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
11307000000067

第67章 教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一位美国教育学家指出,培养孩子尊敬父母非常必要,但这并不是为了取悦于父母,这种礼貌品格最终将反映孩子对他人的态度。父母的管教方式将影响孩子今后对学校、执法机构、法律权威、同学同事以及整个社会的看法和态度。从孩子呱呱落地之时,就同父母建立关系,相互影响。如果孩子想吃糖而父亲不给,孩子便倒在地上,边哭闹边把头往地毯上撞。这情形一定会把做母亲的吓住,连忙答应孩子的要求:“好啦好啦,赶快起来,我想一块糖对你也没有什么坏处!”

孩子的哭闹就这样得到妈妈的奖励——一块甜甜的糖。他对父母权力的挑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如果善良的母亲在孩子今后的成长过程中,继续采用这种方式,孩子就会养成蛮横无理的恶习,待人处世就会像对待迁就他的母亲一样,要每一个人都满足他的要求,如果稍不如意,就要与人发生激烈的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类似的例子,证明父母与孩子早期关系会对孩子将来的人际关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尊重是双边的,要求孩子从小尊重父母,父母就应首先尊重孩子。如果孩子在儿童时期不能养成尊重大人的习惯,他自然就形成了蔑视父母的性格。他心里会想:“两个老笨蛋,我伤害他们,摆布他们。”在每次冲突中,他都感到自己比父母高出一筹,每次都是他取得主动权,父母以让步告终。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本加厉,更加放肆地对待父母。在他们眼里,父母是不值得尊重的,当然就不会接受父母的意见,也就反感父母给他灌输的思想观念。

因此,一切希望把良好品德传授给孩子的人,都必须牢记:教育者首先必须以身作则。如果父母都不值得尊重,那么社会道德、政府国家和一切做人的准则,也难以博得孩子的尊重。两代人之间无形之中就会形成隔阂,这种“代沟”并非仅是没有共同语言造成的。两代人之间的问题更多的是由我们管教不得法造成的,并非共同语言问题。由于相互尊重的关系遭到破坏,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从而给双方都带来极大的痛苦。

何时惩罚孩子,以什么方式惩罚,是父母必须搞清的问题。父母首先必须了解尊重孩子的重要性。惩罚孩子之前,应该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准确的判断,看它是否对父母的权威形成了威胁。例如,小孩子在客厅里行为笨拙,撞翻了桌子,打碎了一些贵重瓷器和可爱的装饰品,或是把自行车搞丢了,或是将爸爸最喜欢的锯子忘记拿进屋,给雨淋湿了。

这种事都不是孩子的无理取闹,不属于孩子应该负责的行为范畴。孩子并没有向父母的权威挑战,父母不应该为这类事惩罚他们。当然,父母可以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和成熟程度,酌情让孩子干点活,以示补偿损失。而不应轻易责打孩子,除非他对你说:“我偏不!闭上你的嘴!”这时你可以打他几下,让他清醒清醒,疼痛是净化孩子心灵的妙药。

在孩子跟母亲当面顶撞时,立即顺从孩子,或是让孩子板着面孔回到自己房间,待等到疲惫不堪的父亲下班回家,才来解决,都是不适当的。最好的办法是及时解决。如果你叫孩子不要踩污水,孩子就是不听,你就必须有勇气惩罚和制止他的挑衅性行为。如果你不这样做,孩子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向你发动进攻,试探你是否管得住他。正是由于孩子年幼无知,才需要父母的管教,让他们懂得父母有权管教他们。

尊重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父母不以身作则先尊重孩子,孩子也不会尊重父母的。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也有一颗自尊心。不要随意在孩子的伙伴和朋友面前贬低他,使他难堪。惩罚孩子要回避旁人和好事者,人们不应该在孩子受到惩罚时不怀好意地嘲笑和奚落他。即使孩子的情绪和要求是愚蠢的,我们也应该给予诚恳的解释和评价。父母应该让孩子感到“爸爸妈妈是真心实意地关心我”。

自尊是人类最脆弱的特性,很容易被一些细微的事情伤害,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于愈合。父母采用讽刺、打骂的方式管教孩子,孩子是不会从心底里尊敬父母的。反而很可能会因为害怕,将反抗的心理埋藏在心底,在青春期爆发出来,一发不可收拾。因此,父亲不懂得尊重孩子,总是以一副凶恶面孔出现在孩子面前,只能暂时吓唬他,一旦孩子到达自己的“安全期”,长大成人了,就会以同样方式回报父亲。

一般地讲,做父母的应该知道,孩子从1岁左右就开始向大人的权威进行连续不断的挑战。这时孩子简直就像社会现实中最顽固的捣乱分子,他们能把母亲折磨得精疲力竭。学步儿童年幼无知,总是表现出凶狠、自私、好奇、狡猾和极大的破坏性。

1岁的儿童不喜欢大人控制或阻止他们的行为,他会表示出极大的不满。他喜欢玩弄每一样东西,又特别是那些易碎的、价值昂贵的装饰,甚至宁愿尿在裤子里,也不愿尿在便盆里。他喜欢用手抓食物吃,倘若在商店里玩得挺开心,他会开动两条胖腿不停地跑来跑去。他揪猫的耳朵,一旦被猫抓伤,又号啕大哭。他老是缠着妈妈,不让她离开半步。的确,儿童就像一头猛虎,不管使用什么方法去管教他们,父母都会发现难以使他们就范。

鉴于这种情况,做父母的就不应按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尽管孩子的任性行为难以矫正,但父母只要持之以恒严格要求,就是“小暴君”也能被改变过来。如果在学前时期,父母过分迁就,不敢管教,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就会定型,导致父母永远失去对孩子的管教权。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没有制服孩子的对抗行为,那么孩子以后的每一次对抗,父母都不会获胜。

父母对孩子过分软弱、放纵,不制服孩子的任性行为,或是急于求成,都是极为错误的。这一错误的恶果将会在孩子青春期更加尖锐地暴露出来,造成更大的悲剧。假如父母无法让一个1岁的孩子捡起他的玩具,那么就不可能在孩子最具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进行任何有效的管教。青春期是父母对孩子早期管教不力而埋下的问题总爆发的时期。

父母了解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伤脑筋的是,父母往往从孩子一出世起就开始迁就、溺爱,使他的逆反心理日益上升,孩子也越来越轻视父母、憎恨父母。对此,父母却无法理解,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如此爱自己的孩子,孩子自然应该用爱来回报父母。

当我们尊重孩子而孩子们又把尊重他的需要放在首位时,他们就会逐渐明白这样会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周围的世界变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