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青少年一生的处世哲理
11309900000033

第33章 自视过高不可取

相传某国有一井,汲饮者立发狂,全国人皆饮此井之水,全国人皆狂,独有一人,自凿一井饮之,独不狂,全国人都说他得了狂病,捉他来,针之灸之,施以种种治疗,此人不得其苦,只得自汲狂泉饮之,于是全国人都欢欣鼓舞道:“我们国中,从此无一狂人了”。

事实上,犯这种毛病的人,最多的恐怕还是知识分子。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读多了书,就一定会自以为是,目空一切。但是,相比之下,读书人爱犯这种毛病,可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其实不自觉的自视过高,大多出于生理原因,即人总是以自我作为判定和衡量是非、优劣的基矗一切由我出发,一切以我为准,这无疑是最自然,最方便的。在正常情况下,这是自信心的表示,在非正常情况下,就很容易变成不恰当的自我估计。

自觉的自视过高,大多出于心理原因,其动力就是虚荣心和护短。有人说虚荣是落后的根源,骄傲的渊薮,并非无道理,正是虚荣心的作怪,人才往往欺骗自己,干出瞪着眼睛说瞎话的傻事。不管是自觉的自视过高,还是未被察觉的不自觉的自视过高,都属于自己未能真正了解自己的范畴。这种现象,表现在对社会要求方面,就是对社会的期望过高,盲目地要求它对自己本不存在的种种优点和能力,能得到理想中的回报。但是,由于这种期望本来就是建立在虚价基础上的,所以最终的结果必然是难圆好梦,要求落空,于是随之而来的就是懊丧、不平以及对社会和各种机遇与人际关系的诅咒与抗争。这种情况,我们在文学领域可能早就屡见不鲜了。李白当然不能说是无才,更不能说是愚盲,但他自恃才高盖世,目空一切,与人不相容,钻进了自以为一能百能,一通百通,“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死胡同,卷入政治涡流之中又难以自拔,所以也就必在要陷入孤芳自赏的迷魂阵,最后只能以悲剧而告终了。

清初有位颇具天赋的诗人黄仲则(公元1749—1783),本来他如果能够苦心创作,将会在诗坛上大有作为,但是他却一直为了自己在仕途上所遇多岐,未能受到所谓“乾嘉盛世”的惠赐而抑郁不平,牢骚满腹,而且,由羡生妒,产生了一种极为强烈的逆反心理,直接影响了自己的身体与情绪,最后贫病交加,只活了35岁就含恨以殁了。

恃才而傲,目空一切的人,容不得别人,最终也不被别人所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