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
11307000000037

第37章 误区听话才是好孩子

什么是好孩子的标准?中国的传统观点是:“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听话成为衡量一个孩子好坏的首要和唯的一标准。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能太野,不能太不听话。于是许多父母从小就训练孩子老实听话,限制孩子,不让孩子太野。比如,不让孩子独自下楼,不让孩子与别的孩子玩,怕受欺负,日久天长就使孩子变得性格孤僻,特别是一些男孩子被父母训练得规规矩矩,甚至足不出户,倒像待字闺中的大小姐。其实,听话是不容忽视的孩子教育误区。

鲁迅先生曾经对中国的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提出过严厉批评。其中之一就是“终日给予冷遇或呵斥,甚至于扑打,使他畏缩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暂出樊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鲁迅先生在这里批评了那些把孩子听话当成是好孩子标准的错误思想。

然而,纵观中国历史,历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是把“只有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作为家庭教育的主线、贯穿孩子从刚刚懂事到成人的整个过程,殊不知“听话”教育的结果是极大地制约了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另外,对孩子进行的听话教育,还是造成我国青少年自理、自立、自主、自强思想淡薄,生活上过分依赖父母的主要原因。它销蚀了孩子的勇敢、好奇心和灵气,实质上就是对孩子个性的压抑。

经专家研究证实,两岁的孩子已经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中国的子女教育中心是让孩子服从父母,一切事情由父母做主。而西方国家则完全不同,他们的教育目标是着眼于孩子的未来,从小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自主、自强思想。两种教育态度造成了两种不同的效果。

无论是中国孩子还是美国孩子,他们所将要面对的都是同样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未来社会。另外,塑造听话的孩子还必须有训练孩子听话的措施,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终日给予冷遇或呵斥,甚至于扑打”,塑造的结果自然是“使他畏缩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因此,听话教育还容易造成孩子屈服于强暴,成为胆怯、懦弱的社会弱者。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必然是思想软弱,缺乏主见,平庸无能,习惯于被安排,遇到变迁就徘徊,遇到挫折就沮丧,自立精神和应变能力都很差。

小孩子还是淘气一点好,现在已经有许多家长注意到了这一点,不光是孩子的父母,当年用“听话”标准塑造孩子父母的父母也都这么说,其实是有道理的。淘气就是有活力,淘气就会有好奇心,有创造力。而听话的孩子不见得就是有出息的孩子,并不一定有本事,不一定能做出一番事业来。不止一个循规蹈矩的“好孩子”成年之后会发现,周围的一切竟是如此的平庸、无聊,师长们曾经许诺的荣誉和辉煌成为越来越模糊的影子。而许多同龄人中那些不听话的“野孩子”却在生活中左右逢源,日益发达,赢得了更多的掌声和鲜花他们倒成了笑到最后的胜利者。这实在是有点让师长们尴尬,让孩子们迷惘。

在传统中,我们一直以“好孩子”的准则规范着每一代的未成年人。“好孩子”意味着温良恭让,意味着服从柔顺、一丝不苟,意味着所有止于至善的美德。然而,生命是复杂的,社会是复杂的。让我们试着换一种方式思考:在我们要求孩子温良恭让的同时,是否淹没、窒息了他们的激情?当我们要求孩子一丝不苟的同时,是否考虑过这也可能导致孩子的呆板?绝对的服从和柔顺是以牺牲创造力为代价的。

因此,孩子还是要从两点一线中解脱出来,让孩子“野一点”。让他们在活泼愉快,静中有动,稳中加野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