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青少年一生的处世哲理
11309900000049

第49章 多为他人着想

仁厚是一种做人的修养,为他人着想更是做人的一种境界。换位思考,收获的不仅仅是感激,更是心与心之间距离的靠近。

在世人看来,做了好事不声张,行了善举不留名、“自家好处掩藏几分”,都是品质高尚、有道德修养的表现,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见到别人做了不好的事,却要替他掩藏几分,这似乎就与人们惯常的处世原则相抵触了。而明代吕坤却认为这样浑厚地待人,可以使自己胸怀宽阔。

南宋有一个叫沈道虔的人,家有菜园,种有萝卜。这天,沈道虔从外面回家,发现有一个人正在偷他家的萝卜,他赶紧回避开,等那人偷够了走后他才出来。又有一次,有人拔他屋后的竹笋,沈道虔便让人去对拔竹笋的人说:“这笋留着,可以长成竹林。你不用拔它,我会送你更好的。”他让人买了大笋去送给那人,那人羞惭地没有接受。沈道虔就让人把大笋直接送到了那人家里。沈道虔家贫,常带着家中小孩去田里拾麦穗。偶尔遇上其他拾麦穗的人相互争抢麦穗,他就把自己拾到的全部给争抢的人,争抢的人非常惭愧。

曹操的曾祖父曹节素以仁厚著称乡里。一次,邻居家的猪跑丢了,而此猪与曹节家里的猪长得一样。邻居就找到曹家,说那是他家的猪。曹节也不与他争,就把猪给了邻居。后来邻居家的猪找到了,知道搞错了,就把曹节家的猪送回来了,连连道歉,曹节也只笑笑,并不责怪邻居。

这两则故事里的古人,都为“别人不好处”掩藏了几分。沈道虔“纵容”小偷偷他家萝卜,曹节也不点破邻居的错误,表面看来,无是无非,甚至显得窝囊懦弱,但实际上,却显出了他们宽厚的为人。偷萝卜、拔笋、争麦穗,是不好的行为,但也是人穷家贫的无奈,何必深责?替他掩藏几分,反倒能使他自惭改过。邻居错认猪,尽管有自私一面,但失猪对一般人家也毕竟是大损失,情急之下错认,也可以理解。古人一心为他人着想,宁可自己吃亏,正是胸襟宽阔、与人为善的体现。

需要明确的是,吕坤所说的“掩藏别人不好处”,是掩藏“别人”——我们的邻居、同事、朋友的一般过错,特别是针对我们自己所犯的过错,是“人民内部矛盾”,而绝不是对那些贪污腐败分子、刑事犯罪分子、黑社会恶势力姑息放纵。对这一类坏人坏事,我们不但不能掩藏——掩藏了那是包庇犯罪,我们还要与之坚决斗争。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对同志的一般“不好的方面”不采取粗鲁方法来公开揭穿打击,而是厚道待人,是要让其自己惭愧反省,否则,就有可能伤害同志的自尊心,甚至使事情恶化。这方面是有教训的。“文革”中,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对许多同志的一般过错,有些甚至根本就不是什么过错,深揭狠批,结果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想起来令人痛心。“文革”摧残了人的美德,至今还留下后遗症,又纠合着市场经济社会的一些弊病,使许多人变得冷漠、自私、尖刻不容人,相互间缺少了信任和友善,只剩下利益关系。《北京青年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就很能说明问题。

十年前,文章作者还在一所大学里。临毕业时,班里发生了一件事:一位同学放在大衣兜里的500元钱不翼而飞。这可是关系到优秀班级、毕业分配的大事。作者是班长,便决定自己查清“案子”,揪出小偷。班里的重点嫌疑人查了个遍,没有头绪,怀疑面进一步扩大,人人自危……事情最后不了了之,全班同学都带着对他人的猜忌离开了学校。只是在后来,丢钱人写给作者的一封信才使真相大白。原来他的钱并没有丢,他当时没找到,就报了案,后来虽找到了,但案子已查得惊天动地,他不敢站出来说没丢。作者写道:“我万万没想到是这种情况,十年过去了,我总在想,我们错在哪里呢?”是呀,错在哪里呢?我们甚至还没有见到“别人不好的方面”,只是无根据地怀疑,就摆出了一副“坚决斗争”的姿态,谁也不放过,这样做,不是说明我们缺乏对他人的最基本的信任,缺乏仁爱浑厚与人为善的宽大胸怀吗?

这里是一个生活小品,幽默而亲切,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品味做人的美好:

在一家餐馆里,一位老太太买了一碗汤,在餐桌前坐下,突然想起忘了取面包。她取了面包,重又返回餐桌,却发现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一个黑人,正在喝自己那碗汤。“他无权喝我的汤。”老太太寻思,“可是,他或许太穷了。算了。不过,不能让他一个人把汤全喝了。”于是,老太太拿了汤匙,与黑人面对面坐下,不声不响开始喝汤。

就这样,一碗汤被两个人共喝着,两个人都默默无语。

黑人突然站起身,端来一盘面条,放在老太太面前,面条里插着两把叉子。

两个人继续吃着。吃完了,各自起身,准备离去。

“再见1老太太说。

“再见!”黑人说。他显得很愉快,因为他做了件好事。

黑人走后,老太太才发现旁边一张餐桌上,摆着一碗汤,一碗显然被人忘了喝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