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青少年一生的沟通技巧
11309800000056

第56章 听朋友唠唠嗑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是一个人从事正当社交活动,从事社会生产的必然产物。所以,听朋友讲话是处世为人的一个重要内容,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我们每天几乎都在和包括朋友在内的形形色色的人进行着各种交往活动,从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在交往中,我们的行为会引起他人的反应;他人的行为,也会引起我们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则是通过说与听来进行传递的。

但是,这些参与交往的人,除了你自己的亲属之外,并不都是朋友。现在我们发现朋友这个词有时用的就比较乱,譬如年轻人眼下见面就称对方为“哥儿们”,但是,哥儿们肯定算不上真正的朋友。

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可见朋友是特有所指的。汉朝学者郑玄曾给朋友下定义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可见不但相识,而且有同门之谊,并且志同道合之人,才能称为朋友。那么,用现在话来说呢,我想总应该是:相处较久,知根知底,而且基本上志同道合之人,才能称得起是朋友。即使如此,朋友从性质上讲也还有三六九等,大体可分为:朋友、好友、知友、诤友等等。一般的朋友,只能在一般的情况下交往,客客气气,有来有往,而知友和诤友则可以同生死,共患难,可以无话不谈,无事不议。故此,听朋友讲话,揣摩分析朋友讲话的真正涵义,首先要知道对方是属于哪种朋友范畴的。

对一般朋友,应当礼尚往来,客客气气,所交谈的不外是一般的社交活动。所以,在听他们讲话的时候,要掌握住这个分寸,态度要适当,不远不近。并且“背后莫论人非”,千万不要让自己陷入到这个圈子里去。

对于相交已深的老友、至友和知友,在听对方讲话时就可以放松一些,自由一些,甚至不拘形迹,随随便便。所谈、所听范围也可无所不至,无所不包,可以少避嫌,但同样不要任意褒贬一个人。

对于诤友,则应当洗耳恭听,不要过多考虑和计较对方的语气、态度。要知道,诤友特点就在于他们可以对你无话不谈,遇事可以认真的晓以厉害。该批评的批评,该表扬的表扬,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绝不碍于面子,有所保留;更不怕你能否接受而缄口不言,这就要求听者能够真心理解对方的用心,而不在世俗的脸面和人情上去计较了。

春秋时有一对诤友,那就是管仲和鲍叔牙。在管仲困难和危难的时候,鲍叔牙不计个人得失予以帮助。有的人不理解,就去问鲍叔牙说:“你和管仲搭伙做生意,赔了钱算你的,赚了钱他多分,这合理吗?”鲍叔牙回答说:“没关系,这是因为管仲家里穷,急等着开销,他不是成心要占便宜。”来人又问:“他和您一块儿去出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边,撤退的时候,他跑在前边,这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怕死鬼吗?”鲍叔牙又摇头说:“不然,管仲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家里有多病的老母亲,他现在不能出闪失啊,我知道他不是一个怕死的逃兵!”这话后来被管仲听到了,他感叹地说:“唉,这真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呀!”于是他们同心协力,扶助齐桓公当了中原的霸主,齐国也强盛起来了。

后来管仲生了重病,眼看没有好的希望了,齐王急着去看望他,问假如他一病不起,谁能替他出来执政?他沉默许久,没有答话。齐王问他鲍叔牙可不可以?管仲流着眼泪说:“鲍叔牙是位难得的人才,有胆识,有能力,但也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过于嫉恶如仇。一旦当他看到别人的错误时,就一辈子也忘不了,这怎么能当好宰相呢?”这话被几位弄臣易牙、开方等听到了,他们就到鲍叔牙面前去鹦鹉学舌,搬弄是非。哪知鲍叔牙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起来,继而爽朗地说:“这正说明我和管子的交情非同一般了。我们之间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像你们。试想如果我真的当了宰相,能让你们还在大王左右吗?”这几个一听,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对于提示我们如何对待诤友讲话是很有教育意义的。诤友之间重的是真感情,讲的是实事求是。他们不计较言词的曲直、轻重,也不以一己之私去妨害公务。所以,听诤友讲话,是要有肚量和涵养的,并且要真的做好批评与自我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