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超级口才训练1
11336600000069

第69章 中国古文名言名句及解读(2)

【解读】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的文字很多,这一条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出处】《论语·泰伯》

【解读】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出处】《礼记·学记》

【解读】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汲取。在当今这样的信息时代,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你不去学习就得不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出处】《论语·子罕》

【解读】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和品格。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真正考验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处】《诗经·小雅·鹤鸣》

【解读】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玉器。原指一国的人才,也可以为另一国所用。后来比喻借他人的批评帮助来改正自己的过错,或者比喻拿别人的情况作为借鉴。从读书做学问这方面来讲,学文科的,要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学自然科学的,也要读些人文科学的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解读】得天时比不上得地利,得地利比不上得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事实如此。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处】《易·乾》

【解读】天体的运行强健有力,君子应该以它为榜样,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息。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往往有自己的体会,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出处】《诗经·大雅·荡》

【解读】别人送我一个桃子,我报答他一个李子。对方给我多大好处,我也应该以相应的好处回报他。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来。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出处】《论语·公冶长》

【解读】朽烂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起的墙壁,无法粉刷。比喻没有能力的人即便去培养,也无法造就。孔子有个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觉,孔子说,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可责备的。因为他学习态度太差,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学然后知不足

【出处】《礼记·学记》

【解读】不断地学习,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爱因斯坦曾把自己比作一个大圆圈,把知识浅薄的人比作一个小圆圈,大圆圈外边接触的空白比小圆圈的多。因此,知识越多的人,越能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越是能努力学习,越是努力学习知识就越丰富。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

【出处】《荀子·劝学》

【解读】宝玉藏在山中,连山上的草木也显得滋润;珍珠产在深渊里,连涯岸也显得不干枯。学问、韬略藏于胸中,自然会行为举止不俗,气魄风格不凡。若无内才,即使有漂亮的外表,也只是个凡夫俗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处】《论语·为政》

【解读】若草木的润泽是因为宝玉藏于山中,那么山崖有生机必然是因为渊潭中出产珍珠。学问与韬略藏于胸中,自然会内藏锦绣,口吐珠华,比喻人贵在要有内涵,足够的内涵撑起来的外表,必然会气质不俗,举止非凡。

学莫便乎近其人

【出处】《荀子·劝学》

【解读】为学之道,再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一个好教师,胜过万本书。尊师敬师,拜师求学,是求知的捷径。

行百里者半九十

【出处】《战国策·秦策五》

【解读】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才算走完一半。这句话比喻事情越到最后阶段越难完成。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到最后完成决不可以松气,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言必信,行必果

【出处】《论语·子路》

【解读】说出的话一定要算数,行动起来一定要坚决。一诺千金,敢作敢为,受人尊重;出尔反尔,优柔寡断,遭人鄙弃。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处】《论语·卫灵公》

【解读】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也要成全大义。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出处】《孙子·谋攻篇》

【解读】能够像了解自身情况一样了解敌人的话,那么即便百战也不会失败。这是春秋末期吴国军事家孙武的一句名言,在当时主要是指战争方面,不过时至今日它的适用范围已不限于军事方面,在各行各业都可应用,但主要是要求在行动做事时应该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当工作像敌人一样被了解透彻,那么也就没有什么事情能难倒你。

欲速则不达

【出处】《论语·子路》

【解读】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学习上也要循序渐进,不打好基础,就想攻克尖端科学,快出成果,也是办不到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

【出处】《论语·里仁》

【解读】若是早上听得真理,那么即使晚上死了也可以。这句话说明了古人对于智慧真理的渴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写过这样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也是表达了同样的思想,即是为追求真理,不惜自己的生命。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解读】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无知当已知。

知子莫若父

【出处】《管子·大匡》

【解读】没有比父亲更了解自己儿子的了。

11.2汉、魏、南北朝名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出处】汉·无名氏《古诗·行行重行行》

【解读】北方的马依恋北风,南方的鸟巢于向南的树枝。比喻人很难忘记故土。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出处】《乐府诗集·君子行》

【解读】此语乃“瓜田李下”一词的典故出处。意为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走在李树下,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别人怀疑你偷瓜摘李。《北史·袁聿修传》“瓜田季下,古人所慎。愿得此心,不贻厚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主要是借以说明做事应该小心谨慎,避免容易出现误会和嫌隙的行为举动。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解读】真诚之心所到,哪怕是坚硬的金子与石头都会被打开。在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像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三顾茅庐,程门立雪中的几位求学者,他们都是以坚强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最终达到了自己想要的境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解读】用平静来修身,用节俭来培养德行。《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奉行学习的佳作典范。其核心内容是教育人们要树立“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观念。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出处】晋·傅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

【解读】靠近朱砂的就会变红,靠近墨汁的就会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环境可以影响、改变人的习性。这是傅玄据其切身经历而作出的精辟论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解读】不辞劳苦地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直到死才停止。后人评诸葛亮的《出师表》为至忠之文,李密的《陈情表》为至孝之文。“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出处】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解读】为了祖国利益忘记了自己的小家,为了公众的利益忘了个人的利益。大禹治水,工作很忙,三次路过家门口都没有进去看一看,被传为佳话。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好榜样。

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

【出处】汉·贾谊《新书·容经》

【解读】凡事做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做过了头和不足都是不好的。凡事都需要掌握分寸,真理再往前跨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出处】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解读】因为国家处于危难之中毅然牺牲自己,把死亡看作如同回家一样。《白马篇》是乐府歌辞,诗题又作《游侠篇》,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精进的爱国壮士形象,歌颂了其勇于投身爱国事业、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寄托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解读】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就是前汉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就是后汉衰败的原因。用人的原则应是任人唯贤,倘若任人唯亲,小人就会蜂拥而至。这是诸葛亮写给刘禅的奏折,指出作为一个君主应该如何用人的道理,可惜刘禅后来依然亲近小人,反倒对被托孤的孔明乱加怀疑,真是悲剧。

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出处】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

【解读】一个人只怕不能立定志向,又何必担忧美名得不到显扬呢?立志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有志者,事竟成。有志不在年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解读】每个人都难免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连一根鸿毛的价值也不如。死亡是无法逃避的自然规律,但是死亡的价值可以衡量。像为国捐躯的邱少云、张思德等人,他们为社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价值抵千金。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解读】有个住在边塞的老人的马丢了,你怎么知道这就不是好事呢?塞翁失马: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好事。一个人遭到暂时的挫折,或身处逆境时,不应灰心丧气。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出处】三国·魏·曹操《短歌行》

【解读】山不满足于它的高大,土石越多越好;海不满足于它的深广,水量越多越好。这表达了曹操为了实现统一大业,求贤若渴的心情。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出处】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解读】水清到极点就看不到鱼了,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小小差异,他过分要求与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有人一举一动均符合或者满足一己的标准。但人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体,否则永远无法达到每件事的一致,因此出现摩擦以至矛盾、冲突就是必然的,此时如果不能以一种宽容的精神调和于其间,事情就将无法收拾,结局便是人心不附,众叛亲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朗传附王肃》裴松之注引《魏略》

【解读】书读上百遍,书中的意思自然能心领神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解读】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它不必向人打招呼,人们也会在树底下走来走去,欣赏它的花朵和果实,以至于走成一条路。比喻一个人一旦做出了一番事业,无须张扬,人们便可记住他,实至名归。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

【解读】我不能为那微薄的官俸弯腰行礼,侍奉乡里的小人。此句典故源自于陶渊明。当时他在彭泽做县令时,郡里派督邮(官名)前来巡视,县里熟悉官场规矩的小官吏说,上司来巡视,县令应穿戴整齐地去拜见长官。陶渊明于是叹息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遂弃官隐居。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出处】汉·刘向《说苑·正谏》

【解读】良药虽然吃起来苦口却对治病有效,忠直的话语虽然听起来不舒服却有利于行事。这句话多数是指真正的朋友指出你的缺点不足时,多半会令你感到不舒服,但是却是真心为你好。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处】《汉乐府·长歌行》

【解读】时间像江河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人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龄大了一事无成,那就只好空留悲伤、后悔。人生积时为日,积日为月,积月为年,看似长久。年少的时候盼望着长大,常觉得日子过得很慢,来日方长。其实,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果任其蹉跎,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暴自弃,终于要后悔也来不及。

百闻不如一见

【出处】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解读】听得再多,不如亲眼看到一次。指看到的比听到的要可靠些。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曹植《七步诗》)

【解读】据《世说新语》,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嫉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走完七步的时间之内作成一首诗,如做不到,就将处死。曹植未走完七步,便作成了一首诗,后人称为《七步诗》。广泛流传的四句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意思是(豆萁与豆)本来都是豆根所生,(豆萁燃烧着)煎熬豆子,为什么这么紧急?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违背天理,为常情所不容。告诫人们不要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解读】积累千千万万的家产,比不上学会一种小小的技艺。这句话说明钱财乃身外之物,一旦遇上灾难,钱财是无用的,反倒不如掌握一些技能自食其力。俗语说技不压身,在今天,我们讲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其中的学会生活是最起码的。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秦宓传》

【解读】应该记住别人好的方面,忘掉别人的过错。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容易记住别人的过错,记住别人对自己不好的地方;而容易忘掉别人好的方面,忘掉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这是不可取的。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出处】晋·傅玄《傅子·口铭》

【解读】病是从口里吃进去的,祸是从口里说出来的。这句话告诫人们说话要谨慎,说话不注意会招来祸害。处世戒多言,言多必有失。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解读】不进入老虎洞,就捉不到小老虎。比喻不亲身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重大成功。也指不经实践就难以获得真知。

孤犊触乳,骄子骂母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仇览传》

【解读】一胎只生一个的牛仔子,吃奶时用力冲撞母牛的奶,娇宠坏了的孩子会骂父母。小牛吃奶时用力冲撞母牛的奶,是为了吸取奶汁,并无故意顶撞母亲的意思,由此联想到骄子对父母的顶撞,说明了对独生子过于溺爱,那只会助长其骄恣,结果反受其害的道理。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解读】不要认为小小的坏事,做了也没关系;也不要认为小小的好事,做了也没用。这是刘备临终前告诫儿子刘禅的话。人的修养,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问题,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质变。小恶做多了,便成大恶;小善积多了,便成大善。

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道应训》。

【解读】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转向衰败,欢乐之极就转向悲哀。人逢喜事精神爽,但不可得意忘形。往往乐极生悲,好事也可变坏事。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出处】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