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超级口才训练1
11336600000071

第71章 中国古文名言名句及解读(4)

【出处】唐·刘禹锡《陋室铭》

【解读】山不在于高大,只要有神仙就会出名。现在用以说明决定处所声名的,不在处所本身,而是看那里有没有出类拔萃的人物。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出处】唐·李贺《致酒行》

【解读】少年人应有凌云壮志,去做志气远大、本领高强的人,不能因暂时的挫折而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这两句诗感情激越,颇有感人之力,有积极的思想色彩。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出处】唐·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解读】少年时期辛苦学习,将为一生的事业扎下根基,切莫有丝毫懒惰,不要浪费了大好光阴。诗句是对后人的劝勉,情味恳直,旨意深切。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出处】唐·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

【解读】要检验玉石的真假,就要用火烧它三天三夜;要辨别是豫章木还是樟木,就要等它长够七年的时间。诗句以“试玉”、“辨材”为例,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一条含义深刻的哲理:对事物的判断,有待于时间的证明,人才须长期观察才能认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出处】唐·孟郊《游子吟》

【解读】这句诗演变至今,多是比喻子女难以报答父母的恩情于万一。形象贴切,一语双关。后亦用以比喻一个人难以报答祖国的恩情。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出处】唐·黄巢《题菊花》

【解读】有朝一日我成了司春之神,一定让菊花和桃花一块儿开放。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农民运动领袖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气魄广大。全诗为:“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出处】唐·李白《将进洒》

【解读】上天生出我的才华必然是有所用处的,千万的金钱挥洒出去还是会再有。这句话体现了李白的豪情壮志,也写出了他洒脱、放荡不羁的情怀。诗句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用之才,自己应当珍视,不可妄自菲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

【解读】都是沉沦流落天涯海角的人,今朝相逢即成知音,何必一定要过去曾经相识呢?比喻相似处境的人,容易有共同语言。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出处】五代·南唐·李煜《虞美人》

【解读】比喻忧愁没完没了,就像春江潮水,波涛起伏,连绵不尽地向东流去。形象地写出了愁之深沉浩大,汪洋恣肆,无限绵长。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出处】唐·李贺《致酒行》

【解读】我的魂魄好像迷失在外似的,招不回来;当长夜过去,雄鸡高唱,天下大白的时候,才会有我的出路。比喻自己的政治操守不可改变,纵然穷愁潦倒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表现了诗人对政治理想的坚持,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现在用来比喻坚信光明的未来。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出处】唐·韩愈《师说》

【解读】无论贵贱,无论长幼,真理所在的地方便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古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论是职业还是年纪,选择老师的标准,应该是真理与学问,而不是其他的外在因素。

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

【出处】唐·白居易《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诗》

【解读】物品越是稀少就越珍贵,人越老感情就越慈祥和善。以物稀言喜悦,以老慈言亲情。这是白居易抱外孙女后写下的诗句,他一生无子,有外孙女后喜不自胜。

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

【出处】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三

【解读】人往往苦于不知足,贪得无厌。如同取得陇地,还想取得蜀地。借以感叹人心不知满足,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11.4宋、辽、金名句

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出处】宋·张载《西铭》

【解读】贫穷、低贱、忧患、愁苦,也许能帮助你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偈》

【解读】原文是:“师示一偈曰:‘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这是一首在禅门中流传甚广的名偈。“百尺竿头不动人”,修行已经到达百尺竿头而“如如不动”,这是境界极高的表现。百尺竿头须进步,比喻人不要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要继续努力,不断进取。学习任何知识都要精益求精。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出处】王安石《登飞来峰》

【解读】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俗话说,艺高人胆大。知识水平高了,一般的问题就难不倒他。人的修养达到了极高的境界,纷繁芜杂的现实就迷惑不了他。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出处】宋·文天祥《扬子江》

【解读】我的心就好比一块磁铁石,它的一端始终是指着南方。比喻永远忠于君王,报效国家。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引·朱熹小简》

【解读】人要有所成就,必须刻苦努力,不可放任自流。原文是:“谚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此言虽浅,然实切至之论,千万勉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出处】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解读】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红日西沉,皓月初上,皎皎明月啊,何时照着我返归故乡?王安石先后用过“到、过、入、满”等十来个字,都不满意,最后才选定“绿”字。“绿”字是精心锤炼的,极富表现力,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效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处】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解读】但愿我们身体健康,在相隔千里的地方共同欣赏这个美好的明月。这里包含双方想法一致、感情相通的意思。

读书万卷始通神

【出处】宋·苏轼《柳氏二甥求笔迹》

【解读】如果能读万卷书,写起文章、诗词就好像得到神助了。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变化。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出处】宋·朱熹《训学斋规》

【解读】原文是:“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是宋代的理学大家,对于教育也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他对朗读做了这样一个明确的规定,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对于朗读十分忽视,其实朗读也是一种不错的读书方法,同时也别有情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

【解读】横着看山则成为岭的形状,侧着看山则成为峰的形状,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去看,山的形状都不一样。不认识庐山总的风貌,那是因为置身于山中而无法纵观全貌。前两句现在用来比喻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看同一个问题,其结论不一样。后两句比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出处】宋·汪洙《神童诗》

【解读】王侯将相本来不是天生的富贵种,贫穷人家的孩子发奋努力,也可以成为栋梁之材,好男儿应当发奋图强。

力学勿忘家世俭,堆金能使子孙愚

【出处】宋·刘克庄《贫居自警三首》之一

【解读】努力学习,不要忘记自己家里世代治家都是很俭朴的;金银财宝多了,只会使子孙变得愚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出处】宋·王安石《元日》

【解读】刚刚升起的太阳照耀千家万户,把刚贴的春联映射得更加灿烂夺目。形容一派万象更新的气象。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处】宋·苏轼《赠刘景文》

【解读】请您记住一年最美好的光景是橙黄橘绿的时候。比喻人生最美好的时段是在秋天收获的季节,同时也褒奖橙橘凌霜傲雪的高洁品质。全诗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出处】宋·朱熹《四书章句集句》

【解读】有过错或不足之处就改正,没有过错就加以警惕,作为一种勉励。原来是用来勉励自己的话,后来常用来勉励别人接受意见,改过从善。《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朱熹给这句话做注解说,曾子从这三个方面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出处】宋·张载《经学理窟·义理篇》

【解读】能在别人不会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才会有长进。

吾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出处】宋·周敦颐《爱莲说》

【解读】我唯独喜爱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长出来,不沾染一点污秽。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若能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君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出处】宋·李清照《绝句》

【解读】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全诗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兵败后宁死也不肯逃往江东的项羽,讽刺逃往江南、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这也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为数不多的走豪放派路线的诗句。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出处】宋·苏轼《题王维兰关烟雨图》

【解读】既有诗情又有画意,感情、形象兼备。原文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出处】宋·朱熹《读书之要》

【解读】读书的关键所在,那就是循序渐进,反复阅读,专心思考。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出处】宋·王应麟《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