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青少年一生的处世哲理
11309900000064

第64章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睁一眼,闭一眼”,又作“一只眼开,一只眼闭”,源出清·张南庄《何典》第二回:“山门里塑个遮眼神通,一只眼开一只眼闭的,代替了懊躁弥陀佛。后面也换了一尊半截观音。”

一般说来,人们看事物是将两只眼得到的两个视网膜图像融合在一起,从而成为单一的形象。如果一个人同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除了射手、木匠用来瞄准什么外,别人看上去就很别扭、滑稽可笑了。这里所说的“睁一眼,闭一眼”,是指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意思是说,对某些现象睁着眼看到眼里,记在心里,而对某些现象则闭着眼,假装看不见,马虎不认真。

先谈“睁眼”意味着什么。

人在胚胎时,眼睛是大脑的延伸,后来随着发育分化,眼睛才移出颅腔之外。但是,实际上眼睛仍然是大脑的一面镜子。医生常透过瞳孔这扇小窗窥视眼底的变化,来诊断脑的疾玻

心理学认为,外界讯息有80%~90%是靠眼睛传入大脑的,而人的内心世界的讯息也有80%~90%是靠眼睛传递出去的,收入和支出正好平衡。从眼睛这个心灵的窗口,可以领会人的心灵语言。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些实验心理学家证明,目光有助于交谈双方保持接触,可以抵消那些造成疏远的因素。例如请对话者分坐在一张宽桌子的两侧,结果他们互相观望的次数要比坐在窄桌旁频繁得多。在这种场合,间隔距离的扩大通过目光频度的增加而得到补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目光来判断他的内心世界。一般说来,一个人能直视你,那么他说的就是真话;而一个人眼珠转动,那么他准有心机暗藏,不可告人。

可以说,眼睛的视觉过程是与人类所有的精神活动联结在一起的。我们说“让我看看这件事”就是要去理解这件事;对某事物的“见解”就是对某事物概念的状态;“看透”某事就是去调查研究某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当睁眼看世界,对任何事物都不能视而不见。

那么,人为什么还要“闭眼”呢?

从心理角度说,这是人们不希望看到某些现象的生理反映。当人们见到害怕的、厌恶的、不愉快的事物时,会突然闭上眼睛或转移视线。

在交谈中只有注意对方的眼睛,彼此的沟通才能建立。如果对方目光东移西游,表示他已经心不在焉;沉默时,眼睛时开时闭,表示他已经对你厌倦;斜着眼睛的时候,他肯定有了一种消极的情绪,并且开始藐视你。所以人们常说,最难对付的是那些不用正眼看人的人。

如果谈话时几乎不看对方,那是企图掩饰什么的表现。在女性尤为明显,往往内心喜爱对方,又不想用直视方式表露出来,只能用不看对方的方式来抑制深层心理中的欲望,反而把自己的内心活动暴露出来了。

大量的观察表明,情绪高昂时投射的目光就多,而郁郁寡欢时常常就会白眼待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闭眼”是对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回避。

在现实生活中,“睁一眼,闭一眼”是为人处世中一种广泛运用的方式。比如批评别人,就要“睁一眼,闭一眼”,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不能事事指责,没有轻重大小之别,否则,别人会习以为常,不予足够重视,也就达不到帮助别人的目的。

唐代名相魏征为人清廉,刚直不阿,凡朝中大小之事有不妥当之处,同僚大臣有不守法的人,他必定想方设法予以纠正。即使是皇帝有过失,他也敢于犯颜直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此,朝廷上下对他既尊敬又害怕。

唐太宗刚即位时,有一天对群臣说:“现在是大乱之后立国,人心不安定。恐怕百姓不容易教化呀!”魏征说道:“此话不对。国家太平无事时间长了,百姓一定会骄横,难以教化。而历经战争之苦的百姓,一旦有了安定太平的生活,必然会珍惜,也就容易教化。这就好像是饥饿的人什么都能吃下,干渴的人什么都敢喝。”李世民听他犯颜直谏,很为震惊,不敢轻视他的话。

一次,别人给李世民送了一只名贵的鸟,李世民很高兴,就托在臂上逗着玩。一见魏征进来,害怕他看见,赶紧揣到怀里,其实魏征已经看见了,他故意佯装没看见,奏事慢条斯理,有意拖延时间。结果等他走了,鸟也闷死在太宗怀里。有人问魏征,身为一国之尊的皇上,玩一只鸽子算不了什么,而你却欲置它于死地,这未免太过分了。魏征说道:“玩物丧志,这是古人的教训,是不务正业的恶少所为。天下刚刚太平,百废待兴,身为国君,怎能贪图安逸享乐呢?”那人又问:“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当面直说,而故意拖延时间?”魏征说:“劝谏要得体,不能太频繁,否则皇上就会怠慢。况且像这等小事,说得多了,将来有了大事,也不会被采纳。今天以不言为劝谏,明言直谏是要等到将来的国家大事上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