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世界探险故事
11322900000015

第15章 莫斯科探险(2)

英国商人认为俄国是一个极大的新市场,而且,这个新市场将可由英国独占。

从此,英国与俄国开始了积极的通商往来。第二年,张思勒再次访俄,轻易的卖完了英国商品,而且受到克里姆林宫盛大的欢迎。冒险商人公司所主持的莫斯科公司也得到了皇帝颁发的公开特许状,也就是说英国的公司可以在俄国领土自由买卖,不受任何限制。

然而,张思勒却没能再度亲自将这个好消息带回英国。因为探险船队在回航的途中,于苏格兰外海,遭遇暴风雨袭击,张思勒和大部分船员均葬身海底。

安东尼·詹肯生继张思勒之后成为驻俄贸易使节。他因为曾经前往小亚细亚、北非等地旅行,所以旅游经验丰富。与前任张思勒相同,他同时也任莫斯科公司代理人及伊莉莎白女王派往俄罗斯的特派大使。

詹肯生在1557年12月到达库姆洛,改乘马拖雪车,由护卫队随行,前往莫斯科。他们每走64公里就要换乘一次马,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抵达目的地。

詹肯生抵达莫斯科时,正逢皇帝举行盛大豪华的圣诞宴会,他因此被邀请到席参加。

在宴会席中,皇帝又邀请詹肯生参加数天后将要举行的圣诞节第十二夜“水的祝福祭典”。祭典仪式是从莫斯科市内最大的教堂开始,路上排满一长列的人群,直延伸至莫斯科河岸。主教们领着队伍,手持着圣像和木造的大十字架,皇帝和全国各地的领主跟随在主教后面,缓缓行进。

队伍笼罩在蜡烛光中,沿着弯弯曲曲的市区马路前进,走向河岸。抵达河边的第一项仪式就是在冻结的河面上打开一个大洞,然后由总主教谨慎的从冻洞中舀出“祝福的河水”,并将河水撒在皇帝和领主们身上。

“祭典的尾声,大家都把孩童和病人丢下水,再很快的拖上岸,然后替那些潜入水中的鞑靼人洗礼。”

詹肯生后来才知道,这种强迫性的洗礼是使异教徒改变信仰的最有效方法。

蒙古人纷纷被赶入河中,有些被淹死,幸存者则拼命游上岸。岸边的俄国神父,向他们挥动十字架,然后他们就成为正式的教徒。这就是俄国改变异教徒信仰的方式。

詹肯生在俄国期间还注意到许多怪异的习俗。他觉得有很多习俗都是合理,不可理喻的。例如:俄国人认为,女人在一周内没被鞭打一次的婚姻不会幸福,而女人自己也承认,她们不会爱上不打妻子的男人。

事实上,在俄国,女性是毫人权和安全保障的,丈夫若要再婚,只需赶走原有的太太,或用鞭子将她打死就可以,这在法律上是被许可的。

1558年4月,詹肯生得到皇帝的许可,前往俄国南部阿斯特拉罕地区旅行,由于此地时有土匪出没,所以他带了卫兵,沿南瓦河而下。

一行人到达窝瓦河口,詹肯生有生以来首次亲眼目睹蒙古人的原始生活方式,极为惊讶。

蒙古人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以游牧为生,很瞧不起那些载培农物的人们,并认为基督徒的身体之所以衰弱是因为:“只吃小麦等杂粮的穗制成的面包。”蒙古人常生食马肉,喝发酵的马乳。

阿斯特拉罕地的蒙古人生活,与都市生活可谓南辕北辙。由于伊凡雷帝的军队,4年前才讨平此地,战争的痕迹仍历历在目。阿斯特拉罕弥漫着死亡的阴影,饥饿、疾病使无数人死亡,腐尸堆积如山。约有10万人丧失生命,幸存者生活悲惨,多数沦为奴隶被出售。

詹肯生记载:“一片面包就可买到几个蒙古小孩。”

詹肯生一行人仍不放弃前往中国的希望,于是乘船横越里海东行,跟随队商前进,企图访视布拉格的蒙古汗国。然而,离开里海走了约1300公里的后肯生,却被当地的可汗驱逐出境,怅然的回到莫斯科,向伊凡皇帝辞行后,便返回英国。

在英格兰,自从年轻的女王伊莉莎白即位以来,国内仍呈繁荣态势,女王对于莫斯科公司的支持热度有增无减。1566年,詹肯生受女王的祝福,二度赴莫斯科。这次他与俄国签妥协定,约于独占了俄国的贸易市场。

詹肯生完成使命,伊凡皇帝不但同意英商独占通商权利,并答应拒绝他国商人的货品,但是惟一的交换条件,就是签定一项密约。因为伊凡皇帝已经感觉到国内存在着的敌人,威胁了他的生命。

密约写道:“朕若迫不得已退位,希望英国能给予庇护”。伊莉莎白女王欣然同意提供伊凡皇帝流亡之所。但却拒绝了在伊凡皇帝与蒙古作战期间向俄国提供接助的请求。

然而女王的回信,在最不恰当的时机,传送到伊凡皇帝手中。这时,女王又下达命令,禁止英国人民使用毛皮,而当时毛皮是俄国最主要的输出品,女王的本意是,希望能保护国内的羊毛工业,但是,伊凡皇帝却认为这是对他的侮辱。

为了报复,伊凡皇帝取消了过去给予莫斯科公司的通商特权,使英商陷于困境。英国蒙受严重的损失,虽然前后派出数位大使努力争取,亦告无效。

最后,杰勒·郝斯爵士以大使身分前往拜见伊凡皇帝时,以临危不惧的英勇气概折服了这位统治者。杰勒晋见伊凡皇帝时,拒绝脱帽,伊凡皇帝生气的说:

“曾经有一个人拒绝脱帽,他所得到的惩罚是,把帽子钉在他头上。”面对这种威胁,杰勒仍不为所动地回答道:“天下最伟大的女王派我来出使,女王在帽子上从不配面纱,也不会对世界上任何的君主脱帽。我是这种女王的代理人,所以我绝不脱帽。”

伊凡皇帝对他这种不惧强权的精神很佩服,于是对周围的领主们说:

“我从未见过像他这样能对自己的君王绝对忠诚,又具有临危不乱勇气的忠臣,你们都应以他为榜样。”又有一次,杰勒不听劝告,拒绝爬上御座中的楼梯,于是被两位大臣左右挟持,拖出门外。

派遣到莫斯科的英国使节人数,至伊凡皇帝晚年减至最少。而皇帝年纪愈大,行动愈狂肆,恣意的残杀迫害。

一直到1584年,伊凡皇帝死后,才保持了几年的和平,但是,当可多诺夫皇帝崩逝后,俄国又发生血腥的内战,进人了极度的混乱。

贵族之间彼篡夺帝位,因此阴谋、暗杀、内乱迭起,史称“动乱时期”,1613年,米海尔·罗曼诺夫登基后,动乱才宣告结束。”

罗曼诺夫王朝一直到1917年的“二月革命”,俄国才结束持续了300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米海尔皇帝在位期间,酉欧各国的旅客、商人又大批重新造访俄国。这个时期,俄国自动地请求与世界各国通商,因此许多国家包括英国都派了使者前来。

一位名叫亚当·欧里雅斯的学者,曾随使节团三度前往俄国。他的目的是想调查俄国人的风俗习惯并记录下来,他同时还搜集了不少具有价值的资料。

1634年,欧里雅斯第一次来到俄国时,曾骑马路过北方的某个村庄,不幸的是他遭到了一大群蜜蜂的攻击,马匹受惊,发狂的来回奔驰,骑在马上的人惊惶失措。几天后他才晓得,原来那个村子的居民不欢迎陌生人,所以故意招惹蜜蜂,借以攻击他们,想使他们知难而退。

根据欧里雅斯的报告,“俄罗斯人身体高大。精力充沛,肤色白似欧洲人”。至于俄罗斯女人“体格适中,脸型尚可,可是常爱在脸上涂上一层厚厚的粉,好像贴了一片肉。如果她们不这样乱抹,面貌仍算姣好……”

和张思勒在俄时相同,莫斯科市区经常起火,原因绝大多数是抽烟不慎。在欧里雅斯访俄的初期,市区刚颁布禁烟令,他看见俄国人个个闷闷不乐,可能就是不满此项规定吧!依欧里雅斯的观察,俄国北部的居民是“一群爱打架的家伙”。

欧里雅斯对俄国人民在生活上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感到很气愤。俄国禁止人民出国旅行,违反者马上处死。俄皇为使人民安份的过奴隶生活,而不让他们知道外国的各种自由制度。

“一般而言,俄人对学问的研究工作漠不关心。的确,全国国民的生活在专制的约束下,是不会有心情去关心别的事。他们对外国人没有一点兴趣,更不会有学习外国人长处的兴趣。”

事实上,由于俄国禁止人民不习他国语文、文化,因此对于外来访客,俄国人民一般都抱以怀疑态度,抱待一种戒备心理。

1616年到1663年,驻俄的奥地利大使奥古斯都男爵,很不满地说:“在俄国,和平期间的外交官和战争期间的俘虏的生活毫无差别。”奥古斯都住在莫斯科时等于被软禁。

“他们对科学一无所知,也不关心祖先留传下来值得纪念的历史事迹。”而且鄙视外国的思想,但是,因为俄国本身对科技的研究不够,因此想要完成更高深复杂的工作,一定得由西欧等国输人技术。

于是,俄国召聘了许多外国专家,其中包括一名英籍医师撒缨·可林斯。他于1661年到达莫斯科,职务是皇帝的专用御医,他对俄国人最深的印象是:“俄国人畏惧学问,像畏惧怪物或鬼船一般。”他在这种落后的社会度过了9年的时间。当然,这只是几个欧洲人的个人见解。

今天的俄国,提到“西伯利亚”便使人想到阴狠残毒的劳动集中营,和在其中惨死的数不清的政治犯。撒缨医师居俄期间,尚未有公开的西伯利亚集中营。俄人称呼此地为“希密露”,和现今“西伯利亚”之意迥然不同,它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名称。

对大多数的俄人来说,希密露是中国长城可到达之广大未知领域,虽然危机四伏,而许多财富宝藏正埋在这个边境地域。

俄国的潜在市场是广阔的,但只靠英商单薄的力量是难以挖掘的。想要征服西伯利亚,需要具有能适应这种土地的壮健体格以及富有旺盛精力的人方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