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科学博览3
11320700000031

第31章 地域景观(4)

以上所叙都明白记录于文献上,只是当时是否有官员殉葬的,还是一个谜。《史记》记载二世皇帝胡亥下令“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以秦始皇有生子女的后妃不过十多人的情况来看,殉葬的妃嫔大概在二百名左右。二世皇帝的残暴、较之秦始皇,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秦始皇的地下陵墓。真如一个缩小的大地,里面有宇宙和大地山河,配置得惟妙惟肖。《史记》上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来者久之。

当时使用了数千吨水银,于地下陵墓中做出百川江河大海,并以机械使水银循环流动,天花板上并用宝石拼出天体图,至于人鱼膏可能是用鲸鱼的脂肪加工制成的。能够燃烧很久。

由于历代帝王的陵墓经常被宵小之徒光顾,二世皇帝怕有盗墓者侵入,命令工匠做了很多机关,只要有盗墓者闯入,马上发射如大雨般的箭矢,为了怕机关的秘密泄露出去,阴狠的二世皇帝还把设计机关者和施工者尽数关在陵墓里头,没有一个人活着出来。虽然《水经注》上记载了秦始皇陵墓被项羽率兵攻入,并掠夺了其中的金银珠宝之事,但一直没有得到证实。

到了一九八五年,中国传出发现秦始皇陵的大消息之后,人们才知过去的传说都不是真实的,因陵墓中一切完好如初。不过,考古学家也发现了一条盗墓者挖掘到一半的通道,令人捏了一把冷汗。

一九七四年四月三日,住在陕西省临潼县安寨人民公社的农民杨天发,为了引水到田里灌溉,而挖了一道深井,竟然挖到一个大洞穴,里面是前所未见的兵马俑。

杨天发所挖掘的地方,距秦始皇陵墓1.2公里,附近早已发现过古墓和陪葬墓,陕西的考古学家本以为那一带已经做过十分详尽的调查了,料想不到还有一个兵马俑坑的存在。此墓在任何历史文献上都没有记载,但事实就是事实。

这个发现在世界上造成很大的轰动,经过数年来的调查,已经证实是始皇陵的附属设施。兵马俑坑位于地下五公尺处,里头有以秦始皇亲卫队为模特儿塑成的陶俑。共有三个坑,一号坑主要是配置战车的步兵团,二号坑是步兵、战车和骑兵组成的混合部队,三号坑只有一辆战车和六十四名士兵,是统帅营的仪仗或护卫部队。

一号坑东西长230公尺,南北宽62公尺,面积1万4260平方公尺。二号坑长124公尺,宽98公尺,面积6000平方公尺。三号坑最小,长21公尺,宽17公尺,面积520平方公尺。

坑道用黄土烧硬的砖瓦整齐地铺排着,高约2—3.5公尺,里面紧密排列着兵马俑。

不论是战车、骑兵、兵士、战马都和原物大小相等。一号坑共有六千尊,二、三号坑有一千尊,总共七千尊。每尊兵马俑都有不同的骨架和表情。连服饰、发型、胡须都完全不同。士兵俑手上所持的刀、剑、矛、弩机、箭镞等武器,都是当时实战的兵器,这些武器都曾做过防锈处理。所以历经二千二百年没有丝毫锈蚀。

谜中谜

秦始皇陵坐西朝东。坐西,本是当时的传统葬俗,以东向为尊,西方为上。秦始皇的先祖们,无论陕西凤翔县秦西陵的18座秦公墓园,还是临潼县秦东陵的秦王陵园,方向均坐西朝东。秦始皇也不例外。地宫宫墙的四周虽都有斜坡通道,但其他方向均各有1条,唯独东门有5条,证明东门是面对朝向的主门。从陵园外城东门延伸出去的东门大道相当于后世的“神道”,是整个陵区的主要通道。在陵园以东约4千米的临潼县大王镇石张村附近,至今残存一座约7米高的秦阀,那大约是进入秦始皇陵东门大道的标志。经初步勘查,陵区至少包括南北与东西各为7.5千米,方圆约56平方千米的范围。

在以东门大道为轴心的陵区两侧,现已发现大量陪葬墓和各种殉葬坑。

外城垣以东约350米外的东门大道南侧,发现一片陪葬墓群。经试掘其中的7座,死者有男有女,年龄10—30岁不等,尸骨有的四肢分离,有的身首异处,有的身上遗留箭镞,但金、银、玉器各种殉葬品却显示出生前身份高贵非同一般。这里埋葬的是秦始皇的公子和公主。秦二世继位后,为了巩固统治,对他们大加杀戮。这种骨肉相残事件,历史上屡见不鲜。陪葬墓群以东发现3行密集排列的80座马厩坑。马厩坑有多种形状,分马厩和俑坑两类,马厩坑内葬有马匹,并有陶制跪坐圉夫(马夫)俑和盆罐等喂养马匹的工具;俑坑内仅有跪坐俑和工具。

东门大道北侧除发现著名的兵马俑坑外,也有陪葬墓分布,此外,还有尚未判明殉葬物的殉坑。

深入全面细致的勘查与发掘尚待进行。方圆56平方千米内随时可能爆出特大新闻。不过,可以肯定一点:根据陵园建筑遗迹分布圈出的这一范围无疑是相当保守谨慎的,实际上当年秦始皇陵的范围肯定大得多。究竟可能有多大呢?按照一种富于想象力而又言之成理的观点,它的尽头直到黄海之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5次大规模出巡,3次直抵东方海滨,并刻石歌功颂德。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据《史记》记载,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以为秦东门。”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南的朐县海上竖立起了帝国的东大门。2000多年来,从来没有人把它与建造秦始皇陵这两项同时进行的工程联系起来作过思索。直到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后,有心人才猛然发现,那座“秦东门”的位置,恰好正东对准秦都成阳与秦始皇陵东门大道。咸阳——秦始皇陵——秦东门恰好位于同一纬度!

怎么看待这一令人震惊的事实呢?也许是极偶然的巧合。但更有可能是精心设计的安排。联系到一律面向东方肃立的兵马俑和整座陵园坐西朝东的总体设计,联系到秦始皇好大喜功的性格和终其一生对东方蓬莱仙境的极度向往,把远在1000千米外海滨的“秦东门”视为秦始皇陵的组成部分应当是有道理的。

远在2200年前,在现代测量仪器远未发明的技术条件下,人们怎么测出这条纬度的呢?人们怎么掌握地球表面高精度测量与计算技术的呢?这是秦始皇陵留给我们的一个神秘的不解之谜!

面对秦始皇陵下一片空旷的原野,游览过金字塔的游客不免会为之惋惜:既然秦始塞建陵耗用的人力物力财力远远超过古埃及金字塔,当年何不干脆建一座“世界之最”的金字塔?为什么这里竟然没有留下一块古代石刻?

并不是这位皇帝的一念之差。秦始皇建造陵墓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供后人瞻仰怀念。他虽有超越一切的无限权力,却不能超越传统文化观念。他同样深信存在“罔象”,这是无法逾越的障碍。如果造一座巨石陵墓,陵上怎能栽植松柏?怎能防止“罔象”危及灵魂安全?

秦始皇陵前没有留下任何石刻,原因也并不在于技术能力。中国古代的石刻至少在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已经出现。秦代早期遗留的石鼓文至今仍陈列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馆。秦始皇出巡时也曾多次刻石铭功。修建秦始皇陵时更是大规模开采石料,单是秦始皇陵西北不远的今郑庄、砖房村一带,就有一座占地达75万平方米的石材加工场,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那里仍遗留遍地巨石。但建陵使用的石材统统都被埋入了地下。

为什么连块墓碑也不留呢?人类社会的许多事物都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出现的。墓碑也是如此。中国远古时的“碑”只是竖立在宗庙门前的木柱。秦代还没有在墓前放置墓碑石刻的墓葬风俗。我们知道,在秦始皇之前的战国时期,各国都没有这类制度风俗。如果秦始皇开创这种制度,历史必定有所记载,而且一般也会被西汉王朝继承。基本上全盘承袭秦代墓葬制度的西汉王朝所有皇帝陵墓都没有墓碑石刻。由此可以断定,秦始皇陵当年也没有墓碑石刻。

也有人对秦始皇陵没有皇后陵感到奇怪。这一点,倒是与这位信奉极权主义的皇帝性格及思想逻辑一致的。虽然有“后宫列女万余人”,她们也为他生了20多个儿子、10来个女儿,但秦始皇没有册封过皇后。他似乎对她们持“一碗水端平”的态度,自然也用不着为皇后建造陵墓了。

泰姬陵

在蒙兀儿帝国首都阿格拉附近的朱木拿河畔,屹立着印度最著名的陵墓:泰姬陵。泰姬陵有白大理石穹顶、高耸的尖塔、镶嵌珠宝的宫墙,壮丽华美,是现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

泰姬陵蒙兀儿帝国第五代皇帝沙杰汉的妻子泰姬·玛哈,1631年死于难产。传说沙杰汉伤心欲绝,发誓要建一座全世界最美丽的陵墓,以表现其永恒的爱情。他请尤斯塔德艾萨负责设计,次年动工兴建。为免日后有其他陵墓胜过泰姬陵,完工后竞砍掉设计师的头,又砍掉众工匠的手。

陵墓建筑群包括大门、玛哈墓、两座清真寺、四座尖塔和一些附属建筑物,如马厩等,全部设计互相配合,浑然一体。陵墓高约二百五十尺,耸立河边,气势雄伟。陵园占地四十二亩,布局精巧,林木成荫,风景优美,更有流水、喷泉,反映了蒙兀儿人心目中的人间仙境。

据说每天动员二万名工匠,耗时二十二年才建成泰姬陵。石匠、金饰工、雕刻家和书法家把整座陵墓里里外外每一处都装饰的美伦美奂。镶嵌那些精美的图案,所用的宝石多达四十三种,包括玉石、水晶、黄玉、蓝宝石、钻石等等。墓内到处可见纯银烛台、纯金灯座、华丽的波斯地毯,雕花大理石棺四周更围了一道纯金的栏杆。沙杰汉驾崩后,就葬在泰姬旁边,倒破坏了原来的完美对称。

1857年蒙兀儿帝国覆亡,泰姬陵内的金银珠宝被人抢掠一空,幸而陵墓本身并未受到破坏,劫后百多年来依然屹立河畔,一般人视之为坚贞爱情的象征。有趣的是,当时人的看法与今人完全不同。据十七世纪到印度旅行的欧洲人说,沙杰汉好大喜功,权欲熏心,荒淫无度,根本不是爱情专一的好丈夫。甚至有人说,他曾与长女乱伦。他为了争夺皇位,竟然不念亲情,把几位兄长和五个男性亲人横加杀害。

沙杰汉大半生驰骋沙场,玛哈生前总是陪伴他出征,夫妻俩看来都嗜杀成性。玛哈极其仇视基督徒,曾怂恿沙杰汉血洗印度东北海岸的葡萄牙殖民地胡格利。她石棺上的铭文写道:“求真主保佑我们抵御异教徒。”

沙杰汉统治期间,一直不遗余力扩张权势。他毕生曾下令建造许多宏伟的建筑物,以炫耀帝国的财富,瑰丽的泰姬陵也许只是典型的例子。泰姬陵完美无瑕的设计,可说反映出这位统治者欲与真主比试高下的心理。一个传诵千古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也许是想掩盖建造泰姬陵的真正动机:为权力无边的蒙兀儿皇帝沙杰汉树碑立传。

曹操墓

三国时代魏国的开创者曹操,是个争议极大的人物。他生前没有作成皇帝,死后才被追封为魏武帝。陈寿写的《三国志》称誉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却称他为“汉赋”、“奸雄”。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三国戏,也把他刻画成一个大白脸的奸臣形象,使他成了个妇孺皆知的人物。

曹操晚年曾为自己安排过后事,《三国志》中写他临死前两年下了一道命令,叫人为他在西门豹祠西边高原上的瘠薄之地建造一座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意即陵墓要建在高地上,地面上不要堆起高高的坟头,也不要做什么记号。《三国志》还讲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于洛阳。二月,葬于高陵。这高陵可能就是指西门豹祠西原上已建造好的寿陵。而《三国演义》中讲到曹操临死时的遗嘱却有另一种说法,他叫人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72座,不让后人知道他的遗体葬在什么地方,怕有人去掘他的墓。《三国演义》虽然是部小说,但是它主要是根据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写的,只是做了些文学加工,内容是七分纪实,三分虚构。那么它对曹操死后的陵墓记载,就不能不考虑到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这样,对曹操陵墓的记载便有了不同的说法:一是西门豹祠西原上,号称高陵;一是彰德府讲武城外,有疑冢72座。

要想弄清曹操的陵墓究竟在哪里,首先应当弄明白西门豹祠和彰德府的所在地。历史上有西门豹治邺的记载,所以西门豹祠一定是在邺城,即曹操被封为魏王时的都城,也就是今天河北与河南交界处的临漳。而彰德府,其实在三国时并没有这个地名,它是金朝时才有的,即今天河南与河北交界处的安阳市。临漳与安阳,今天分属于河北河南二省,是紧挨着的。古代还没有分省的时候,那两个地方多数时候称为邺城,到金朝则称彰德府。说来说去,邺城和彰德府其实是一个地方。

因为西门豹治邺给邺城一带的老百姓带来了很大好处,所以今天临漳一带,也包括今天的安阳市一带,有许多西门豹祠。按照《三国志》中的说法,曹操的陵墓是在西门豹祠的西原上,但究竟是哪一所西门豹祠却很难确定,因为那是一座“不封不树”,什么记号也没有的陵墓,要想找到它是很难的。

有人认为曹操虽然在生前规定他的陵墓“不封不树”,但是他的儿子曹丕等人安葬他的时候,为了上坟祭祀的需要,不可能一点记号也不做,难道把他埋了以后就什么也不管了?这恐怕有些不近情理,也不符合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孝道。《三国志》明确记载曹操的陵墓称为高陵,即使“不封不树”,但在地名上也许会留下叫高陵的村庄。如果能对今天临漳、安阳一带的新旧地名进行一次深入的挖掘和普查,也许可以找出一些关于曹操陵墓的线索。

那么彰德府讲武城究竟有没有72疑冢呢?在今天临漳县三台村以西八里处,确实有个地方叫讲武城,有人认为那可能就是《三国演义》所说的彰德府讲武城。从那里向西一直到磁县,也就是今天安阳市北郊的丰乐镇一带,的确有许多像小山头那样的大土堆,当地有人叫它们“曹操坟”。这些可能就是所谓的72疑冢。从前有人盗掘过其中的几座,也的确挖掘出了一些墓碑之类的东西,但是那些都是北魏和北齐时代的王公大臣的坟,比曹操晚了二三百年。如果那些大土堆原先的确是曹操的疑冢,是后来被北魏、北齐的王公大臣坟上筑坟,加以占领,那么不知当年他们坟上筑坟时是否深挖过,有没有在其中的一座挖掘到曹操的遗体或其他与之有关的随葬品之类。查遍北魏北齐的史书,不见有这方面的记载。

也有人认为曹操生前叫人修72座疑冢,是故意布下的迷魂阵,很可能72座疑冢都是空的,曹操的遗体则葬在另一个秘密的地方。足智多谋的曹操不可能想不到,如果他葬在72疑冢中的某一座之中,那么后人把72疑冢全都挖开,不就找到他的遗体了吗?看来曹操决不会这么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