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容斋随笔)
11327600000021

第21章 孟子书百里奚

柳子厚《复杜温夫书》云:“生用助字,不当律令,所谓乎、欤、耶、哉、夫也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今生则一之,宜考前闻人所使用,与吾言类且异,精思之则益也。”予读《孟子》“百里奚”一章曰:“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缪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知缪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味其所用助字,开阖变化,使人之意飞动,此难以为温夫辈言也。(《随笔》卷七)

“点评”

杜温夫大概是文学爱好者,年纪不轻,他带着自己的十卷文章,从荆州(今属湖北)到柳州(今属广西)向柳宗元求教,还要去连州(今属广东)请教刘禹锡,到潮州(今属广东)请教韩愈,可见其求学之志甚诚。这里所引,是柳宗元看过杜生文章,并收到他三封信之后,所写复信中的一段话,是就杜生文章提出意见。看来杜生写作的起步不高,对一些语助词还使用不当,柳宗元便首先指教他对于疑问词(乎、欤、耶、哉、夫等)和肯定词(矣、耳、焉等),应用时一定要加以区分,不能不加辨别地混同使用,并建议他多看以前名人文章中是怎样使用这些词的,然后要自己加以考虑,在使用时就会有进步。为此,洪迈为我们举出《孟子·万章》中的一段话,其中对于语助词的运用很值得体味,其语气开合的变化,可使人意动神飞,只是洪迈仅截取其中几句引出来考查,似嫌故事的来龙去脉不够完整,这里将前后加以补充,以便帮助读者更好地体味疑问、肯定语助词在文章中的作用。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

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下为洪迈引文)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孟子的这番话是由万章的提问引出的,其疑问、肯定语助词的运用饶有兴味,反复读几遍便可体味到。孟子先对百里奚把自己卖给秦国,换得五张羊皮,去给人家喂牛,以求见到秦穆公的传说加以否定,接着讲了有关百里奚的几件事,证明传说不可信:百里奚是虞国人,晋人以垂棘的美玉和屈地产的良马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不借路,百里奚就不劝阻,因为他知道虞公不听劝,所以自己就到秦国去了,一个七十岁的老人,竟不知用喂牛之法见秦穆公是种肮脏行为,可以说是聪明吗?这是一个疑问。他明知虞公劝阻不了,便不去劝阻,可以说是不聪明吗?一个有力的反问,意思却是肯定的。他知道虞公要失败便及早离去,不能说不聪明。这是非常肯定的语气。他到了秦国被推举出来辅佐秦穆公,他知道穆公是个可以共同成就大事的人而接受了,能说是不聪明吗?又是一个反问语气的肯定语。他做秦国的卿相,助穆公名扬天下,不是聪明的人能这样做吗?又是进一步地以反问语气说的肯定语。最后落在万章的问题上,说百里奚把自己卖掉去成全君主,一个无知的、懂得自尊自爱的乡下人都不肯干这样的事,反倒说贤明的人肯干吗?还是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肯定的意思,也就是百里奚绝对不会干那种事。如果孟子不说前面的许多话,一层层地用着疑问、肯定的语气,而单说出最后的这个肯定语就没有意思了。反复读一读孟子的话,确能从中学到一些行文婉转、意思明确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