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载活继位时年仅四岁,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慈禧常单独召见廷臣,有事不与慈安太后商量,慈安太后颇为不平。
1881年初,慈禧忽然得了重病,征集中外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后来用产后疏导补养的药治疗,竟“奏效如神”。于是,慈安太后知道慈禧失德不检,便以庆贺慈禧康复为名,在钟粹宫摆下酒席,和慈禧共饮。酒过三巡,慈安太后让左右的人下去后,就谈起咸丰晚年的事,说:“20多年来两宫相处还算好,有一件事早想和妹妹说了,请妹妹看一件东西。”慈安说着起身从一个匣子里拿出一卷黄绫纸来。原来是咸丰帝临终写给慈安太后的手谕,大意说若此后那拉氏不安分,可出示此诏命大臣把她除掉。慈禧看后脸色大变。
慈安太后完全出于好心告知慈禧此事,想借此遗诏规劝慈禧今后处处须检点。为了不使慈禧猜忌,慈安当场索回遗诏,在蜡烛上烧了,说:“此纸已无用,焚之大佳。”慈禧表面感激涕零,暗中心怀鬼胎。不久,慈安太后患感冒,当晚就死了,事实上是被慈禧所毒死的。
像慈安一样因说话不慎招致杀身之祸的人还很多,沈德潜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
清代著名诗人和诗评家沈德潜,做过礼部尚书,生前深得乾隆帝恩宠,乾隆帝南巡时喜欢到处题诗,每有所作,常常令沈氏润色,甚至由沈氏代为捉刀。沈氏为了炫耀自己,常对诗友说某首御制诗是他改的,某首诗是他代写的。甚至把代乾隆所作的诗收入自己诗集,这样便得罪了皇帝。后来因为沈氏《咏黑牡丹诗》中有“奇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的句子把他抓了起来,死后剖棺碎尸。文字狱是中国帝王的一大法宝,对于那些清高的文人墨客,有办法治你。这多少也跟传统文人一面自视清高,一面也离不开帝王的恩宠有关,牢骚满腹,昭示于言辞,或矫情夸耀,不知世情之险恶。想当年,如果写得一手好文章的方孝孺,不是那样愚顽,缺乏机智,就不至于连累宗族亲友八九百人。因言获罪在中国是有传统的,切不可忘记。
古人说:“讷为君子,寡为小人”,祸从口出并不是不让人们说话,而是告诫人们讲话一定要谨慎,常言说:“言多必失,谨开言,慢开口”,“会说话的想着说,不会说话的抢着说”。开口说话要动脑筋,为什么要说话,要看讲话对象,应该怎样开口,都有一定的学问。古人在对待因言获罪的问题时,提倡恶语善说,既要表达“志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又表明自己的立场,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即“君子绝交,口不出恶言”。把这种保身哲学引申开来,就涉及到古人很重视的如何表达“察与不察”的处世之道。善于明察的人并不是明智的,能够明察也能够不察的人,才是明智的。因为自己洞察了某件事的本质,却偏偏有人不愿你把事实的真相说出来,只好装作不知,才能使自己免遭到不测。内精明而外浑厚,沉默是金,大智若愚,这才是明哲保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