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博览1
11321100000185

第185章 佛教向各国广泛传播

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73—前236),佛教开始向其他国家传播。

其路线主要有南、北两条。南传的起点为斯里兰卡,然后传入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及中国的西双版纳等地区。北传佛教大体可分两个系统:一是经由中亚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二是先传入中国西藏,再传至蒙古和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以及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从公元前3世纪起,佛教便传入斯里兰卡,而至公元12世纪才在泰国传播,接着又传入柬埔寨、老挝,并先后奉为国教。佛教传入东南亚各国后,与当地的民族宗教(精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域色彩的南传佛教,基本属于印度小乘佛教的上座部。其经典巴利语经、律、论三藏,在公元前1世纪由斯里兰卡佛教僧侣将口诵的内容记录下来,5世纪由佛教学者觉音注释、整理而成,后来又译成缅、泰、柬、傣等各种文字。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派遣使团到中亚传播佛教,约公元前后逐渐传入中国。最初仅在上层统治者中流传,西晋末年尤其进入东晋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为佛教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方便条件。隋唐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在中国盛极一时。寺院经济空前壮大,僧侣集团采取世俗地主宗法制度的传统方式,使中国佛教出现了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法相宗、律宗、禅宗、密宗等在理论及寺院经济都相对独立的宗派。6世纪,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并在同一世纪内传入日本。在中国的盛唐时期,朝、日两国都有大批僧人来中国求学,加强了文化交流。印度佛教大小乘各宗派几乎都传入中国,但在传播发展中大乘占据优势。中国佛教依据的经典是汉译大藏经,其中汇集了自东汉以来历代翻译的印度佛教经、律、论各种典籍以及中国僧人自己的撰述。7世纪,佛教分尼泊尔、中国内地两路传入西藏,密宗逐渐取得优势。13世纪,在元朝的支持下,形成了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并将梵、汉文佛经译为藏文,共收书4500余种。

印度的佛塔建筑率堵坡一词为梵文的音译,中国旅印高僧称之为佛塔。其原本为保存释迦牟尼遗骨的地方,有的发展为寺庙,成为崇拜佛陀的中心地。印度的桑奇大塔,即为早期佛塔建筑的典型代表。桑奇为现代地名,位于印度中央邦博帕尔城东北约45公里处。这里现存佛塔4座,桑奇大塔仅指其中的1号塔而言。该塔坐落在一座小山丘上,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孔雀帝国的阿育王时代,以后不断扩建,成为一座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其底部为半圆形的坟丘,顶端为平台,台上造一方坛,坛上竖立着伞形柱,标志释迦牟尼出身王族。整个建筑高16.5米,直径36.6米。底层塔基周边有宽约4米的环道,并围以石栏,按东西南北方位立四座门,南门设有阶梯。

大门形如牌坊,在两根方形门柱之上横架三道门梁,门梁两端圆形,刻以旋纹,门梁中央的横幅浮雕有如画卷。大门的梁、柱通体有佛教内容的浮雕,柱头等处刻出象、狮、异兽、药义女神等形象。东门的三道门梁上自上而下的浮雕分别为“六牙象本生故事”、“佛出家门”、“礼拜佛塔”。这时的浮雕和雕像的最大特征,是以佛足迹、宝轮、伞盖、圣树等造型方式暗示佛的存在,绝对不使用具体的人类形象来表现释迦牟尼,反映了早期佛教的风格。随着大乘佛教的形成,自公元2世纪左右,在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又出现一种基坛较高,略呈方形,覆钵耸成圆筒状的佛塔。不久,栏杆柱变成科林斯式壁柱,壁柱间设有壁龛,龛内安置佛像。伞盖部分愈来愈发达,形成数层伞盖重叠,高耸入云的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