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世界宫廷史速读
11314600000072

第72章 从“白色方案”到“海狮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的。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

1939年春,希特勒制定了“永远消除波兰”的计划,代号为“白色方案”。为了掩盖他的战争步骤,他向英国和法国大放和平烟幕,声称连想也没有想到以任何方式来反对波兰;同时暗中命令德军,必须在9月1日前作好一切准备,以短期战争一举击溃波兰。

1939年8月31日夜,闷热的天气笼罩着德国东部边境的格雷威茨市。一群德国党卫队队员,按照希特勒的预先布置,身穿波兰陆军制服,冒充波兰军队,突然向德国靠近波兰边境的格雷维茨电台发起“进攻”。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这支化装的“波兰军队”很快占领了电台,并用波兰语广播了向德国“挑战”的声明。

9月1日指晓,希特勒借口德国受到“波兰”军队“入侵”,指挥德军按照“白色方案”,向波兰发起闪电式进攻。大批德国飞机轰炸了波兰的军事设施、机场和城市。接着,德军56个师共计150万人,从西、南、北三路向波兰全线发动攻击。

当天上午10时,希特勒向全德发表广播演说。他声嘶力竭地叫嚷:“无数的波兰人侵入德国境内。在这些人中,有许多波兰的正规军攻击格雷威茨电台。现在采取和平方式处理一切政治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我只能决定用武力来解决。”

就这样,在希特勒亲自导演的“波兰入侵”丑剧掩饰下,一场预谋已久的侵略计划开始了。9月3日,英、法根据法波盟约和英法互助条约,被迫匆忙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了。

英、法虽然对德宣战,可是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在法、德边境,有一长达200公里的现代化防御工事。这条工事是在陆军部长马奇诺将军主持下修建的,所以名叫“马奇诺防线”,它原拟穿过比利时一直通到海边,但比利时以“中立”为名,反对通过。于是,防线只能建到比利时边界为止,所以实际上是半条防线。在德国侵入波兰的日子里,号称欧洲最强大的法国陆军,一直躲在这条长达200多公里的马奇诺防线的工事背后,按兵不动。

英、法为什么按兵不动,静静地坐着观望呢?原来他们对德宣战全是出于被迫。他们一面宣战,一边还想通过美国政府“调停”,实行停战。尤其是法国同德国毗邻,法国资产阶级政府被希特勒进攻波兰的闪电战吓破了胆,生怕惹怒德国进攻自己,哪里还敢主动进攻德国?就这样,波兰在他们的“静坐”之下,加上本国政府的腐败无能,在两个星期中就被德军占领。

波兰政府于9月17日晚流亡国外,首都华沙四面被围,又遭轰滥炸,终于在28日沦陷,波兰之战共进行了35天。军队有组织的抵抗虽在10月5日结束,但波兰军民反侵略的斗争并没有停止。

英、法以为德国占领了波兰,一定会去进攻苏联。于是,他们仍旧静静地坐在“马奇诺防线”的工事后面,一坐就是半年。希特勒利用这一点,宣称只要英、法承认德国并吞波兰,德国就决不同英、法打仗。然而暗地里,希特勒又在扩军备战,准备对英、法直接开刀。

1940年4月9日,希特勒又突然对丹麦和挪威发动进攻。一个月后,希特勒为了绕过法、德边境上的马奇诺防线,又侵占了中立国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从马奇诺防线终点处,出人意料地侵入法国北部。一心等待希特勒向东进攻苏联的英、法联军毫无准备,惶皇后撤。德军坦克急驶追击。6月中旬,德军摧毁了法国临时布置的索姆河防线,直捣巴黎。6月16日,法国政府向德国屈膝求和。22日法国签订了投降书。签字地点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投降的同一地点贡比涅森林的一个车厢里,只是胜败双方刚巧换了一个位置。

法国崩溃以后,希特勒又下达了进攻英国的第16号指令,即“海狮计划”。英国被迫单独对德作战。在这最危急时刻,一贯执行妥协政策的张伯伦政府受到猛烈冲击,立即垮台。一贯主张对德国采取强硬路线的原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首相。他满怀信心地向人民发出了“战斗到底”的号召:

“我们要不惜任何代价防卫领土,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至于我,没有别的,我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

希特勒知道,入侵英国不同于入侵法国。要在英国登陆,必须跨过白浪滔滔的英吉利海峡,而那里最狭的部分也相距20多海里。一百多年前,称霸欧陆的拿破仑几次要跨海征英,都因未掌握制海权而放弃进攻打算。100多年后,希特勒要想在英国登陆,就不但要求拥有制海权,同时要求拥有制空权。德国的海军不是英国的对手,但它在空军数量方面胜过英国。因此,不列颠之战使德国在欧洲大陆上进行的陆空之战一变而为海空大战。

8月13日,大规模的空中袭击开始了。德国出动飞机1485架次,对英国的机场、雷达站及其他军事设施频繁地轮番轰炸。英国空军英勇迎击,许多飞行员每天要起飞出击三四次甚至更多,连续不停地在空中作战。地勤人员、高射炮兵经常疲乏得昏倒在地。在激烈的空战中,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但德国始终不能摧垮英国空军。于是,希特勒下令升级,转入“恐怖空袭”,指望用轰炸城市的野蛮手段来瓦解英国人民的斗志。从9月初到11月初,平均每晚有200架德国轰炸机猛烈轰炸伦敦,造成生命财产的极大破坏。

经过3个月激烈的空战,德国空军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却未能彻底击败英国空军。希特勒企图靠空军炸出一条入侵英国的道路的冒险计划,最后终于失败。他一再被迫推迟“海狮”入侵计划的执行。这是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个未达到目的的战役。

英勇的英国人民胜利了,英国得救了。英国军民以弱敌强,坚持抗击入侵之敌,敢于斗争的精神,与法国统治阶级的失败主义和束手待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赢得了国际舆论的赞扬。

“巴巴罗萨计划”

为了称霸世界,希特勒早有消灭苏联的野心。他曾叫嚣要把世界文明从布尔什维克的致命威胁中拯救出来。在他西线胜利后,1940年7月2日下令开始准备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8月,德军总参谋部将方案拟就。12月,希特勒发布第21号作战指令,批准了这个方案。这一军事行动的代号是用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巴巴罗萨”命名的。“巴巴罗萨”意即“红胡子”,希特勒使用这个代号,完全是出于对腓特烈这个穷兵黩武、侵略成性的暴君的红胡子精神的赞赏和颂扬。

希特勒认为英国之所以坚持不屈,是寄希望于美苏两国,如果苏联被摧毁,英国的最后希望就会破灭。“巴巴罗萨计划”是一个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用“闪电战”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快速消灭苏联的作战方案。为此,希特勒进行了一系列的伪装和欺骗,他要求做到“当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时,全世界大吃一惊,并感到难以置信”、“造成历史上的最大骗局”。

1940年德国占领法国后,制定了一个针对英国的“海狮计划”。后来被迫放弃,目的在于全力进攻苏联。但是为了掩盖“巴巴罗萨计划”,却作出实施“海狮计划”的假象。他们向德军大量发放英国地图,给部队配备英语翻译,并在英吉利海峡和加莱海岸集结渡海和登陆的作战部队,在海岸上配置了许多假火箭,派部队频繁地进行登陆演习,然后偷偷地把大军东调。

与此同时,希特勒派人到日本说服他们作出“攻苏”的姿态。于是日本扩大了关东军和朝鲜军的编制,还调动了国内部队予以补充和加强。煞有介事地把进攻苏联军事动员的秘密代号定为“关特演”(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摆出一副在“满州”集结兵力进军西伯利亚的架式。其实狡猾的日本人,不仅在配合德国搞欺骗,而且也是在麻痹英国和美国,掩盖他“声北击南”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作战意图,真是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但是斯大林却上当了。作为苏联最高统帅的斯大林,面临着一个战略防御的重点放在西方还是东方的问题。他根据自己的判断,把重点放在东线,配备军力约100万,准备“以百万对百万”。在远东部署了30个师,约85万陆军,飞机2800架,坦克2700辆,潜舰103艘。而在西方,而对德军及其仆从军的漫长的包围线,却只部署了70万左右的正规军,同德军的兵力根本不成比例。

究其受骗上当的原因,还是斯大林过于相信他在1939年同德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互不使用武力;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缔约国的另一方国家集团;同时两国还要“密切接触,交换情报”。

1941年上半年,欧洲战云密布。英国首相丘吉尔已获悉有关德国进攻苏联的情报,他专门给斯大林写信提醒他;德国已经在南部调动坦克师——这是进攻苏联的兆头。6月1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将有关的消息转告斯大林。斯大林不仅不重视,反而授权塔斯社发表声明:“德国与苏联同样遵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条件”,“关于德国打算进攻苏联的传闻是毫无根据的!”

然而5天后,周恩来发去的电报,让他不能不重新考虑了。

周恩来的情报是阎宝航提供的。辽宁海城人阎宝航早年就读于英国爱登堡大学,学成回国后,作了张学良的幕僚。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之后,把他介绍给周恩来。阎宝航从此加入了共产党,直接受周恩来领导,从事秘密工作。1941年春,希特勒为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拉拢日本一起进攻苏联,便派出“狼团”到东方活动。在上海,他们泄露了德军行动的准确日期——最初定为6月15日,后又改为6月22日。阎宝航通过关系获得这个重要的情报后,立即报告了周恩来。

当时周恩来正在中共中央驻重庆办事处工作,他立即决定将情报转发莫斯科。鉴于这份情报十万火急,关系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败得失,他直接用俄文口述电文:“据可靠情报:‘巴巴罗萨(红胡子)计划’将在6月22日4时全面展开!——周恩来”。电报发到延安后,当即转发到莫斯科,斯大林亲自收到。

1941年6月20日,苏军在边境抓到一个德军司务长,他向苏军投诚时报告了德军将于6月22日发起进攻的消息。斯大林仍怀疑这是别有用心的人,为了挑起苏德战争而派来的间谍。但当他看到周恩来的电报后,疑云顿释,立即发出命令,要求作好防范德军突然袭击的准备。

但是,由于部队长期受“西线无战事”的影响,这个为时已晚的命令对他们已经无济于事了。苏联西部各军区军队的司令部均在城市里,部队还在照常进行野营训练,前沿各师的阵地只有个别连队值班防守。各军区的通讯部队还在参加国防施工,野战炮兵和高射炮兵照常在射击场打靶或在军区集训。飞机多集中在少数几个机场上……

1941年6月22日,正是星期天,凌晨3时1刻,苏联西部长达1800公里的边境突然失去了黎明前的宁静,巨炮狂吼,机群轰鸣。德军共出动190个师、3800辆坦克、5万门以上的火炮和迫击炮、5100架飞机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战争的第一天就突破了苏军第一道防线,15天后,德军向苏联纵深推进了400公里。西部重要的城市、交通枢纽、陆海空军基地及部队营房遭受毁灭性打击,几乎全部瘫痪。西部地区的66个飞机场全部遭到空袭,共损失1200架作战飞机。面对敌人的猛烈突袭,苏军几乎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只得向内地撤退。

由于战争的突然爆发,苏军的指挥系统也呈现出紊乱和不得力的状态,为了适应战局的变化的新形势,许多高级将领,建议成立一个类似德军总参谋部那样高效率的统帅部作为指挥中枢。国防部提出由斯大林担任最高统帅,统帅部的成员是:铁木辛哥(国防人民委员)、朱可夫(大将,苏军总参谋长)、莫洛托夫(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元帅、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布琼尼(元帅、苏联国防第一副人民委员)、库兹涅佐夫(苏联海军人民委员)。斯大林在签署这份文件时,作了改动,他提名铁木辛哥为统帅。把“斯大林(联共(布)中央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写到第一委员的位置上。这或许是当时斯大林还在为自己对战争爆发估计不足而造成的损失感到自责或不安。但是这一安排使苏联的指挥系统却复杂化。因为铁木辛哥作出的重大决策,都离不开联共(布)中央总书记和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的领导。这是一种明显的不适合战争指挥需要的体制。6月30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苏联人民委员会联合决议,成立以斯大林为主席的国防委员会。7月19日,斯大林又被任命为国防人民委员(即国防部长)。8月8日他再次被任命为苏联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浴血奋战,苏联不仅没有在两个月内被希特勒消灭,反而经过不到4年的时间就攻克了柏林,灭亡了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巴巴罗萨计划”成了希特勒玩火自焚的殉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