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杜甫的故事
11325500000004

第4章 漫游吴越

杜甫从20岁(731年)到29岁(740年)的十年内做过两次长期的漫游,漫游的区域是吴越和齐赵。

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那是唐代最繁荣昌盛的时期,国家强大,社会稳定,物产丰富,粮食充足,文化繁荣。

杜甫后来在成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写了《忆昔》一诗,在诗中,他这样说: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倶丰实。

九州道路无犲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从这几句诗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由于劳动人民辛苦的工作,米粟充实了仓廪,商贾在路上络绎不绝。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四通八达,大道上驿站旁的店肆里都备有丰富的酒馔(zhuan)和供客乘用的驿驴,行人远行数千里,身边用不着带粮食,也用不着带兵器。水路有沟通黄河与淮水、淮水与长江的运河。从江南乘船可以直达洛阳,成为运粮的要道,这也是唐代统治者经济上最重要的命脉。杜甫第一次的漫游就沿着这条水路,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到了江南。

杜甫把江南作为此行的目的地,有两个原因: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江南是六朝故地,六朝时期的谢灵运、陶渊明、鲍照、谢朓(tiao)、阴铿、何逊、庾信等诗人的生活和创作活动都主要在江南一带,这些诗人的作品对杜甫早期的诗歌创作曾产生过很大影响,他们作品中写到的江南旖旋秀美的山水和各种动人的故事,对杜甫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其次,杜甫去江南还有人事上的因缘。他的叔父杜登,是武康(今浙江德清)县的县尉,还有一个姑丈,名贺为,任常熟县尉。

杜甫从洛阳出发,走水路,沿着运河,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到了苏州、绍兴等地。

他置身于那里秀丽的山水中,心中好兴奋啊!他在姑苏拜访了吴王阖闾的陵墓,游览了虎丘山的剑池;走到长洲苑,正赶上荷花盛开;走出阊(chang)门,拜谒太伯庙,庙影照映在一片宁静的池塘里。

吴太伯是周文王的哥哥,他为了把王位让给弟弟,主动离开,跑到遥远的南方去。杜甫想起吴太伯的谦让,无限感慨。他也起过这样的念头,想登上浮海的航船,去看一看人间传述的海外“扶桑”(指日本)到底是什么景象,因为顺着扬子江可以驶入通往日本的海道。

但他并没有去大海,只是渡过钱培江,登西陵(今萧山县西)古驿台,在会稽体会了勾践的仇恨,寻访了秦始皇的行踪。五月里澄清的鉴湖凉爽如秋,湖畔的女孩子洁白如花,他乘船一直到了曹娥江的上游剡(shan)溪,停泊在天姥山下。

吴越的古迹轶闻实在太多,卧薪尝胆、枕戈待旦的越王勾践,南渡浙江、游历会稽(今绍兴)的秦始皇,把匕首藏在鱼腹中、刺杀吴王僚的侠士专诸,穿着旧装、腰间挂印、当众羞辱前妻的朱买臣等流传已久的名人事迹,在这些地方都能寻到他们的踪影。那容颜秀美、肤色白皙的江南女子,炎热的夏天却凉爽宜人的鉴湖水,秀丽别致、风光独特的剡溪山水,处处令人难以忘怀,处处可以引起诗人的雅兴。

这次漫游,杜甫也曾在江宁停留过一些时日。他看见六朝时代像王家、谢家的那些豪门士族都已烟消云散,可是瓦棺寺里顾恺之的维摩壁画却依然无恙。

瓦棺寺建于364年,顾恺之在壁上画了维摩诘像,一时光照全寺,引得全城的人都来看画,庙里不一会儿的工夫便收集了布施百万。时间过去,将近270年,这幅画并没有失去它的光彩,它仍旧吸引着远远近近的游人。杜甫不只如饥似渴地欣赏了那幅图画,而且还在江宁人许八那里求得瓦棺寺的维摩诘像。

在古代名画中,这也许是杜甫看得最早、或是印象最深的一幅。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24岁,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他回到巩县故乡,请求县府保送。此后他再也没有重来江南,但后来他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时常思念吴越的“胜事”,并且也有过到江淮一带住家的打算。

开元二十三年,他由江南赶到东都洛阳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是当时特别有名望的善于选拔人才的孙逖。

考前,杜甫自视甚高,但现实却和他开了一次玩笑。贾至、李颀、萧颖士、赵骅等当时没什么名气的人都考上了,杜甫却落第失败了。杜甫虽然感到懊恼,但当时少年气盛,对考场得失并不十分在意。

第二年,杜甫又开始第二次漫游,这次的地点在齐、赵(今河南、山东、河北)一带。

其间他还创作了《望岳》、《登兖州城楼》等作品,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俯视一切、慷慨激昂,对人生充满憧憬和信心的名句。

开元二十九年,杜甫回到洛阳。744年(天宝三栽),他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结识,二人一见如故,同游梁、宋,这是杜甫的第三次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