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杜甫的故事
11325500000015

第15章 逃难成都

杜甫从洛阳回到华州以后,仍然时时忧虑动荡的局势和苦难的人民,但似乎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他在那一年夏天写的《夏日叹》一诗中,就明确地表达了这种心情。

那一年,关中大旱,造成严重灾荒,灾民到处逃荒,流离失所。《夏日叹》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这次旱灾,后半部分写战乱,并对天灾人祸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诗中说,久旱无雨,田地里干旱得尘土飞扬,湖泊池塘都干涸了,飞鸟缺水而死,鱼儿干涸而死,成千上万的突民逃荒流散,一片荒凉景象。

这个时候,河北一带仍然被安史叛军占据,叛军就像豺狼虎豹,凶暴横行,残害人民,而朝廷军队连影子都看不见。想到这些,杜甫心中十分沉痛,连饭都吃不下。

杜甫认为天灾人祸都与朝廷的政策失当和腐败无能有关。他说:“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拿贞观之治与现实作比较,显然唐肃宗不可能像唐太宗那样平定和大治天下,唐肃宗身边的那些大臣,也无法与贞观年间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名臣相比。现在的朝廷是令人失望的。

旱灾接着饥荒,在华州的生活十分艰难,现实政治又是如此让人失望,司功参军的职务也不能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更谈不上施展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了。

于是,在立秋后不久,杜甫毅然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开始了他常年漂泊不定的生活。

那年,虽然关中大旱,但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雨水却比较充足,庄稼长势不错,收成应当不成问题。杜甫的从侄杜佐居住在秦州城东的东柯谷,他的朋友僧人赞公遭到放逐,也居住在秦州的西枝村。

于是杜甫泱定带着全家到秦州去。刚到秦州的时候,杜甫一家就住在东柯谷,那里山谷很深,有着数十户人家,藤蔓爬满了房头,清澈的溪水从山岩中渗透出来,翠绿的竹子倒映在溪水中,地里可以种小米,向阳的坡地上适于种瓜。不久,他去西枝村拜访僧人赞公,觉得西枝村也是很适合自己一家人居住的地方。

夜晚,杜甫就住在赞公的土室里。白天,赞公陪伴着他,寻找可以建构草堂的地方。找来找去,觉得村西的西谷整日都有阳光,气候暖和,土地肥沃,长满了杉树、漆树,很适合定居。但最终杜甫并没有搬到这里来,而是暂时寄居在秦州城。

辞官来到秦州,杜甫似乎对隐居生活发生了兴趣。他与隐士阮防成了好朋友,并写诗赞扬了阮隐士粪土富贵、避俗隐居的品格。阮隐士会不时给予杜甫生活上的接济。

杜甫写的《遣兴五首》,对历史上几个著名的隐士表示了深深的崇敬和向往,五首诗分别写了诸葛亮、庞德公、陶渊明、贺知章、孟浩然五位隐士。

杜甫还写了《佳人》一诗。杜甫很少有专篇写美人的诗,这首诗却描写了一个品格高贵的绝世美人。

这个美人出身官宦人家,安禄山的叛军攻破长安时,兄弟们都被杀死了,连尸骨都收不回来。她的丈夫是个轻薄子弟,喜新厌旧,无情地抛弃了她。现在她独自一个人居住在幽静空寂的山谷中。这个女子孤高清雅,虽然生计拮据,不得不让侍婢变卖珠宝,换取米粮;有时屋漏,只好牵扯藤萝来补缺,但她的品质有如山泉之清,坚持隐居,“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掏。天寒翠袖薄,日暮依修竹”。美人清寒孤寂,却美丽脱俗,追求馨香贞洁,持守高风亮节,像香柏、翠竹一样。

这个佳人的形象实际上寄寓了诗人自己的遭遇和志趣,虽历经变乱,生活艰难,却始终能保持一颗热爱民众、关心国事之心,哪怕孤独寂寞,也不会改变高洁贞纯的心志。

秦州是个边防重镇,邻近吐蕃,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互处。这里崇山莽莽,地势高峻。新鲜有趣的边塞风俗和光景,让杜甫诗兴大发,也时时激起他对边防危机的忧虑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杜甫的诗中写到了悲风、朔风、浮云、穹庐、烟火、烽火、牛羊、骆驼、胡雁、降虏、鼓角、胡笳、羌笛、戍鼓、羌童、羌女、羌妇、胡儿等边疆风物,使杜甫诗中出现了一股新奇的边塞气息。

当时的秦州,唐军与吐蕃军队之间常常发生战斗,双方互有胜负,因此那一带气氛很紧张。有时候,深夜也能听到鼓角声,时时能看到烽火警报,听到战斗的消息。

杜甫对朝廷政治和平叛前线的局势更是忧心忡忡,担心战事反复,朝廷军队失利。他觉得自己就像立在遍山秋草中,向着满天浮云长声哀鸣的战马一样,“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秦州杂诗二十首》),空有平息安史之乱和报国立功的壮志,却无法实现。

在秦州时,杜甫彻底摆脱了公务的羁絆,闲暇的时间较多,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观察大自然和社会中的各种人与事,从而写下了一批咏物诗,比如有《归燕》、《促织》、《萤火》、《蒹葭》、《苦竹》、《除架》、《初月》、《废畦》、《病马》、《蕃剑》、《铜瓶》等,这些诗有的赞叹,有的悲悯,有的痛惜,有的怀思,有的慰藉,有的嗔怪,有的讽刺,有的嘲笑,有的劝诫,有的议论,都寄寓了杜甫的思想和情感。

在秦州,除了从侄杜佐、僧人赞公和阮隐士外,杜甫很少与其他人交往,有时觉得十分孤独寂寞,因而更加思念远在异地的亲人和朋友。

杜甫在秦州的时候,他的几个弟弟散居在河南、山东。那一带当时处于战乱之中,战事不断,道路阻隔,音信不通,生死不明,令人焦虑。

每当夜晚,秦州戍楼上的更鼓敲响,实行宵禁,不准人们通行,只听到失群孤雁的叫声,杜甫更加想念久不通音信的弟弟们。

到了白露这一天,他的思念之情倍加强烈,因而写了《月夜忆舍弟》一诗: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边境月夜,思乡思亲,弟兄离散,天各一方,生死未卜,诗写得伤心沉痛。杜甫给弟弟们寄了书信,但长时期没有得到回信,战乱又一直未能止息,更叫他牵肠挂肚。

杜甫思念那些好朋友,便写诗怀念他们。他写诗怀念远谪台州的郑虔,想象郑虔处境的恶劣,行动受到限制,有如落到罗网中的兔子一样,死活任由他人摆布。即使有一天被召回,恐怕年老病弱的郑虔也记不起回家的路了。

他对郑虔坎坷的遭遇给予深深的同情,真挚的友情像是从肺腑中流泻出来。杜甫得知高适被贬为彭州(今四川彭县)刺史,岑参在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任长史,就写诗寄给他俩。诗中说:

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

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

物情尤可见,词客未能忘。

海内知名士,云端各异方。

这首诗表达了对两位朋友的深切怀念,还称赞两人的诗可以比得上沈约和鲍照,希望两人挑起“济世”的责任来。最后他盼望平息安史之乱,三人再相聚,一起评论诗文。

杜甫还写了一首长诗寄给贾至和严武。当时,贾至在岳州(今湖南岳阳)任司马;严武因为被列为房確的同党,被贬为巴州(今四川巴中)刺史。

诗中说朋友们都命运坎坷,被贬谪到偏远之地,得不到皇上的恩泽。杜甫回忆了他们一起在朝廷为官的情景,说两人都是雄俊杰出的人才,终究有一天会大展宏图。

曾经和杜甫、高适、岑参一起登过大雁塔的薛据当了司议郎,好朋友毕曜当了监察御史。杜甫知道这些消息后,写诗祝贺他们,希望两人能为救时济世、平息叛乱建立功业。

杜甫尤其怀念李白。自14年前两位诗人在兖州分别后,李白又开始了长时期的漫游,游历了很多地方。

安史之乱发生后,为了避乱,李白到了江南,最后上了庐山。当时,唐玄宗在逃往成都途中,任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李亨的弟弟永王李璘为广陵大都督,负责长江中下游一带的防务。

李璘随即集结军队,准备北上打击叛军,收复失地。公元757年(至德二年)正月,李璘的军队经过浔阳(今江西九江)时,派人三次上庐山征召李白。李白出于爱国热情,出任了李璘的幕府。

李白觉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时候到了,自比东晋时候的谢安,在谈笑之间就可以平定叛乱。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掉进了一个可怕的政治旋涡之中。

原来,在唐玄宗任命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李璘为广陵大都督的前几天,李亨已经自行登上皇位。

唐肃宗李亨认为李璘拥兵自重,出兵北上,实际上是与自己争夺皇位,是叛乱行为。因此,唐肃宗下令讨伐李璘,任命高适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统兵围攻李璘。

公元757年(至德二年)二月,李璘兵败自杀。李白从丹阳(今江苏丹阳)逃到彭泽(今江西湖口县东),在那里,被扣上“附逆”罪,投入监狱中。

不久,被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一带),路上走了十几个月。公元759年(乾元二年)三月,李白到了巫峡时,得到了救免,便从长江乘舟东下,直下江南。

杜甫在秦州知道李白被流放,听到有关李白的各种各样的传闻,却不知道李白已被救免,因此非常担忧,连续几个夜晚做梦都梦见了李白,于是写了《梦李白二首》。

第一首诗说:

死别巳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生别和死别都令人痛苦,但生别后的生死未卜,更让人牵挂,时时忧愁伤痛,无休止地折磨人。对李白的思念,就是这种生别的痛苦煎熬。李白被放逐到湿热多疫病的江南后,一直没有消息,真叫人牵肠挂肚。

李白似乎知道杜甫的苦苦思念,因而来到了杜甫的梦境中,与老朋友见了面。但在梦中,杜甫感到恍恍惚惚,怀疑见到的是不是活着的李白,相距千里,难以确定。

夜晚,李白的魂从江南的枫树林,飞到了秦州与杜甫会面,又从黑沉沉的秦陇关塞返回江南。杜甫不禁又产生疑问,李白既然身陷罗网,又怎能长出翅膀来往飞翔?梦醒过来,西斜的月光洒满了屋子,梦中李白的容貌,好像一直浮现在月光中。杜甫最后叮嘱李白的魂魄,返回江南途中,一定要小心路途艰险,水深浪阔,不要被害人的蛟龙捕捉到。

这里,既是对梦境的记述描写,也是对现实中身处危境的李白的担忧,担心李白逃不出官府中那些想置李白于死地的“蛟龙”们的魔爪。

这份对李白的深深担忧和思念,使杜甫一连两个夜晚都梦见了李白。因此,第二首诗写道:人们说,天涯游子像是天上的浮云,但浮云整日在空中飘,抬头就能见到,游子李白却长久见不到了。但连续三夜,杜甫和李白都在梦中见了面。梦中李白与杜甫告别回返的时候,总是匆匆忙忙,又依依不舍,说:“来见一趟朋友真不容易,江湖险恶,风波汹涌,不小心就会翻船落水。”李白临别时搔搔白头发,似乎在表示没有实现平生远大抱负的惋惜心情。

杜甫接下来写道: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意思是,如今京城长安到处都是高冠华盖的达官贵人,唯独李白这样有着伟大抱负和才华的人,却身陷牢狱,憔悴困苦。老天爷的大罗网不去捕捉那些坏人,却把李白这个59岁的将老之人逮捕起来。尽管可以断定,李白死后将会享有千秋万岁的盛名,但是这对生时不幸,死后寂寞无知的李白,又有什么用呢?

这是杜甫对李白诗歌不朽价值的深刻认识和极力推崇,是对李白身世坎坷、遭遇不公的巨大同情,同时也是对自己艰难命运的感叹。

这两首诗写魂写人,写梦写真,似梦非梦,似真非真,亦梦亦真,使人感到恍惚不定,但杜甫怀念李白的亲情苦意,却在这惝恍迷离的境界中,得到了最为真切生动的表现。前人评价说,千古以来,朋友间的交情,这两首诗中写到的可以说是最为深挚了。

但如果没有杜甫极淳厚的性情,就不能有这种深挚的友谊;没有杜甫这两首极深刻动人的诗歌,就不能表现这种伟大深厚的友情。

在写了《梦李白二首》后不久,杜甫又写了《天末怀李白》。杜甫根据李白被流放到夜郎的消息,揣想李白往西到夜郎的途中要经过湖南一带,就很自然地把李白和屈原的不幸遭遇联系起来。诗中说: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秋风萧瑟,远隔万水千山,杜甫更急切希望得到李白的音信,忧虑李白经过潇湘洞庭时波高浪急,会有风险。想到李白的命运,也想到自己,杜甫发出了深重的感慨:有才华的人命运总是坎坷不幸,杰出的诗文总是和一个人的好运无缘;行人经过,魑魅总是很喜欢,那样,它就可以吞噬行人了。人世间的魑魅并不比江湖中的魑魅少。

李白含冤受屈,正同屈原一样,经过汨罗江时,应该投诗给屈原的冤魂,倾诉冤情。这首诗实际上是把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大诗人联系在一起了。

在得知李白遇赦东归的消息后,杜甫又写了篇幅更长的《寄李白二十韵》,高度评价了李白的诗歌创作,赞扬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名满天下。他又满怀深情地写了李白受李璘事件牵连的不幸遭遇,以及遇救后的孤寂衰老的景况。全诗充满了对李白的崇敬和思念。

杜甫在秦州的时间大约有三个多月,时间并不长,却写了八十多首诗,成为他创作生涯中的一个新高峰,这应该是和辞官以后有较多的闲暇和较自由的心境有关。

杜甫的秦州诗都是五言诗,其中五律有四十多首,特别是组诗《秦州杂诗二十首》等五律,比起以前杜甫的五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上更加谨严,风格更为苍劲峭拔。

杜甫在秦州的三个多月中,又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困境中。多年的疟疾一直未见好。

生活十分困难,无食无衣,他不得不写诗给杜佐,希望他能够给予接济,分一些黄粱和白韭。阮隐士送给他韭菜十束,他立即写了一首诗表示感谢。

杜甫还到山野中采药,用卖药所得换取食物。但亲友的接济毕竟有限,自己又身体衰弱,无力谋生。这时,同谷(今甘肃成县)县宰来信邀请杜甫到那里去。

杜甫也听说同谷气候凉爽,草木繁茂,山水优美,良田肥沃,有很多野生的山药、脆嫩的冬笋,可以采集来食用,野蜂在山岩中酿造的石蜜,也比较容易采集。这些情况,对处在穷困中的杜甫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于是杜甫决定到同谷去。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十月的一天夜晚,杜甫一家人在星月分明、云雾苍茫的半夜,离开秦州到同谷去。

一路上,经过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等地。每经过一个地方,杜甫就写下一首诗记述途中的所见所闻,路途的艰险、跋涉的艰难困苦,都一一被生动逼真地描写下来。

到了同谷县后,那个县宰并没有兑现邀请信中的许诺,没有帮助杜甫,杜甫一家人陷入了更大的困难之中。

此时的杜甫形容憔悴,一头蓬乱的白发,杂乱地垂过两耳,冒着严寒,从早到晚在山中捡橡子,回来作为食物充饥。还到山上挖黄独。黄独又叫土芋,是一种野生植物,结的块茎煮熟或蒸熟后可以食用。但漫山遍野都是积雪,黄独的叶子都被掩埋了,不容易找到。

杜甫穿着夏天的单衣,无法御寒,不时拉扯衣服,也遮不住腿,手脚冻得干裂,皮肉冻得失去知觉。奔忙一天,一无所获,空空而回。没有吃的,妻子和小孩饥饿难忍,不断呻吟。邻居也为杜甫一家的境遇感到忧愁,悲凉的寒风,似乎也在同情杜甫一家的遭遇,从天上呼啸着刮来。

杜甫一家人几乎陷入了绝境之中,这时,杜甫更加思念流离四方的弟弟妹妹们。

安史之乱五年来,他的三个弟弟流落在山东、河南等不同的地方,无法见面。杜甫感慨自己不知将流落到哪里,会死在哪里,恐怕将来弟弟们找不到他的骸骨。杜甫的妹妹远在钟离(今安徽凤阳),丈夫早已死去,儿女都还年幼无知,已十多年没有见面,更令人牵挂。

同谷环境恶劣,寒风凄冷,黄蒿满眼。杜甫希望春回大地,同谷的山水恢复清秀的美好姿容。杜甫也深深感慨自己功业未就,漂泊荒山,饥寒交迫。

杜甫在同谷的困境、对弟妹们的思念、自己的感慨喟叹,都被他写到了《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这一组诗中,其中第一首写道: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巳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杜甫在同谷住了个把月,无法生活下去,决定离开同谷到成都去,因为当时成都比较安定,物产丰富,那里还有一些朋友。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杜甫离开同谷,他写了《发同谷县》一诗,说明了因为生活陷入绝境,不得不开始了一年之中的第四次迁徙。

他在诗中感叹:“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

“四行役”指的是从洛阳回华州,从华州到秦州,从秦州到同谷,现在又从同谷到成都。如此在路途上不断奔波,实在是无可奈何。

从同谷到成都,经过木皮岭、白沙渡、飞仙阁、五盘岭、龙门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关、鹿头山,年底终于到了成都。像从秦州到同谷一样,这一次杜甫也是每经过一个地方,就写一首诗,记述沿途的见闻。

他真正领略到了蜀道的雄奇艰险,比起蜀道来,他曾攀登过的泰山和遥望过的嵩山、华山,真不算什么了。木皮岭的高峻,龙门山栈道的险绝,剑门关的险要壮伟,都使杜甫感到惊心动魄。有时候,早开的花朵,江中的奇石,巢居的野人,淳朴的风俗,又使杜甫觉得心情舒畅。甚至觉寻到成都后会有好送气,什么事情都会好起来。

杜甫一家人,走了整整一年才走到成都。当时的成都,号称十万户,实际人口在二十万左右。繁华仅次于扬州,民间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成都又称益州。安史之乱,扬州也遭到破坏,而成都远离战火。唐玄宗曾经往那儿跑,现在杜甫对它寄予莫大希望。

次年春,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落成,这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眼下在成都,与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齐名。

有个表弟叫王十五的,在蜀中做官,他资助杜甫。高适在离成都不远的彭州做刺史,也常来草堂走动。

杜甫的朋友们赠树送花,草堂收拾得很舒服,一派勃勃生机。杜甫这个人,一旦有了喘息之机,快乐就来照面,诗心随之萌动。且看他描绘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在成都,靠朋友资助度日。老妻幼子皆自在,不复为柴米操心、因饥饿啼哭。何谓好日子?眼下就是好日子,一家子,一个都不少,还有吃有穿,有庭院,有“锦江春色来天地”,有“无赖春色到江亭”,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杜甫离开了开元天宝的盛世,也离开了洛阳和长安,草堂的四邻没有亲戚,没有旧友,和杜甫一起来往的都是些落魄的文人和不知名的田夫野老:北邻是一个退职的县令,爱酒能诗,常常踏着蓬蒿来访;南邻有朱山人冒经留杜甫在他的水亭中饮酌,还有卖文为生的斛斯融也是他的酒伴;在春天,黄四娘家的万花盛开,把树枝都压得低低垂下;此外野人赠送樱桃,邻家的美酒小孩子在夜里也能赊来;到了寒食,大家聚在一起,是这样快乐。

这都是杜甫的新朋友,

他们真实、朴质,彼此没有嫌猜,给思乡忆弟、愤激多病的杜甫不少的安慰。

一位崔县令前来草堂拜访,杜甫喜出望外,便写了《客至》诗一首: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飱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细读杜甫这些在成都写的诗,真为他感到高兴。大难不死有后福,幸福只在粗茶淡饭间。谢谢他的朋友们,左邻右舍,王县令、朱山人、不期而至的崔县令、高刺史,多亏他们的馈赠,诗人得以安居,为后人留下不朽的诗作。“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想想他洒扫庭院、竖着耳朵听敲门的模样吧。诗人如此幸福,我们几乎眼含热泪。

杜甫一生崇拜诸葛亮,在成都,自然要拜访武侯祠。他写《蜀相》,令其他赞美诸葛亮的诗人望尘莫及。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闲居草堂两年多,佳作有如锦江春水。他加以总结,自己做自己的评论家:“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在他开始经营草堂时,他也不曾放弃过顺江东下的念头。但是东都没有收复,乡关充满胡骑,弟妹的消息长期隔绝,他张望云山以外的长安、洛阳,在风色萧萧的夜晚只空空地感到“万里正含情”。想到这里,草堂四围的幽花小鸟再也维系不住他的心情,他的悲感又像是脱却缰鞍的马一般,在平野里奔腾起来,发出悲壮的声音:

洛城一别三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并且他请名画家韦偃在他的草堂东壁上画出两匹雄赳赳的駿马,好像是他心情的写照。

为了生计,也不能不和另外一些友人周旋。他的家庭虽然没有在秦州和同谷时那样饥寒交迫,但是孩子们还是面色苍白,有时甚至饿得愤怒起来,向父亲要饭吃,父亲没法应付。他初到成都时,仰仗一个故人分赠禄米,一旦这厚禄的故人书信断了,他一家人便不免于饥饿;他给唐兴县令王潜做《唐兴县客馆记》,随即一再寄诗给他,希望王潜给他周济;侍御魏某骑马到草堂给他送来买药的代价,他也得做诗酬答。这都足以说明,草堂周围的农副产品不能养活杜甫的一家人,杜甫仍然要——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这时海内多难,武臣都做了高官,各处的小军阀割据地方,日趋跋扈。成都的武人也是这样,他们声势赫赫,出入錦城,有的宾朋满座,任侠使气;有的暴戾专横,无恶不作。杜甫和这些人也不得不勉强周旋。

761年4月,梓州(今四川三台)刺史段子璋赶走綿州(今四川绵阳)的东川节度使李奐,自称梁王,改元黄龙,以绵州为黄龙府。成都尹崔光远在五月率西川牙将花敬定攻克绵州,斩段子璋。花敬定觉得自己杀子璋有功,在东川任意抢掠,妇女有带着金银镯钏的,他的兵士们都把她们的手腕割下夺取镯钏,乱杀数千人。

花敬定每逢宴会,常常不遵守当时的制度,用朝廷的礼乐。一个这样残暴而僭妄的武人,也使杜甫写出两首名诗:《戏作花卿歌》与《赠花卿》,尤其是后一首: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绝句有人解释为语含讽意,说花敬定私人宴会不该用代表国家的礼乐,也可以理解为对花敬定的颂扬,但无论如何,我们读起来总觉得诗和人是很不相称的。

崔光远不能制止花敬定的暴行,忧愤成病,死于761年10月。

12月,朝廷派严武为成都尹,兼剑南两川节度使。严武未到成都时,高适代理了一两个月。高适于760年前半年为彭州(今四川彭县)刺史。

严武于759年为巴州(今四川巴中)刺史,后入京为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761年年底才来到成都。这两个人,一个是梁宋漫游时的旧友,一个是房琯的同党,如今成为草堂里最受欢迎的客人。也只有他们的资助,杜甫在接受时才觉得不是使他感到无限辛酸的恩惠,而是由于友情。760年,高适未离彭州时,杜甫就很坦白地向他求过援助。

不久高适改任蜀州(今四川崇庆)刺史,杜甫在这年深秋,到蜀州拜访他,天涯相见,更觉情亲,他得到机会一再游览萄州附近新津、青城等地的山水,并且在761年的春天重到新津县时,写出这样的名句: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后游》

崔光远死后,高适暂代成都尹,曾带着酒到草堂来访,杜甫自愧没有好菜招待,只劝高适多多喝酒,他取笑高适说:

“头白恐风寒”,因为高适比杜甫年长,满头都是白发。至于真正使草堂添加热闹的,就要算762年春夏两季的严武了。严武到成都后,就常常带着小队人马,走出郊外,来到浣花溪边,拜访杜甫;有时还亲携酒馔,竹里行厨,花边立马,形成一种难得的欢聚。杜甫也曾到府尹厅中宴会,展阅《蜀道画图》,歌咏西蜀的形势:

剑阁星桥北,杈州雪岭东,

华夷山不断,吴蜀水相通。

从761年冬到762年春,成都苦旱,杜甫认为谷者百姓之本,写《说旱》一文。他希望严武能够亲自讯问狱里的囚犯,加以清理,除去应该处死刑的以外,都释放出来,若是囹圄一空,怨气全消,甘雨必定会降落。这意见虽然有些迷信,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成都狱中一定禁闭着不少长久没有判决的冤屈的囚犯。

在春社日,杜甫出游,被农夫们拉着在一块儿喝酒。酒酣耳热时,大家都称赞严武。一个老农夫回过头来指着他的大儿子向杜甫说:“他是一个弓弩手,但是前天放回来了,帮我耕田;我们对于府尹真是感激。”

但是好景不常,四月,玄宗和肃宗先后死去,代宗(李豫)即位,七月召严武入朝,杜甫又感到孤单,他送严武到绵州,二人在绵州附近的奉济驿分手。

这说明房琯一派的人又有了抬头的希望,杜甫也起了再回长安的念头,并且劝严武在政治上多多努力。想不到严武去后,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便在成都叛变了,蜀中道路阻隔,致使杜甫流亡到东川梓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