兽皮和棉麻,日夜奔忙。更重要的是,山西矿产资源丰富,它可以在现在正在发光的德国的威斯特伐得亚、比利时和美国的宾夕法尼亚成为熔渣之后,变成工业能源的中心。

新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太原,电灯、碎石路、整齐干净的十字街道、带有小湖的公园、音乐厅、剧院、幼儿园、林荫道、广场、火柴厂、军事学校、警察、教养院等,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但是从太原往南走两天,所有的外国影响的痕迹都消失了。离开了一些人为兜售香烟而到处贴着巨幅广告的太原,就感到自己处于中世纪的社会之中。夜间的唯一照明是放在一个盛着菜籽油的铁杯里燃烧着的一捻棉花。在像太谷和平遥这样的县城里,和太原一样,也会看到山西银行商获利的迹象。在满清帝国的银行业中,山西银行商占了重要地位。有一位银行商人拥有五所宅邸,其中有许多庭院,有装饰的道路,百合花池塘,石桥,夏天乘凉的小屋、大厅,有石桌子、花园和果园,共占地20到30亩。这些证明了主人以前的富有和地位。但是近来由于抽吸鸦片和懒惰,一度是富裕的家庭出卖房屋,没落了。抽吸鸦片和赌博发展浸染商人阶层,那些成功的山西银行商的后代沉湎于纵情声色、出入戏院、赋诗作画之中,使得他们祖宗在满清帝国时期积累起来的事业从他们身上败落了。其中一些富有的年轻人留给我的典型印象是胖胖的、虚弱的、好色的。没有什么能激发起他们的雄心壮志,他们也找不到为什么不赶快享受的原因。

这本书写得没有雕琢的痕迹,没有什么精彩的语句,也没有高深的理论支撑,似乎是流水账一般的白描,然而,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生活资料,特别是关于清末山西的道路交通、山川河流,以及山西深宅大院里富商子弟的一些印象,对我们了解宅院人的生活方式还是有相当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