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的双方均放弃了以坦克突破敌阵的战法,均不能快速突破对方防御,很难达成战役目标,战役的时间越来越长,慢慢的变成了纯粹的消耗战和堑壕战。
德军既没有消灭库尔斯克苏军突出部,苏军也没能突破素有“东方堡垒”之称的斯摩棱斯克防线,在这两场战役中,由于斯摩棱斯克德军的顽强抵抗,抗住了苏军的进攻,德国方面也就没有从库尔斯克方向抽调援军支援斯摩棱斯克,在库尔斯克德军转入防御后,仍有大量兵力可用,不至于部队数量过少而陷入危机状态。
战线渐渐企稳,轴心国军队重新拾回了在斯大林格勒与库班两次撤退而失掉的信心。
这种状态,对轴心国方面来说是一个好状态,他们可以利用战线稳定之机全力动员欧洲占领区的人力物力,积蓄力量。对苏联方面来说却像当头一棒,僵持的战线每天都要吞噬苏联原本就剩下不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苏联方面竭力动员人力后,也只不过只有六百万军队,而他们现在面临苏联国土上的五百多万轴心国军队,双方人力物力相差不大,将来的战斗可以预期是异常艰苦的。此时他们最希望同盟国的援军登陆西欧,也希望太平洋战线的中美两军尽快击垮日军,从而解放出人力物力资源来支援东方战线。
中国战场上的每一次失败或者胜利,都牵扯着史大岭的心脏。这一次,抗联与马占山军组成的联军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史大岭知道的一清二楚,每隔两天他都会收到联军中的苏联联络员发回的电报,联军打到哪里,打成什么状态,他心中有数。
满洲里与海拉尔都打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状态,中国人打的有声有色,面对日军中最精锐的关东军毫无惧色,死打硬拼,赢得了史大岭的赞叹,他头一次改变了对中国人的看法。
某天,当史大岭看完最新一份简报后,终于发出感慨。
“中国人并不缺乏勇气和智慧,他们的士兵与我们一样勇敢,一样坚强,他们缺乏的只是工业力量对他们的支持,如果他们有幸获得这种支持,以其拥有的巨大人力资源,他们将战胜曰本人,甚至不需要美国人登陆。”
史大岭的案头上还摆放着一份通过延安驻莫斯科代表团转来的“请求”,请求史大岭放开对废旧坦克装甲车的“严密控制”,将回收的坦克拨出一部分送给抗联,不要全部回炉。
现在的苏联军工厂已经很少生产坦克了,这种东西在苏德战场上的用处越来越小,维修部队也懒的修理原先战损扔弃在战场上的“废旧家伙”,只准备将它们拖回炼钢厂回炉重造另外的实用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