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在地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常被形象地比喻为“破译地史的象形文字”“开启地层奥秘的钥匙”。
按照化石命名的准则,对首次发现的化石新种,在命名时前面要冠以产地的名称。在我国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宝库中,宁夏的古生物化石瑰丽多彩。让我们介绍几朵我区的古生物化石之花吧!
亚洲大陆的首次发现——中宁浆鳞鱼
据已知化石资料证明,最早的鱼类出现于地质史上被称为“志留纪”的时代。这个时代距今已有4.5亿~4.0亿年的时光。志留纪过后,地球就进入了距今3.5亿年前的泥盆纪。前不久,由我区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和中国地质博物馆在中宁牛首山发现的许多鱼类化石,就代表了泥盆纪时代的较原始的鱼类。经专家研究,其中有一种鱼化石异常特殊,举世罕见,即被定名为“中宁浆鳞鱼”。
浆鳞鱼曾于19世纪30年代初期被发现于东格陵兰和澳大利亚,此后150年来几乎再没有发现。这次在宁夏采集到的这种鱼化石,是我国鱼类化石研究工作的一次重大突破,不仅在我国,而且在整个亚洲大陆也是第一次发现。目前,这珍贵的距今3.8亿年前的“中宁浆鳞鱼”化石已保存于中国地质博物馆中。
中宁浆鳞鱼的发现,在学术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长期以来,在我国地质工作中就对几亿年前的宁夏“中宁古海”,究竟属于“华北古海”的南缘,还是属于“南方古海”的北缘,争论不休。这一发现,有力地支持了属于“南方古海”的见解,对我国大地构造的划分提供了直观的证据。
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板齿犀头骨——长鼻宁夏板齿犀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同宁夏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的科技工作者,在宁夏中宁县干河沟鹰崖采集到了一具板齿犀头骨化石,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板齿犀头骨。
板齿犀是一种古代奇蹄类哺乳动物,其祖先大约出现于5000万年前的地球上。宁夏发现的这具板齿犀头骨化石与已知的“伊朗犀”有明显的差别,因此被确定是一个新种,并命名为“长鼻宁夏板齿犀”。它属于一个老年犀的个体,头骨呈卵圆形,骨缝愈合很好,除稍受压而略显变形外,其他均保存完好,是一具难得的典型标本。
“长鼻宁夏板齿犀”生活于距今约一两百万年前的宁夏大地上。它的发现,使化石产出的地层时代得以准确确定,为宁夏新生代化石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古象曾出没宁夏的铁证——同心嵌齿象、同心中新乳齿象宁夏同心县素以盛产“龙骨”而闻名,它们真是“龙骨”吗?科学告诉我们,这纯属误传。所谓的“龙骨”,只不过是一些哺乳动物的化石,其中以象化石居多。
被科学工作者以宁夏同心县命名的“同心嵌齿象”“同心中新乳齿象”,就是这些所谓“龙骨”中的两种。这两种古象化石的发现,以确凿的实物证明了一两千万年前的同心一带,是一个林木繁盛、气候湿润的地区。
一种罕见的恐龙蛋——宁夏蜂窝蛋
恐龙,这类怪拙丑陋的爬行动物,曾称霸地球1亿多年。在距今2亿~0.7亿年前,是恐龙家族空前繁盛的时期,因此地球的这一阶段即被人们称为“恐龙时代”。
人类得知地球演变的岁月中曾有恐龙生存还不到200年。1922年考古工作者首先在蒙古发现了恐龙蛋,曾引起相当大的轰动。恐龙蛋一时被誉为绝世珍品。
1971年9月,宁夏地质工作者在原属宁夏的阿拉善左旗就发现了三枚像恐龙蛋这样珍贵的古生物化石,这立即引起了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的重视,派出专业人员进行研究。其后,通过两年的探寻,又发现了2窝恐龙蛋。这样先后共计发现了3窝27枚恐龙蛋和恐龙蛋的印模。类似这样的恐龙蛋在世界上还很少见。由于这些恐龙蛋具有的特征(又兼当时的阿拉善左旗属宁夏辖区),遂被科学工作者正式定名为“宁夏蜂窝蛋”。
宁夏蜂窝蛋被埋藏于距今1亿年左右的沉积地层中。这3窝恐龙蛋分布在相距不到200米的范围内。蛋化石呈乳黄色,近似圆形,在窝中排列重叠杂乱,无一定规律。蛋的长径平均13.4厘米,短径12.4厘米,大小如同一个小足球。
这些蛋化石的排列形态,颇与龟鳖类动物的产卵方式相似,因此有人推测宁夏蜂窝蛋也许是一些类似龟鳖类习性的恐龙的卵。
(原载《宁夏日报》1982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