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青少年一生的成功之道
11310000000007

第7章 知耻者,方能成功

每个人的一生之中,总会有“宠”有“辱”。“辱”便是侮辱、耻辱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落魄的时候。对待“辱”,君子、小人的处境虽然相类似,但他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君子坦荡,泰然处之;小人气馁,恹然沉沦。一个人如有君子的胸怀——受辱心不惊,就能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正直的品行,遇到挫折、受到打击也会心境开阔,沉着冷静。

人世多磨难,并不可怕。有志之士绝不会在困厄忍辱中忧心忡忡、动摇信心。他们深深懂得,环境愈艰苦、条件越恶劣,越能磨炼人的忍耐心,造就战胜困难的强者。正像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们都知道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忍辱发奋的动人事迹:司马迁触怒帝王,受刑下狱,他几次想死,但三思之后,想到那些逆境中成就伟业的先贤圣哲,他决心忍辱发愤,终于经过18年的奋发进取,完成了巨著《史记》。由此可见,受辱之时不改志,那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最终会创造辉煌。要做到这样,首先要有一种“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博大胸怀,只要看清了,想通了,才实现了主观上的自我解放,自我超脱,才能显示出人生的真正意义。

受辱心不惊,是一种“知耻”后的行事原则。然而有“知耻”,便有“不知耻”者。这样就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人知耻、忍耻到雪耻,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雪耻;也有人受辱却不知耻,即是人们常说的厚颜无耻或恬不知耻。“乐不思蜀”的故事就给我们展示了蜀后主刘禅这个“无耻之徒”。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这就是说,一个人不可以无廉耻之心,不知道耻辱的耻辱,才是真正的耻辱。

耻辱有大小之分、轻重之别。小而轻的耻辱,如与人争吵、白白挨骂、遭人批评、受人议论,对于这些应吸取教训,决心改正,努力做出成绩,但是如果一个男子汉大丈夫,穷得讨饭,靠漂母(注:洗衣服的老妇人)施舍饭吃;有力不敢使,从少年的胯下钻过去,一般人是经受不起这种奇耻大辱的,特别是青年人又有何面目见人?但是《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经受住了这严峻的考验,并且为他后来建功立业奠定了忍辱负重的思想基础,正应了那句话,“大丈夫能屈能伸”。

“知耻近乎勇”,把自己所受的耻辱变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韩信正是能知耻而后勇。同样,卧薪尝胆对后世之人所以能具有教育和鼓舞作用,最主要的原因也是“知耻后勇”,一般说来,一个人或一个国家从知耻到雪耻,必然有一段历史距离。大多数受辱者,皆因当时的力量或境遇处于劣势,在与人斗争中,或力量悬殊、寡不敌众,或天时地利不和,致使自己被人打败或欺凌,不能立即雪耻,只要能做到“受辱心不惊”,将耻辱强忍吞下,铭记在心;经过养精蓄锐,日渐强大,洗雪旧耻,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仇”或“耻”都非“报”不可。

我只想说,身受耻辱,意志坚强、胸怀宽广、志向高远者,必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