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容斋随笔)
11327600000025

第25章 论韩公文

刘梦得、李习之、皇甫持正、李汉,皆称诵韩公之文,各极其挚。刘之语云:“高山无穷,太华削成。人文无穷,夫子挺生。”“鸾凤一鸣,蜩螗革音。手持文柄,高视寰海。权衡低昂,瞻我所在。三十馀年,声名塞天。”习之云:“建武以还,文卑质丧。气萎体败,剽剥不让。”“拨去其华,得其本根。”“包刘越嬴,并武同殷。‘六经’之风,绝而复新。学者有归,大变于文。”又云:“公每以为自扬雄之后,作者不出。其所为文,未尝效前人之言而固与之并。”“后进之士有志于古文者,莫不视以为法。”皇甫云:“先生之作,无圆无方,主(至)是归工。抉经之心,执圣之权。尚友作者,跂邪觝异。以扶孔子,存皇之极。”“茹古涵今,无有端涯。”“鲸铿春丽,惊耀天下。”“栗密窈眇,章妥句适。精能之至,鬼入神出。”“姬氏以来,一人而已。”又云:“属文意语天出,业孔子、孟轲而侈其文,焯焯烈烈,为唐之章。”又云:“如长江秋注,千里一道”,“然施于灌激(溉),或爽于用。”此论似为不知公者。汉之语云:“诡然而蛟龙翔,蔚然而虎凤跃,锵然而韶钧鸣,日光玉洁,周情孔思,千态万貌,卒泽于道德仁义,炳如也。”是四人者,所以推高韩公,可谓尽矣。及东坡之碑一出,而后众说尽废。其略云:“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历唐贞观开元而不能救,独公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岂非参天地而独存者乎?”“骑龙白云”之诗,蹈厉发越,直到《雅》、《颂》,所谓若捕龙蛇、搏虎豹者,大哉言乎!(《随笔》卷八)

“点评”

对于韩愈的散文成就,历代评韩者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这里讲的是韩愈友人刘禹锡把他的成就比作“高山”,把他的地位比作“鸾凤”,说他是“手持文柄”、“权衡低昂”、占据文坛三十多年、声名充塞天地的泰斗。评价虽高,但并未说到韩愈的贡献到底在哪里。

洪迈还讲到韩愈弟子李翱、皇甫湜、李汉等人对业师的赞誉。李翱说韩公文章包罗汉代超过秦代,可与周殷比并,所以“后进之士有志于古文者,莫不礼以为法”,把他的文章看作是效法的榜样,其成就卓越自不待言。

皇甫湜极力称颂韩愈散文工巧精致,比作鉴然的钟声、绚丽的春花,震惊照耀天下;谋章造句亦安贴切当,如同“神入鬼出”,是周朝以下之惟一;其文章气势,如同奔流之长江,一泻千里,但不宜于用作灌溉。此意含糊。洪迈说皇甫并不了解韩愈。

李汉就韩文风格变化,比作蛟龙飞舞不可捉摸,比作虎凤跳跃蔚然多姿,比作天上音乐声调铿锵,又比作明亮的白日、纯洁的美玉,于千姿百态的变化之中,包容了周公的情思和孔子的理念,最终为仁义道德所润泽。

以上四人从韩愈散文的内容与形式,到他的地位和影响,可以说代表着有唐一代,已把意见说尽了。

然而随着时代前进,对韩愈的研究有所深入,宋代苏氏父子的评论,更为有见地。苏轼推崇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就点明了韩愈所以成为百代宗师的原因。

苏轼还从散文发展的历史去审视,认为只有韩愈才拯救了东汉以来大道沦丧、文风凋蔽的残局,把盛唐时期都未补救的事轻易补上。于是世人就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跟着他归于正道。这个评价就有了实在内容。

苏轼父苏洵,论韩文气势十分精彩,洪迈未提及,故略作补充。

苏洵是将韩文与孟子之文相比较的,他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

以奔腾的长江比喻韩文的充沛气势,以抑遏掩蔽不自露比喻韩文的迂回曲折,形象而贴切。这个评论自然比皇甫论韩文气势的内容更为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