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知识博览1
11320800000015

第15章 神秘的生物世界(6)

海马始终直立着身子生活在海洋中,连游泳的时候也要保持身体的直立。所以它们无法在水中滑行,而只能慢慢地游,依靠背上很小的背鳍来推动自己前进,还要借助身体和尾巴的不断弯曲在水中游动。海马体内的气囊很大,因而可以在水中急速地上升和下降。

海马很聪明,知道如何可以躲避敌人的追杀。它们经常会用细长而弯曲的尾巴卷在一些海底的水藻,海草或者珊瑚上,保持一动不动的姿态,伪装起来,而它们的颜色和形态也赋予了它们伪装的条件。

珊瑚

珊瑚的外观如同植物或真菌,事实上,它们却是动物,是由很多的珊瑚虫聚集在一起构成的。珊瑚虫只有水螅型的个体,呈中空的圆柱形,下端附着在物体的表面上,顶端有口,围以一整圈或多圈触手,触手用以收集食物。多数珊瑚和珊瑚虫与活着的生命体相连,形成一个巨大的生物群。

珊瑚可供观赏或制成装饰品和工艺品。造礁珊瑚可堆积成岛屿供人居住。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就是由众多的珊瑚虫营造的。古珊瑚和现代珊瑚可形成储油层,对寻找石油有重要意义。

水母

水母是一种低等的腔肠动物,种类很多,全世界大约有250种左右,直径为10—100厘米,常常漂浮在海面上。水母的身体含有95%以上的水,由内外两胚层所组成,两层间有一个很厚的中胶层。不但透明,而且具有漂浮作用。水母的外形多样,有的像雨伞,有的像硬币,有的像帽子,十分漂亮。

水母触手中间的细柄上有一个小球,里面有一粒小小的听石,这是水母的“耳朵”。由海浪和空气摩擦而产生的次声波冲击听石,刺激着周围的感受器,水母便在风暴来临之前的十几个小时就能够得到信息,于是,它们立刻从海面一下子全部消失。

水母长有许多触手,这些触手非同小可,它们的表面分布着无数刺细胞,刺细胞内有个刺丝囊,刺丝囊中藏着毒液和一盘细长的刺丝。当猎物或敌害接触到水母时,刺丝就会立即刺向对方。同时,囊里的毒液从空心的刺丝中注射出去,像打针那样进入到对方的体内。鱼儿一旦受到刺丝的攻击,很快就会中毒麻痹。

海星

海星体色鲜艳夺目,而且色彩繁多。身体由中央盘和由此辐射出的腕组成,腕数典型的为5—6条,也有较多的可达20多条。它们的中央体盘背面微微隆起,腹面下凹,而且有口。

海星相当贪婪而且食量颇大,一只海星的幼体一天吃的食量比自身重量的一半还要多。每当发现蛤等猎物时,它们都会将其捉住,把蛤壳顶朝下,腹缘朝上,用它们那强有力的腕和管足将壳打开,然后将自己的胃部翻出,像口袋一样把贝肉包裹起来,大享美食。它们的胃消化能力及强,能消化掉任何食物。

海星拥有神奇的再生能力,无论被砍去一条腕或被其他的动物咬掉一条腕,不久都会长出新腕。再生能力很强的砂海星,只要还有1厘米长的腕存在就可以再生成一个完整的新海星,这就等于说将它们砍成几块,就帮它们新添了几个成员。只有将其放在陆上晒干沤肥才可使它们永远不能复活。

世界珍稀动物

大熊猫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省的个别崇山峻岭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称为“国宝”。它不但被世界野生动物协会选为会标,而且还常常担负“和平大使”的任务,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远渡重洋,到国外攀亲结友,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

大熊猫身体胖软,四肢粗壮,身长约15米,肩高60—70厘米左右,体重可达100—180公斤。特别是那一对黑眼圈,犹如戴着一副墨镜,非常惹人喜爱。

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现在却偏爱吃素,主要以吃箭竹为生。一只成年的大熊猫每天要吃20公斤左右的鲜竹。有时,它也会开一次“斋”,捕抓箭竹林里的竹鼠美餐一顿,甚至大摇大摆闯入居民住宅,偷吃食物。

大熊猫性情孤僻,喜欢独居,昼伏夜出,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常常随季节的变化而搬家。春天一般呆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竹林里,夏天迁到竹枝鲜嫩的阴坡处,秋天搬到2500米左右的温暖的向阳山坡上,准备度过漫长的冬天。

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大熊猫的繁殖季节,雄、雌大熊猫难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过,便又各奔东西。雌性大熊猫怀孕4—5个月左右,就急着寻找树洞或石穴作为“产房”,它每胎产1—2仔。刚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当于妈妈体重的千分之一。可是,一个月后体重可达2公斤,3个月就能长到五六公斤。熊猫妈妈常把小熊猫搂在怀中,轻轻抚摸,外出时也把它衔在嘴里,或用背驮着,亲亲热热,形影不离。等到小熊猫五六个月大时,妈妈就开始教它爬树、游泳、洗澡和剥食竹子等本领。两年后,小熊猫才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大熊猫的寿命一般为20到30年。

大熊猫的家族历史久远。大约在一百万年前,它们遍布我国的陕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区,在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等省也有它们的踪迹,现在留下来的数量很少,成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珍贵的“活化石”。

扬子鳄

扬子鳄生活在淡水里,主要分布在我国安徽、浙江、江苏等地的局部地区。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曾称霸于中生代,那时,地球是它们的天下。后来因为环境变化,恐龙等许多爬行动物不能适应而绝灭了;而扬子鳄等爬行动物却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它为“活化石”。

扬子鳄生活在水边的芦苇或竹林地带,以鱼、蛙、田螺和河蚌等作为食物。但有时会袭击家禽和压坏庄稼,加上它长相“丑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有害动物而被捕杀,所以数量稀少。扬子鳄长约两米,背部暗褐色,腹部灰色,皮肤上覆盖着大的角质鳞片。每年十月就钻进洞穴中冬眠,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来活动。它以卵繁殖,六月份交配,一般七八月产卵,幼鳄九月出壳。

扬子鳄为我国特产动物。现在,人们研究恐龙时,除了根据恐龙化石以外,也常常以扬子鳄等爬行动物去推断恐龙的生活习性。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为了使这种珍贵动物的种族能够延续下去,我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中华鲟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远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它的吻尖突,口小无牙,身体呈椭圆筒形。口前有四条触须,用来搜寻水底的无脊椎动物、小鱼和其他食物。

中华鲟鱼是大型洄游性鱼类。它们像游牧民族,生在江河里,长在海洋中,在那里成长、发育,成熟期约需9—12年。完全成熟后,再迁移到我国浅海地区进入河口,在那里肥育、栖息。秋季,顺长江逆流而上,直至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幼鱼孵出后,便跟随着亲鱼远征,向河口、海洋游去。中华鲟鱼的寿命很长,可活一二百年。鱼体可长达2米以上,雌鱼体重约二三百公斤。

中华鲟鱼肉质肥美,卵可制鱼子酱,是珍贵食品;鳔和脊索可制鱼胶,所以过去一直遭到过度捕捞。许多水利工程由于忽视生态平衡,也使这种鱼类自然资源遭受严重影响。

现在,中华鲟鱼有濒于灭绝的危险,因此要求严加保护。

白鳍豚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潜水水生动物之一,仅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和洪湖等地区。现有数量极少,估计只有300头左右,面临灭绝的境地,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白鳍豚的体形呈纺锤形,身长约2—25米左右,体重可达200公斤以上。背呈浅灰色或蓝色,腹面为纯白色,背鳍形如一个小三角,胸鳍宛如两只手掌,尾鳍扁片,中间分叉,善于游水,时速可达80公里左右。由于长期生活在浑浊的江水中,白鳍豚的视听器官已经退化。它眼小如瞎子,耳孔似针眼,位于双眼后下方。但大脑特别发达,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头部还有一种超声波功能,能将江面上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声响迅速传入脑中。一旦遇上紧急情况,便立刻潜水躲避。

白鳍豚耐寒,体温通常在36℃左右,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它时常游弋至浅水区,追逐鱼虾充饥。它的吻宽细长,上下颌长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可它却懒得咀嚼,只管张口吞下鱼食,消化能力很强。

白鳍豚往往成对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动,但人们很少有机会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时才能瞥见一眼。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鳍豚的交配期,母豚妊娠期长达1年左右,因此产仔大多在来年的春季。出生后的小白鳍豚靠母亲的乳汁喂养,直到五六岁才算成熟;一般寿命30年。

白鳍豚是研究鲸类进化的珍贵“活化石”,它对仿生学、生理学、动物学和军事科学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金丝猴

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世界珍稀动物之一,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相貌奇特,圆头长尾,青面蓝鼻,鼻孔朝天,肩背毛发光亮如丝,长达30厘米以上,宛如一件金黄色的毛皮“大衣”,因此得名。

金丝猴机警过人,善于攀树,在林中来往如履平川。跑起来也很快,时速可达50公里。它没有固定的住处,平时主要生活在树上,偶尔也下地活动,靠吃树皮、树叶、嫩芽、花冠、野果和籽实等为生,偏爱在寒冷的雪山森林中生活,即使在-10℃的大冷天,仍喜欢在雪地上活动。每年四五月份,天气转暖时,金丝猴却搬往海拔2500—3000米的高山区,度过炎热的夏天。

金丝猴喜欢合群,常常成群,甚至上百只集体活动。一群猴中都有一只身体强壮、经验丰富的猴王。猴王的地位是经过激烈搏斗产生的,因此,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大伙都得听它指挥。猴王走到哪里,群猴跟到哪里,每到一处,猴王总是先挑选几名反应灵敏、遇事机警的猴子,担任“哨兵”或“警卫”,其他猴子待在猴王周围,有的替它梳毛,有的帮它捉虱子,有的向它呈上好吃的果实。

每年秋季是金丝猴的发情期,雌猴妊娠期为6个月左右,通常一胎一仔,偶尔产两仔。刚生下的小猴子脸呈暗蓝,毛色棕褐,叫声如婴儿哭泣,一个月后体重就达一公斤多。猴妈妈对子女十分疼爱,总把小猴抱在怀里。如遇上猎人无法逃脱时,猴妈妈会不断向猎人摆手,示意不要打它们;或把小猴子喂饱奶后,然后手指着自己的胸膛表示甘愿自缚,求救孩子。

麇鹿

我国是世界上产鹿最多的国家,有大驼鹿、驯鹿、黑鹿和麝等十六七种,其中最珍贵的是麋鹿。从外形看,它的角似鹿非鹿,颈似驼非驼,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什么也不像,所以叫它“四不像”。

麋鹿原产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雄鹿肩高1—3米,身长2米以上,体重可达200公斤左右。它头上长角,长达80厘米,每两年脱换一次,尾巴也有75厘米长,是鹿类中尾巴最长的。雌鹿无角体小,重量仅100公斤左右,尾巴长约60厘米。麋鹿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喜欢生活在水草丰茂的沼泽地区和河湖岸边。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游泳、潜水和觅食,甚至连隆冬季节也不例外。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红棕色,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它们平时性情温驯,但在夏末秋初的发情期间,雄麋鹿性格却变得异常凶猛好斗,往往为争夺雌偶发生激烈格斗,造成伤亡。

麇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雌鹿的怀孕期比其他鹿类要长,超过9个半月,每胎仅产一仔。小鹿两岁时长角分叉,六岁时叉角才发育完全,寿命一般约20年。

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据科学家考证,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汉朝以后逐渐减少,以后竟销声匿迹。直到1865年,法国传教士阿尔基德·大卫神父首先在北京南郊的御猎场“南海子猎苑”发现了120头麇鹿,并撰文向全世界介绍。随后,欧洲各国的生物学家纷纷前来,通过明抢暗夺,陆续盗运数十只糜鹿,在伦敦、巴黎和柏林等地动物园里展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南苑最后一群麋鹿惨遭恶运,有的被杀戮,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被迫离开祖国,流落他乡。从此,生活在国内的麋鹿全部绝迹。

后来,流落在国外的麋鹿相继死去,只有英国贝福特公爵在私人别墅乌邦寺动物园里饲养的18头生长良好,繁殖迅速。到1967年,已增加到400多头,并向各国输出,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已超过千头。

极乐鸟

极乐鸟头部为金绿色,披一身艳丽的羽毛,特别是有一对长长的大尾羽,更显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蓝极乐鸟在求偶时,或仰头拱背,竖起身体两侧的金黄色绒毛;或倒悬在树枝上,抖开全身织锦般艳丽的羽毛,以吸引雌鸟。“无足极乐鸟”并不是真的无足,只是足短一些,飞行时藏在长长的羽毛内,人们见不到。无足极乐鸟的尾翼比身体长二三倍,又被称作长尾极乐鸟。王极乐鸟体长只有20厘米左右,比别的极乐鸟小得多。它对爱情忠贞不渝,一旦失去伴侣,另一只鸟就会绝食而死。王极乐鸟生性孤独,不愿和别的极乐鸟共栖一处。当别的极乐鸟迁徙时,它也随之飞上天空,充当空中“引路者”。

极乐鸟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象征,连国旗、国徽、民航客机和各种纪念品上都能见到它的形象。

几维鸟

几维鸟因叫声“几维”得名,被新西兰人看作是自己民族的象征,并且定为国鸟。他们常常自豪地说:“我是一只几维鸟,”意思就是“我是一个新西兰人”。

几维鸟又名鹬鸵,属鹬鸟类中最原始的鸟类。它形如梨子,浑身长满蓬松细密的羽毛,既没有翅膀也没有尾羽,不能飞翔。可是它的双腿却粗短有力,善于奔跑,时速可达10英里,发起脾气来还能将另一只同类鸟踢出5英尺外。几维鸟喙尖而细长,休息时可当作第三条腿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形如一个三角架。它的鼻孔长在喙部的最尖端,具有奇特的嗅觉功能,可以找到距地面7英寸土层下的小虫。几维鸟以食昆虫、蚯蚓、浆果、叶子等为生,白天躲在地洞或树根洞内,晚上才出来觅食。它眼小视力弱,有时大白天奔走中遇到前方篱笆挡道,竟毫不回避地一头撞进去。

雌性几维鸟一般一两年才下一次蛋,每次一两枚。虽然它的个头与普通母鸡差不多,但下的蛋比鸡蛋大五倍,相当于体重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如以鸟的体重和鸟蛋的比例而论,几维鸟蛋恐怕是世界所有鸟类中最大的蛋。

树袋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