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
11307000000004

第4章 暴力教育是无能的体现

“怀柔”之道作为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并不能替代父母的权威,而是为父母绝对权威的建立和维系提供一条最有效的途径。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怀柔”之道的性质、行为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区别出这种方法与那些带有暴力色彩的教育方法的不同之处。用“怀柔”之道来教育孩子,就是要在孩子的心里施加一种坚定的、沉静的,同时又使其振奋的影响;或是在他们性格形成的过程中施加一种有益的、正面的影响。如果采取与之相反的方法,那么只能激怒孩子,使他们遭受不良的心理刺激。母亲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暴力,根据形式与程度的不同,这些方式又可以分为三种。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举出下面这个例子:

某天,四岁的丽萨向妈妈要一个苹果,妈妈问她是否已经吃了苹果。“只吃了一个啊。”丽萨回答说。“这样的话,妈妈就再给你一个。”妈妈说。其实,丽萨撒谎了,因为她不光吃了自己的那个苹果,还吃了姐姐珍妮的那个苹果。珍妮虽然知道丽萨是在撒谎,但她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去戳穿这个谎言,所以,她也就没说什么。但是过了不久,妈妈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如何处理这件事呢?很多母亲可能会采取下面这三种带有暴力性质的方法。

1.体罚

体罚的消极影响:首先,体罚会给孩子造成身体上的创伤。一些母亲很可能会在一气之下打孩子,又或是将孩子关在一个限制其自由、使其感到难受的地方。有些母亲还会使用其他一些给孩子带来身体创伤的方法。

其次,体罚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在很多父母的意识里,“孩子不打不成器”是教子良方。这些父母认为,体罚能使孩子认识并改正他们的错误,并永不再犯。这种看法无疑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一类做法无论能否成功,都带有很大程度的暴力色彩。体罚会使孩子脆弱的神经受到惊吓,甚至在他们的心里烙下永远的痛苦与恐怖的印记。这种过度的刺激可能会导致孩子在很长时期内对父母怀有一种怨恨与愤怒之情。体罚这种教育手段对脑部产生的极度刺激在几个小时以后可能就消失了,而且在身体上也不一定留下明显的伤痕。

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父母们反而应该加倍警惕:如果这种剧烈的影响经常重复的话,就会使孩子身体各部分器官的正常发育受到阻碍。这也许就是孩子长大以后变得神经错乱或是身体机能失调的根源所在,而且这为孩子以后的生活也埋下了严重的隐患。不管这种消极影响是否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这种纠正错误的做法本身就充满了暴力的味道,理应受到批评。

2.对孩子进行恐吓

这是第二种带有暴力性质的教育方法。其主要后果就是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了痛苦、恐怖的刺激,或者是一种能够引发其他痛苦和不愉快的感觉。尤其是一些关于鬼怪、幽灵或其他的恐怖故事,当父母用这些故事吓唬孩子以后,其影响往往不会像体罚那样在短时间内就消失,反而在经过孩子丰富想象力的作用以后变得更大,使他们觉得做了错事以后,就会激起鬼怪的愤怒,等到晚上,这些鬼怪就会把小孩带走,并且给予他们严厉的报复。

一些家庭佣人在看管孩子的时候,往往倾向于使用这种方法,因为他们不能对雇主的孩子造成直接的身体创伤,所以,他们便尝试使用这种手段来管理孩子。但是这种方法在许多层面反而会给小孩造成更为严重的伤害。

(1)恐吓只是保姆与佣人的教育方式

很多位于欧洲大陆的国家里,保姆和佣人往往都倾向于使用这种方法来教育那些被他们照顾的孩子。一是由于这些保姆与佣人已经习惯了这种教育模式,二是在欧洲一些国家有一种观点广为流传,并且得到了人们的接受和认可。这种观点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通过说假话的方式能够使小孩变得诚实,而且效果极为明显。在这些人看来,这是一件积极、有益的事情,所以,为了使孩子趋善避恶,他们便用一种貌似流畅而且诚恳的语气、沉静而且坚定地告诉孩子:世界上存在着巨兽与妖怪,它们会带走那些不听话的孩子。

孩子们出于本能,会对父母的话深信不疑。但是,这些话往往存在着很多漏洞,父母对此又不能自圆其说,所以当孩子对父母的话产生怀疑、使其处于下风时,他们就会用“下不为例”等言辞来搪塞。而且在父母与孩子讲话时,往往缺少那种肯定、自信的语气,这就使孩子难以信服他们的话,做父母的也会因此而感到内疚和尴尬。在言谈中,父母的这种尴尬之情会在不经意间显露出来,这时,孩子就难以完全相信父母。在孩子的认识里,虽然他们怎么也不会相信自己的父母竟然用虚假的东西来欺骗自己,但他们还是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怀疑。

(2)恐吓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创伤

以上所说的这些方法,都是父母们针对孩子的弱点,利用他们想象出来的恐怖事物吓唬他们。虽然不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直接伤害,但是,这样做却会对孩子大脑的敏感组织产生过度的刺激,而且这种恐怖、刺激的印象在某个时刻会莫名而突然地产生,尤其是在黑暗或是孤寂一人的时候,这在医学上被称为“暂时性精神错乱”。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对神经系统产生极度的刺激,有时甚至能够造成真正的精神错乱。尽管这种“暂时性精神错乱”在很多时候会消失,但对很多孩子来说,还是会在他们的心里烙下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记。

3.严厉的斥责

从使用频率来看,第三种处理方式更为常见。它的处理特点虽然要比前两种方式更为温和,但从它的操作方式及影响来看,仍然可以将它归为带有暴力性质的教育方法的范畴。

这种方法主要是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指责和责骂,从而使他们对自己所犯的过错产生强烈的愧疚感,父母希望这样做以后,孩子会对犯错误产生一种可怕的预期,从而达到唤醒孩子心灵警觉及忧虑的目的。父母采用这种方法是想让孩子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这种手段,如果单纯考虑是否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创伤,那么它确实算不上暴力。但在某些时候,它所带来的祸患却是灾难性的。

父母们必须了解一点,孩子敏感的神经系统及心理情感很容易受到刺激与搅动。如果母亲用这种方法“成功”地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女孩,会对她脆弱而敏感的神经系统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且经常会显现出来。她可能会在某个深夜突然醒来,内心充满焦虑和恐惧,然后跑到妈妈床前,在她的怀里寻求慰藉。任何一个有良知的母亲都会时刻为孩子的幸福着想,她们也许会说,宁愿让孩子忍受一时的痛苦,也不想让孩子沉沦于罪恶中。但是,如果母亲们不用这些可怕的方法,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那岂不是更好吗?

如果一个孩子缺乏自律的能力,那么父母就需要采取“怀柔”之策对其进行教育,这种方法有很多种形式。本书就是要清楚地告诉父母们“怀柔”之策的性质、操作方式,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父母应该用怎样的精神及心理状态来面对。这种策略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以一种沟通的姿态来进行的。我们既然建议父母采用“怀柔”之策来教育孩子,也就意味着父母绝对不能使用暴力,也决不能意气用事。

因为孩子的大脑及神经组织比较敏感,有的甚至还处于萌芽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无法承受暴力手段的刺激的。值得注意的是,采用怀柔之策,不意味着父母的权威会逐渐消失,也不会降低父母对孩子的道德要求。可以说,这是父母们建立并执行这种权威的一条最稳妥、最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