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青少年一生的做人学问
11309300000092

第92章 做一头聪明的“老黄牛”

我们很多人在该侧重于“说”还是该侧重于“做”的问题上,不由自主地会陷入到徘徊不已、犹豫不决的境地之中。

如果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无疑会把“做”作为我们内在素质构成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寻找一切可能的充电机会,为的就是不断提高自己做事的能力。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先看看《鹦鹉和牛》的故事吧。一个农夫养了一只会说话的鹦鹉和一只会干活的牛,除这两件东西外,家里再没有值钱的东西了。

一次,牛从田地干活归来,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刚一进院,便躺在地上,站不起来了,它已疲惫不堪。鹦鹉见状,十分感慨地说:“老牛呀,你那样吃苦受累,可主人说你什么呢,说你干活慢,有牛脾气,你呀,可真是受累不得好呀,真可悲。你瞧我,不用干活,还让主人伺候着,主人还经常表扬我,说我真会说话,会学舌,太可爱了,你说我是不是比你聪明多了?你是否知道自己是个大傻瓜呢?”

老牛说:“我知道自己傻,但我相信主人不傻,所以靠漂亮话只能得宠一时,不能得宠永远。”

鹦鹉听了老牛的话感到十分不悦。于是双方便都沉默了。

夜里农夫家里来了一伙强盗,抓住了农夫,他们逼迫农夫交出一件值钱的东西,否则就要杀死农夫。鹦鹉看在眼里,心想,农夫最不喜欢老牛了,他肯定会把老牛交给强盗的。可结果恰恰相反,农夫将鹦鹉交给了强盗。

鹦鹉不服气,它问农夫,为什么不把牛交给强盗?农夫说:“其实这道理很简单,没有牛就不能耕田,我就得挨饿,甚至被饿死,而没有鹦鹉,只不过少听一些漂亮话而已,无关紧要。”

如果要我说,我觉得这只鹦鹉愚蠢而浅薄,那头牛呢,聪明而又务实。俗话说得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世界大了,什么人都有。确实,我们身边,有很多鹦鹉,但也少不了老黄牛。有些人也确实像故事中的鹦鹉一样,凭一张利嘴得到了一些好处,他们自己也沾沾自喜,洋洋得意。现实中的老黄牛们可就不一定都像故事中的牛一样,能够坚守“我相信主人不傻”的信念了。于是,很多“老黄牛”的心理开始失衡,有的怨气冲天,牢骚满腹;有的心灰意冷,得过且过,或者干脆撂挑子不干;有的则不甘寂寞,改行学“鹦鹉”。若干年后这些人才发现,原来跟自己差不多的“老黄牛”都已功成名就,比自己差的也小有所成,只有自己一事无成,可惜悔时已晚。

有过求职经验的人都知道“试用期”。能够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获得机会,靠什么,靠的是说。但“说”给予你的只是机会而不是工作,要得到这份工作,你就必须要在试用期内展示你的实力。一旦你不具备与工作相应的实力,就随时有可能被无情地抛弃。

实际上社会就像是故事中的农夫,需要的是那些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一个单位、一个企业,最看重的是那些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人。现实中的有些人之所以成为“鹦鹉”,不是他们不想成为牛,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牛的实力。现实中的老黄牛如果不珍惜自己的实力,其结果也不会比鹦鹉好多少,甚至更可悲。到那时,农夫送给强盗的就绝对会是它而不会是鹦鹉了。这是个一加一等于二的道理。

社会的价值取向决定我们的行为方式,要到社会中去摸爬滚打,最容易成功的是那些既是“鹦鹉”又是“老黄牛”的人们。但不论你有没有鹦鹉的本事,你都必须要做一头聪明的老黄牛,因为“会说的不如会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