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科学博览3
11320700000020

第20章 动植物奇趣(3)

不过脱水前的准备工作仅仅是“起死回生”的一部分,当这些小动物重新吸水后,在体内又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呢?沃顿和巴雷特认为,当脱水动物在开始活动之前,不仅需要修复围绕着线粒体的膜,而且向全身传送信息的神经上的膜也必须加以修复,否则就会神经麻木。

以上的研究表明,科学家们在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这并不是说已经完全揭开了脱水动物之谜。就现在的科学水平,还无法从生物学角度来加以解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状态能够延长寿命。一般来说,熊虫的寿命不到1年,可如果把“隐匿生命”期也算在内,那可就要无限期地延长了。

如果能把动物的“隐若生命”现象的秘密彻底揭开,那对人类生命的延长,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巨鳗之谜

鳗鱼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它的形状跟蛇差不多,在已知的鳗鱼种类中,最长的接近5米,它产的崽有7-12厘米。如果说有人看见过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大鳗鱼,你一定会惊奇得把眼睛瞪得大大的,难以相信这会是事实。可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不断传来有关巨鳗的目击报告。

最早发现巨鳗是在1848年。当时,一艘名叫“德达拉斯号”的英国巡洋舰航行在离南非好望角不远的海面上。突然,船上的士兵发现了一条其大无比的大鱼,仅露出水面的部分就有18米长。这件事惊动了船上所有的人,都跑出来观看。舰长也跑上甲板,用望远镜观察了20多分钟之后,那个怪物才消失了。据目击者说,它的形状跟鳗鱼没有什么区别。

也是在同一年,美国的一艘名叫“达纳普号”的帆船在同一海域又发现了这个庞然大物,这次的发现,要比上一次清楚得多,因为他们距离那个怪物只有50来米。那个怪物的头伸出水面,两只眼睛闪闪发光,能见到的身长有30多米,还不是全部。船长面对这个怪物有些紧张,怕受到袭击,命令炮手向它开火。炮声刚一响,那个怪物就迅速钻入水中不见了。

1930年的一天,有一艘名叫“丹纳号”的海洋研究船在南非的海岸以外航行。船上的一位丹麦籍青年从海里面捞出一网鱼虾,网里有一条像蛇一样的东西引起了海洋科学家们的注意,他们根据它的特征和头骨的构造,认定这是一条鳗鱼的幼体,身长1.8米。一般来讲,普通鳗鱼的脊椎骨只有104节,海鳗为150节,而这条奇特的幼鳗的脊椎骨竟有405节之多。根据这条鳗鱼的特点来推算,它长成以后,可能长达55米。由此可见,它一定是巨鳗的幼崽。

但以上这些,还都是“纸上谈兵”,谁也没有真正捉住一条巨鳗给大家看看。所以。这一秘密还埋藏在大海之中,等待着人们去破解。

奇蛇大观

世界上最大的毒蛇叫眼镜王蛇,它生活在亚洲南部的丛林中。眼镜王蛇与普通眼镜蛇在外貌上十分相似,它们最大的不同就是眼镜王蛇的体形比普通眼镜蛇明显要大。眼镜王蛇的体长可达4米左右,有人还曾发现长达6米的。眼镜王蛇的毒液毒性非常强。再加上它体形大,排毒量大(眼镜王蛇一次咬物排出毒液的量比普通眼镜蛇多30%,是蝮蛇的2—5倍),因此说它是世界上最毒的蛇。性情凶猛的眼镜王蛇在白天活动和捕食,当它遇到敌害或受到惊吓时,会膨大颈部竖起前半身以示威胁,但几乎从不主动攻击人类。

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上,生活着一种会飞的蛇。这种蛇身体粗短,身上有十几条黑色的环带。它“飞行”的本领其实是一种滑翔能力。当它遇到危险或捕捉食物时,会从大树或崖壁等高处向下做滑翔运动。滑翔时它会把肋骨张开,使身体呈扁平状,从10米高的树上可向下滑翔50多米远。从远处看去,就像飞一样,故名飞蛇。飞蛇是一种无毒蛇。

在南美洲亚马孙河一带的热带森林中有一种火蛇,它具有扑火的功能,是护林员的好帮手。火蛇之所以扑火是因为火光对它的眼睛刺激得很厉害,使它难以忍受。有一次,一位考察队员在森林里烤火时不小心使火势蔓延,眼看他就要被烧死,幸好有几条三四米长的火蛇赶来,用身体把火扑灭,救了他一条性命。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湖北利川,自古以来就生存着一种非常罕见的神奇的小蛇——“碎蛇”。“碎蛇”长约40厘米,秤杆般粗细,鳞片呈褐色,鳞片上有芝麻般大小的白点,肛门后有两道凹线槽,外貌与鳝鱼相仿,因此,当地人义称之为“秤杆蛇”或“干黄鳝”。而“碎蛇”这个名字,则是根据它的身子容易碎断而得来的。“碎蛇”的身体特别脆嫩,如果从树上或高处落下,马上便会被“五马分尸”,断成数截,并且会被弹出老远。然而,人们怎么也不会相信“散架”后的蛇身竟然有“破镜重圆”的回天之术,能在10分钟内奇迹般地重新组合连接起来,照常行走、生存。“碎蛇”无毒,也不愿咬人;即使咬了人,也不会红肿。因此,大人小孩都不怕它,而且还敢徒手擒拿它。“碎蛇”还是一味良药,其药用价值非常高,祛风湿、强筋骨、恢复跌打损伤有特效,可制成粉剂直接入口或浸泡在酒中与酒一起饮用。至于“散架”的“碎蛇”何以能够重组、还原,至今仍是个谜,有待于科学工作者来揭示。

在马达加斯加岛上,生活着一种会变色的蛇,当地人叫它“拉塔那”。这种蛇可以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而迅速改变体色。在青草地里,它能变成草绿色;在光秃的岩石上,它会变成青褐色;在红色的土壤上,它会变得像胭脂一样红;在花草丛中,它又会变得五光十色,令人难辨是花还是蛇。这种蛇的变色本领既有利于它躲避猫头鹰等凶猛的天敌,又可迷惑老鼠、青蛙等猎物,便于进行捕捉。

在我国河南省辉县曾发现一条双足蛇。这条蛇长约75厘米,蛇足位于蛇尾16厘米处,两足左右并列,犹如一个支架;蛇足长约l厘米,直径约3毫米,分为两趾,极似牛蹄,足面遍布羽状硬刺。目前,这条奇特的双足蛇属何蛇种尚是个谜。

在广西龙州县人们曾捉到一对奇特的黑白蛇。这对黑白蛇总是形影不离,相随相伴。爬行时黑蛇在前,白蛇随后,相距不过1米。这对奇特的黑白蛇是在水库旁边的菜地里捉到的。黑蛇全身乌黑,性情凶暴;白蛇全身呈银白色,性情温顺。

非洲桑给巴尔西部地区的许多内河里的渡船,不是靠人力划,而是用“蛇力”来摆渡。这种摆渡蛇水性好,力气大,一次能拉动一艘载有几十个人的渡船。摆渡蛇性情很温顺,从未发生过伤害人畜和拉翻渡船的事情。

蜘蛛的奥秘

蜘蛛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可是人们对它的态度各异,有人喜欢,有人讨厌;有人视之为朋友,有人视之为魔鬼。别看它的样子不起眼,可是对人类的帮助却不容小视。据一位加拿大学者计算,全世界的蜘蛛一年消灭的苍蝇、蛾及其他昆虫的总重量甚至超过加拿大全国2550万人的总体重。

蜘蛛还是一个古老的生物,据伦敦英格兰自然史博物馆的蜘蛛专家保罗·希利亚德考证:“已知的最早的蜘蛛是在阿伯丁附年。现在全世界约有3.4万种蜘蛛。”一些科学家认为,蜘蛛是从一种原始的海洋生物演化而来,这种海洋生物在4亿年前登上陆地。

蜘蛛是不知疲倦的织网者。它开始织网时,先把腹部抬向空中,从一个叫吐丝器的器官上的1000多个小孔里喷出液体,这种液体是含有丙氨酸和甘氨酸的丝纤朊蛋白质,一遇空气立即凝成一缕直径只有0.001毫米的丝。当细丝的末端粘在50厘米外的一点时,它就用一条蜘蛛腿把丝拉紧,然后把丝的这一头粘到它待的地方。通过这座精心搭起的“桥”,它就开始像演杂技一样拉出几条平行的丝线,用它梳状的螯调整好丝的松紧度。在把更多坚韧的、凝结的丝固定到拉好的丝上之后,蜘蛛才开始以最优美的动作将丝线匀称地横向交织。

蜘蛛网的形状、大小、网眼疏密均有很大差异,直接反映出每个蜘蛛的生活习性,而且每个蜘蛛网都和人的指纹一样绝无重复。世界上最大的蜘蛛网出自热带的一种名叫班络新妇的蜘蛛。其在空中结的圆形网的圆周长度竟达5.8米。在墨西哥也曾发现过一张类似的大蜘蛛网,那张网竟把一棵18米高的大树上部3/4的树枝和树权都遮住了。而世界上最小的蜘蛛网出自一种喜爱在棉枝和其他植物花瓣上栖息的雕纹绵蜘蛛。它的个头很小,织的网只有邮票大小,而且是织在花朵上,人们不注意还很难发现。蜘蛛的丝极轻,有人估算了一下,一根5000千米长的蛛丝的重量不超过50克,可它的断裂应变性相对来讲比钢还强。正因蛛丝如此强韧,使很不起眼的蜘蛛网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威慑力。人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只昆虫撞到蜘蛛网上,几经拼命挣扎,但那柔韧的蛛丝不但挣不断,反而缚得更牢,使其不得脱身。有位英国科学家用高倍电子显微镜扫描,发现一条蛛丝是由两根不同的线绞在一起的:一根干性直线状的,只能拉长20%;另一根黏性螺旋状的,可拉长4倍,复原后不下垂,它们两根绞在一起便是一根“捆妖索”了。此“索”周围覆盖着一层胶质液体微滴,每一微滴中都有一个丝团。当昆虫被捕获挣扎时碰撞微滴,其中的丝团便伸展开来,增加了线的长度,不但不会被挣断,反而越挣越多,越箍越牢。

除了织网之外,有些蜘蛛还有一些特殊的本领。在北美洲,有一种猎鱼蜘蛛,它的外形像一粒豆子那么大,灰绿色,胸的两边有白条条,腹背上还有排成两行的12个小白点。猎鱼蜘蛛长有6对脚爪,其中一对脚爪带有尖尖的小牙。能流出毒汁,用来毒死那些被抓住的猎物。它长有8只眼睛,但视力很差,主要是靠身上的细毛来分辨周围的动静。

猎鱼蜘蛛在猎鱼的时候,利用最后一对脚爪牢牢抓住河边的小石头或树枝,尽量张开前面的3对脚爪,让身体轻轻贴在水面上。当鱼儿靠近时,猎鱼蜘蛛迅速用脚爪抓住小鱼,并用锐利的尖牙钩住鱼背,放出毒汁。不到30秒钟,小鱼便麻木不会动了。

猎鱼蜘蛛吃鱼的方式很特别。它将自己的下腺和中肠分泌出来的消化液直接注入鱼儿的身体里,让消化液的酵素将鱼肉化为又浓又鲜的鱼汁,然后再一点一点慢慢地啄食掉,到最后只剩下鱼皮、鱼头和鱼骨。

还有少量蜘蛛身上带有致命的毒液,比如一种叫黑寡妇的蜘蛛,逼急了它也会咬人。英国一个艺术馆的经理异想天开地把蜘蛛用于防盗。他从动物市场买来两只巨型墨西哥红膝塔拉图兰毒蜘蛛,让它们在展柜中巡视,使可能光顾的小偷望而却步。

长舌动物避役

长舌动物有很多,它们长长的舌头都有不少妙用。比如人们很熟悉的长颈鹿,它不但有个长长的脖子,还有一个长长的舌头,全部伸出来长达45厘米,用它卷树叶吃非常方便。食蚁兽的舌头和长颈鹿差不多,有40多厘米长。食蚁兽的舌头不但长,而且又细又软,上面还能分泌出胶水似的黏液。当它发现蚁洞后,就从嘴里吐出蚯蚓状的舌头,待舌头从蚁洞中抽出时,上面已粘满了蚂蚁,它就可以大快朵颐了。

就舌长和身长的比例而言,避役可算是最长的了,当它捕食昆虫时,吐出的长舌竟达到体长的1.5倍。避役,又称变色龙,属蜥蜴科的一个亚目,主要产于东半球,是一种树栖性的爬行类动物,体长一般为17—25厘米,最长的可达60厘米。避役的外形很奇特,身体两侧扁平,尾巴常常卷曲着。它的两只大眼球突出在眼眶外,具有一种独特的功能——它们可各自独立运动,左右眼互不受牵制,当左眼向前看时,右眼可以向后看或向上看。这样就扩大了视野,有利于捕捉昆虫。避役身体的颜色经常会发生改变,时而是黄色、米色,时而是绿色、棕色,有时还带有浅色或深色的斑点。避役体色改变的原因在于环境,当光线、温度、湿度以及它的情绪发生改变的时候,其植物神经会使真皮中的颗粒细胞里的色素改变位置,从而使体色迅速发生改变。

避役喜食蝇、蚊、蝗虫、蝴蝶等昆虫。当它发现猎物时,会慢慢接近对方,闪电般地弹射出舌头,因其射速高达5米/秒,因此百发百中,转眼之间,猎物便被它的舌头粘住,成了它的美味佳肴。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避役的舌头是从嘴里“吹”出来的,其实不然,它的舌头是靠肌肉弹射出来的。避役的舌头中间是空的,舌头基都很窄,末端稍稍膨大,上面有黏性分泌物。平时缩入口腔内,捕食时收缩环肌,使舌头像弦一样绷紧,然后突然放松纵肌,舌头便飞快地呈直线射出。

高“智商”的动物

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有着一般动物无法比拟的语言能力和智慧能力。不过近些年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一些动物并不仅仅只是能“动”的“物”,它们的一些行为显示,它们具有相当高的“智商”。

动物学家洛韦尔曾追踪过一只鹭,发现它会像人撒鱼饵一样,用嘴巴把面包屑收集起来撒在水里,等鱼游过来就猛扑下去。澳大利亚鸟类学家格雷格·罗伯特在1982年也观察过一只黑鸢,它从人们的宿营地衔走一块面包,一直飞到一条小河边,把面包扔进水里,然后停在树枝上等虾出现。它们通常不吃虾,这样做也许是看到过人的食物掉在水里会使虾浮上水面而加以模仿。

英国学者伊丽莎白·麦克马洪在热带森林里发现过更为有趣的现象。一只食虫的椿象让自己的头、背和两侧都滚上白蚁巢边缘上的碎土,然后向洞口爬去。通常,蚁巢里都有兵蚁随时准备攻击来犯的椿象,但是它们对这只伪装过的椿象却毫无察觉,因为分辨不出其气味。于是,椿象爬到洞口,抓住一只工蚁,咬死后吸得只剩一层躯壳。这样做已经不同凡响了,但更令人吃惊的是,它还把躯壳往洞里推去,并轻轻摇动。结果很快就引出了第二只工蚁——白蚁有把同伴尸体拖回巢里或者吃掉的习惯,这时椿象再把躯壳拖到外面,吃掉了咬住躯壳的工蚁。有人观察过一只椿象曾这样一连吃了31只白蚁。

美国学者斯特沃特·詹恩斯曾观察过悬崖峭壁上的乌鸦窝。窝里有6只小乌鸦,它们的父母则在窝外来回飞行。当发现有人向上爬时,便大叫起来,然后用嘴衔起小鹅卵石掷在他们身上。这些鹅卵石上面的痕迹表明,它们原来有一半埋在土里,是乌鸦从峡谷里衔到峭壁上用来自卫的。东非有一些秃鹫也会使用石块,它们喜欢吃鸵鸟蛋,但是鸵鸟蛋又大又硬,用喙啄不碎,它们就衔起石块来把鸵鸟蛋砸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