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态的激励(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11310600000008

第8章 正确思考有助积极心态(4)

人脑和神经系统会自动地、适当地对环境中的困难做出反应。比如,一个人在小路上碰上一头灰熊,他并不需要停下来思考,也不需要决定是否要有害怕的感觉,因为害怕的反应是自动而适时的。这种反应发动了身体的机器,使肌肉“增加马力”,于是他就狂奔起来,跑得比以前还要快。他的心跳加速,肾上腺素——一种肌肉的强力刺激素——加入血液的流动,而和奔跑无关的其他身体机能则暂时休息,胃部停止工作,可以利用的血液全部送到肌肉,呼吸加快,供应肌肉的氧气也迅速增加。

这些,也许并不足以使人感到奇怪,但是我们所无法了解的是,我们所处的环境状态并使我们对环境自动做出反应的大脑与神经系统的情况。一般人认为,人们遇到熊的反应是“情绪”反应而不是“认知”反应。可是,它确实是大脑将外界得来的信息加以判断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因此,基本上来说,引起反应的真正媒介物是一种认知,一种信念,而不是情绪。情绪只是跟着而来的一种结果。也就是说,小路上的人是根据他自己的思想、信心与认识而对环境产生反应。环境给我们的信息,引起各种感官的神经冲动,这些神经的冲动在大脑里经过分析、解释、衡量之后,变为意见或心理意象的形式,再经过最后的分析,我们便对这些心理的意象进行反应。

行动与感觉,并不是依照事情实际上的样子而产生,而是依照心理认为它们是什么样子而产生。对自己、自身的环境、周围的人,你有某种心理意象,你也根据你自认为实际存在的这些意象去行动,而不是根据实际的现实去行动。

设想,如果在小路上的那个人,碰到的不是一只真正的熊,而是一个穿着熊皮的电影演员,如果他并不知道这个实际的现实,而把这个演员当成真的熊,那么他的情绪与神经反应也会和上面所说的一模一样。再设想,如果他看到的是一只巨大的多毛狗,而恐惧使他它误认为是熊,那么他同样也会按照他所认定的事实,而对自身与环境自动产生反应。

因此,我们对自身的看法或心理意象要是变得不合实际,我们对环境的反应也会随之变得不合实际。

别被消极的情绪“缠绕”

走出消极情绪是摆脱苦恼的一种办法。那些成大事者总是把消极情绪视为自己成大事者的绊脚石。

一位牧师正在考虑明天如何布道,却一时找不到好的题目,很着急。他6岁的儿子总是隔一会儿就来敲一次门,要这要那,弄得他心烦意乱。

情急之下,他把一本杂志内的世界地图夹页撕碎,递给儿子说:

“来,我们做一个有趣的拼图游戏。你回房里去,把这张世界地图拼还原,我就给你五美分去买糖吃。”

儿子出去后,他把门关上,得意地自言自语:

“哈,这下可以清静了。”

话音刚落,儿子又来敲门,并说图已拼好。他大惊失色,急忙到儿子房间一看,果然那张撕碎的世界地图完完整整地摆在地板上。

“怎么会这样快?”他不解地问小儿子。

“是这样的,”儿子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有一个人头像,人对了,世界自然就对了。”

牧师爱抚着小儿子的头若有所悟地说:

“说得好啊,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生活也正是这样,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原因不在于别人,而正在于我们自己本身。

有人对消极情绪作了一次初步统计,得出人大致有54种消极情绪和表现。一个消极的苦果,便足以毁坏我们生活的某一个方面,甚至对整个人生历程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

消极的苦果,皆由日久天长养成的人类习性所产生。

害怕失败的原因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遭受过无数的挫折,于是,失败的恐惧感时常伴随着我们。这种恐惧感来自于对过去“伤害”(遭挫折、被耻笑)的记忆,这些记忆造成内心的胆怯和懦弱,从而使人产生消极的想象力和预期的失败感。

当人们在作出一个新的决定时,消极心态的人往往想到曾经遭受过的失败景象,于是忧虑退缩,裹足不前。

人们一旦遇到问题和障碍,总是找借口、找理由,其目的就是推卸责任,把自己所遇到的一切“不利”都推给外界和别人。其根源是内心的渴求与现实的不一致。这样,在我们不能正视困难、面对自我,不能达到心理平衡时,就自然而然选择了一种逃避行为,即把责任归咎给别人。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和把握不够,总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是可怜者。

缺乏目标,就是缺乏人生的目的和方向,缺乏自己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不知道自己想获得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不知道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知道自己的工作会怎样,生活会怎样,家庭会怎样,财富会怎样;没有动力,没有激情,没有信心;看不到机会,无法把握自己的心态、生活。工作和学习,一如水上浮萍,东飘西荡,不知何去何从。

我们在生活中遭到过太多的拒绝,父母拒绝我们、老师拒绝我们、朋友拒绝我们。我们听到过太多的“不”——不行、不能、不好、不可以……于是在内心深处留下了障碍。当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被拒绝的种种可能就立刻出现。害怕遭到耻笑和打击,害怕失去自我信心的恐惧,妨碍我们开口求助,阻碍我们前进。

但现实生活中,无法面对不如意、不利的事物,于是夸大障碍,找借口来逃避,从不找自己的原因。这是一种懦弱、胆怯和无能的表现。

就像下坡比上坡容易一样,人类似乎天生有“悲观”的倾向要积极很困难,要消极很容易;要乐观很困难,要悲观很容易。悲观的情绪像瘟疫,会迅速传染开去。悲观可称做一种消极的“并发症”。因缺乏人生的意义与目标,必然心胸狭隘,目光短浅,看不到美好未来;因“害怕半途而废”而无成就感,必定自惭形秽,因而得过且过,表现得十分自私;为了保持做人的最后一点点“尊严”,必然要以愤世嫉俗、牢骚满腹。猜疑忌妒、易怒等方式来发泄,以缓释内心深处的悲哀。

不明白人生历程实质就是克服困难的过程这一道理,对事业没有坚强的信念和决心,不能坚持到底。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挫折可能带来的种种伤害。于是认为不可能实现,不可能达到,不可能成大事者,因而迅速放弃自己原有的努力。

好高骛远,表现为不切实际的空想,把成大事者寄托于一些不可能发生的荒唐想法上。

经常在这种“幼稚”的心态下生活,必然加重“侥幸”的心理,而不愿脚踏实地,拾级而上,奋斗成大事者。殊不知,要实现离奇的想法,也是要奋斗的。好高骛远者为了弥补“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掩饰内心的空虚、脆弱和恐慌,必然做人做事虚伪,处心积虑,贪图虚荣,以暂时麻醉自己。

消极情绪一旦产生,就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丧失成大事者的机会,使美满生活的希望破灭,限制人们潜能的发挥等等。这使我们在整个人生的航程中,一路上都在作晕船状。使得我们在面对未来的航程中,总是感到失望、恶心甚至呕吐,从而无意认定生活的目标,无力操控航向,只能随波逐流,任由漂荡,更谈不上欢乐、成大事者、健康和享受人生旅程的美好风光了。

那么,如何摆脱我们的消极情绪呢?

首先,要在实际生活中,多想想自己的优点而不是缺点。

每个人都有优点,正像每个人都有缺点一样。我们要在生活中充分注意到自己的优点。

第二是要认识到,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你。

这是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世界上只有一个你自己,没有一个人可以等于你,没有一个人和你的指纹、你的声音、你的特征或你的个性完全相同。从“你”这个字的最终意义来看,你是独创一格的,你是“第一号”的。明确了这一点,你会对自己更加看重和珍惜。

第三是相信自己能获得成大事者对自身能力抱有信心的人比缺乏这种信心的人更有可能获得成功。尽管后者很可能比前者更有能力、更加勤奋。重要的是要坚信自己必定会获得成大事者。

即使在尚未达到目标之时,也应以成大事者者的姿态出现。这样会使你此时此地就感觉到成大事者,也会使你在别人面前显得是个成功者。事实上,这是一种增强自信心的方式。

控制情绪的要诀

每个人的情绪都会时好时坏。戴尔·卡耐基说:“学会控制情绪是我们成功和快乐的要诀。”实际上没有任何东西比我们的情绪也就是我们心里的感觉更能影响我们的生活了。

人们每有所失如友情、爱人和自尊心等就觉得伤心。你觉得伤心时,应设法找出失掉的是什么?这种丧失对你有什么影响?所丧失的曾经满足你哪些需要?失掉了今后能在哪里取得补偿?你觉得伤心,而且知道是谁令你伤心,应该怎么办?如果可能,就去找那个人当面直说他伤害了你,怎样伤害了你和为什么你有这种感觉。为什么告诉他?因为不论你是否喜欢,你的情绪一定要以某种方式发泄出来。倘若不向引起你情绪恶劣的人发泄(向他发泄是应当的),这些恶劣情绪就会随时随地发作。往往发作的地点与时间都不对。妻子不在吃饭时向丈夫说出真。乙话,而在厨房里摔碟子,就是例子。最好是在情绪开始恶劣时就向引起你这种情绪的那个人说明。

人们在恐怕受伤害或有所丧失时就会变得焦急(忧虑、恐惧、紧张)。17岁的琼安在她母亲进医院检查和接受小手术时,家人为了不想让她担心,对她母亲的病况讳莫如深。

琼安唯恐会有最不幸的事发生,开始怀疑每个打来的电话都可能传达坏消息。她非常焦急,仅能勉强应付学校和家里的工作。最后别人把她母亲的真相告诉了她,她便觉得好过多了。

如果你感觉焦急,就应设法确定你恐怕丧失的是什么——是不是别人的爱或照顾?是你对境况和对自己本身的控制?还是你自己做人的自尊心和价值感?想一想有什么能帮助你防止损失,或帮助你准备应变。

不要因为想来太可怕而把它撇开。躲避你所怕的事,只能把事情弄得更糟,问题更难解决。

被人得罪了,人们往往会发怒。你发怒的时候,要自问:“谁得罪了我?怎样得罪的?

我对那个人说了些什么?我本来要说些什么?为什么我没有说呢?”忿怒和心灵受伤者,都应该即刻直接应付。例如哈里和麦克斯两人因为一只狗而大声吵架。哈里首先骂狗,然后埋怨麦克斯的孩子,又抗议麦克斯开的盛大舞会吵闹扰人。其实哈里真正忿怒的原因是上次舞会没有请他。而他和麦克斯说起来都是老朋友。“但是我们所开的并不是真正的舞会,”麦克斯解释说,“只是办公室的同事一起玩玩,所以没有请你参加,难道你就为了那回事?”

倘若有人触怒了你,立刻对他讲明,大多数人都会表示歉意而仍要和你继续做朋友。

忿怒不能适当发泄,就会掉转过来进攻你自己。一个人对自己发怒时,他就发生内疚而对每一件不顺遂的事都归咎自己。例如他可能以为自己未臻理想而使人失望。即使他觉得自己太无能而不敢替自己申辩,他还是可能会私下认为别人对他期望太高而愤恨他们。

李特尔太太一生都任劳任怨地待奉丈夫和三个儿子。她总是为他们的幸福甘愿牺牲自己,忘却自己的需要。但她暗自觉得生活空虚,从未做过任何使自己、什得自豪的事。最后她开始受怨恨和忿怒的影响,不好好地服侍丈夫和儿子了。

她做事马虎,不愿帮忙。她的行为实是内疚心理的表露,是很多年前就应发出的心声。

李特尔太太很难向家人发脾气,她总以为发怒就表示不爱对方。其实忿怒和爱一样都是人情之常。我们不应把情绪并予以解决应付,然后我们才能过有建设性的生活。

你怎样对付内疚?只要记住大多数内疚来自压抑的忿怒,而忿怒又是因心灵受伤害而产生的,那么解决的办法应该是查出心灵所受的伤害,并找出造成伤害的原因,再把忿怒引回原来它应该发泄的地方。

一切情绪,尤其是不愉快的情绪,都必须等它消了才会好。动感情是消耗精力的。

如果我们把精力花在驱除不愉快的心清上,便不可能有剩余精力来应付生活本身的需要。

排除“制约”干扰的刺激

假定你正坐在屋子里看书,这时候电话突然响了。基于习惯和经验,这是一种信号,你已经学会了服从。你连想都不想,也没有决定什么,就有了反应。你会从座位上跳起来,走到电话旁。外在的刺激已经使你产生移动,它已经改变你的精神倾向和情势,或者决定你的行动方向。你本来计划看一小时的书,现在由于外在的刺激而突然改变了。

“为了保持平静的心情,”心理学家说,“你不要去接听,不必服从它。只要你愿意,你可以不理它,继续安静地坐着,拒绝反应。”如果心里有这种清晰的影像,可以帮你克服外在的骚扰。想象自己安静地坐着,让电话铃继续响,不理它的信号,不听它的命令。

虽然你注意到它,却不服从它。你也要清楚地了解外在的信号对你没有控制力,不能使你移动。你过去服从它,产生反应,纯粹出于习惯。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养成不反应的新习惯。

另外你还要注意你没有产生反应,并不是“你做了一件事”、表现一种努力,或抗拒、挣扎了,而是由于“什么都没有做”——完全放松。你要尽量放松,不去理它,不要听它的使唤。

跟你对电话响声的反应情形一样,我们都被环境里的各种刺激制约,而进行某种方式的反应。

“制约”这个字在心理学界是出自巴甫洛夫的着名试验。在试验时他摇过铃声以后才拿食物喂狗,“制约”之后,这只狗听到铃声就流口水。这个过程是:首先摇铃,几秒钟后拿出食物,重复多次以后,这只狗“学得了”听到铃声的反应就流口水,以期盼食物。开始时,这个反应是合理的:铃声表示食物将要来到,狗的流口水就是准备要吃。然而这个过程重复多次以后,不管食物有没有马上来到,只要铃声一响,这只狗就会流口水。这只狗被“制约”,于听到铃声就流口水,这种反应是无意义的,也没有什么目的,但是出于习惯,它还是如此反应下去。

我们受到“制约”的各种环境中,有很多“铃声”或扰人的刺激,而出于习惯我们都不断地反应,不管反应是否有意义。

只要练习轻松,不要练习反应,我们就可以消灭制约的反应。如果愿意,我们可以像电话响的情况一样,学习不理睬“铃声”,而继续坐着“让它响”;我们随身必备的关键思想是对自己说:“电话正在响着,但我不是非接不可,我可以让它自个儿响下去。”这个思想将可以“打开”你自己的心理图画——静静坐着,轻轻松松,不加反应,不做什么事,不知不觉地让电话响着。

在消灭制约反应的过程中,一个人也许会觉得很难完全不理会“铃声”,尤其是那些预料不到的电话。在这个时候,借着拖延你的回应,你还是可以达到你的最终目标——消灭制约。

拖延反应,可以扰乱、粉碎制约的自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