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
11307000000041

第41章 误区过于超前教育

玲玲的妈妈好不容易教会玲玲一支冰棍加一支冰棍等于两支冰棍,晓玲总算可以在妈妈问她“一支冰棍加上一支冰棍等于多少”的时候大声地说:两支!”然而,她学会的是真正的算术吗?当妈妈拿出一堆苹果,问玲玲:“玲玲,你看这里是一只苹果,这里是一只苹果,加在一起是几只啊?”玲玲皱着眉,依然说不出。妈妈很苦恼:既然已经知道一支冰棍加上一支等于两支,为什么一换成苹果仍然不知道呢?

其实玲玲的妈妈所做的实质上是一种超前教育,她的“失败”意味着什么?是玲玲太笨吗?不,其实,年纪那么小的玲玲还不能掌握我们成人觉得那么容易的数概念,当妈妈让她学习有关冰棍的算术时,她只是靠记忆像听故事一样记住了一个事实,而不是真正的数学!早期教育中的超前教育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呢?

危害一:将超前于孩子发展过程的知识技能强加于还没有完全做好能力上准备的孩子,它不仅仅会使父母倍感挫折,更严重的是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科学家发现,孩子的许多能力是在成长中的某一段时间才会出现的,过早地将孩子还不具备该能力的知识强加于孩子,只能引起孩子更多的困惑和恐慌,特别是当他们面对想方设法要求他们完成任务的大人时,他们会为自己完成不了任务而感到害怕,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种不自信带来的后果将影响孩子一生。18岁之前的孩子,其大多数能力的发展处于人一生中发展最快的敏感期,父母给的刺激越适当,孩子相应能力的挖掘就越多,但是在这个大脑细胞还在继续生长的阶段,若父母急切地想将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灌输到孩子脑子里,反而会使孩子将来吸收知识形成障碍。

危害二:不少年轻父母为了更早地看到成果,不惜忽略孩子能力的积累,而只求快些让孩子接受知识,事实上却限制了孩子能力的发展。孩子和成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当父母只注重孩子每天学了几首儿歌,会写了几个字,学了多少算术题的时候,他们便忽略了孩子和伙伴玩得是否融洽,在游戏过程中有没有摔倒再爬起,而孩子也逐渐只关心那些大人们为他们安排的任务,少了探索的兴趣,少了寻找问题和答案的动力。这些父母与孩子都逐渐远离和忽视的东西,与知识本身相比,对成长却有更为重大的意义。就像造房子一样,为了能尽快造起高楼大厦,却没有打严地下的基石,结果造成或是楼房的倒塌,或是无法建成高楼大厦。

危害三:有些超前教育,似乎对孩子目前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孩子幼年接受了不正规的教学方式,养成了不良的习惯,以至在以后真正的学习中无法接受正确的教学,影响其发展。比如,现在许多家长希望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能够掌握母语以外的语言,殊不知,由于教育本身在语言教育内容和方式上的问题,语言敏感期的孩子却将第二语言教育中许多不良的语音也一并吸收了进来,而且这种负面的影响比他们学到几个单词的正面影响大得多,等到上学后真正开始学习外语的时候,启蒙语音的不准确会使他们无法和其他孩子一样正确地按照音标朗读。

超前教育将许多孩子本应在游戏中度过的时间用来进行比他们大的孩子才进行的学习,这种教育会带来与付出对等的后果吗?美国某大学做过一个实验: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由父母按照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从个月开始进行早期教育。之后,每个月测验一次。他们发现,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智商确实平均高出点。然而,这种早期教育的优势并没有一直保持下去,有些孩子上小学四年级后,就逐渐丧失了这种优势,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育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

为什么超前教育会在小学就显示出不尽如人意的结果?这是因为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渐渐地开始支配他们的学习效果,而不是单一的智商,而且,超前教育组孩子在早年所体现出来的智商优势并非他们真实能力的体现,而是建立在他们比其他孩子学习了更多知识的基础上。等到其他孩子的知识在正规学习时突飞猛进以后,超前教育孩子在知识上优势就不明显了,相反,他们在幼年较少获得学习之外其他能力训练的不足则慢慢表现出来了。

还记得孩子牙牙学语时,你是怎样引导他喊出爸爸妈妈的吗?

还记得孩子刚刚学走路的时候,你是怎样引导他独立迈出第一步的吗?

“来,宝宝加油啊,妈妈在这里等你!”

对孩子的教育其实都是建立在这种耐心和鼓励的基础上的。鼓励孩子独立地画出一幅五彩斑斓却看不出内容的图画;表扬孩子一次次尝试把几块积木搭成不同的形状;带着孩子享受大自然创造的各种颜色、形状;让孩子在童话世界里追随梦想;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事实上,早期教育并不是早期智力开发,早期教育其实就是养成教育,是学习准备状态的培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作息、自理、卫生、道德、记忆、观察、思考等习惯。专家指出,这些是在传统的早期教育中被忽略甚至是省略的。传统教育将智力开发推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智力的“独尊”地位,排斥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现在不少父母过早地让孩子识字读书,学这学那,以把孩子培养成全能小天才为己任。这种盲目的神童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掠夺性的智力开发,它违背了学前教育规律,打乱了孩子身心发育的秩序。

很多孩子在智力上茁壮成长的同时,非智力因素却是孱弱、不堪一击的。如情感脆弱,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等。所以才会出现大学生要父母陪读,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事情。在当今社会,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已经凸显出来。幼儿时期是人格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应重视孩子优秀的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随机教育,培养孩子自信、坚强、不怕困难的性格以及较强的独立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