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长如何做孩子才会学
11303100000062

第62章 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应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而应给孩子认识生活的机会,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感恩。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感激同伴的友爱之恩,感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带来快乐之恩,学会表达自己的爱,学会在付出中成长。

很多孩子由于家庭的宠爱,往往认为别人的付出是理所当然,根本没有感恩的观念。不懂感恩已经成了现在独生子女的一种通病,非常普遍。他们对长辈、对社会只知索取,不懂回报,自私自利,逐渐成为冷漠的一代。不懂回报父母的孩子,将来也不会回报社会,更难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因此,家长应该教育孩子从小学会感恩,这不仅是一种礼仪,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在家庭里,父母与子女之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孩子不仅接受来自父母之爱,还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只有学会感恩,将来在学校里、社会上,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合作。

一位母亲在儿子身上倾注了所有的母爱。为了儿子,她辞去了优越的工作,一心一意地做起了全职妈妈。儿子的衣食住行,她照顾得体贴入微,甚至于一餐要吸收多少热量,她都要做精确地计算。

有一天,这位母亲感冒发烧,躺在床上休息。她没能像往常一样,在儿子放学回来前就准备好丰盛的晚餐。她在想:“我平时那么疼儿子,他回来看到我这么憔悴,一定会很心疼。”

儿子放学回来后,径直朝着母亲的床前走去。就在母亲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儿子,希望儿子能用小手摸摸自己的脸颊时,令人寒心的一幕出现了。儿子的脸上突然充满了愤怒,大声质问母亲:“我饿了!你怎么还没有给我做饭?”

母亲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竟然是自己付出了所有的爱与心血悉心照顾的儿子,在自己生病的时候对自己说的唯一一句话。

母亲为儿子付出了这么多,可是当儿子看到生病的母亲躺在床上,为何还能这样冷漠地质问母亲怎么还没给他做饭?其实,要追溯根源,还是这位母亲自己造成的。一心一意为孩子服务几乎是母亲的本能,然而这位母亲却只注重了物质、生理、知识方面的培养,对孩子的情感、意志、个性、人格方面的培养显得太少。当孩子能承担一定的责任时,母亲也从未把儿子当做一个成人看待,分担一些责任给他。所以,当这位母亲生病时,儿子不懂得照顾体恤母亲,反而责问母亲没做饭的不是。

父母培养孩子长大不容易,但是很多孩子根本不理解,也不懂得感恩,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教育方式。有的家长觉得自己从小吃了很多苦,不能让孩子再吃苦;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物质方面的要求尽量满足,其他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懂;因此,很多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对于家长的付出,他们也认为很自然,甚至是理所应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长期以来,父母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过于伟大无私,过于自我牺牲。过度的溺爱、养尊处优、父母对孩子的百依百顺,让孩子不知道、不懂得感恩。其实,感恩也不是要求孩子给予父母多少回报,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对父母、师长以及社会的认同和尊重,也可以延伸为一种责任。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家长必须经常进行引导、激励和熏陶,让孩子多经历些磨砺,对他们的言行给予适当规范,让孩子在满足与缺失中感悟生活、理解父母,不断懂得感恩和回报。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孩子走向生活和未来的开始,懂得感恩才能被他人、被社会所接受,才知道报答亲人,报答社会。所以,孩子从小不仅需要品质、气质的教育,也需要感恩教育。一个不懂得感恩父母的人,将来也不会懂得感恩妻儿、感恩社会。

作为家长,从小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对别人的给予心存感激,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将来他们才能更好地与周围的人相处和合作。

首先,父母要为孩子做出榜样,父母对待生活和他人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所以教育孩子学会感恩,首先自己要学会感恩。

其次,让孩子体会被人感谢所带来的快乐。让孩子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是去帮助身边他可以帮助的人,让孩子在得到别人感谢的同时,感受到快乐。如果被帮助的人没有回应,正好用这种失望的经历提醒孩子,接受别人的帮忙时一定要说谢谢。

再次,让孩子也分担一些家务,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如饭后收拾碗筷,整理自己的玩具;参与社区服务,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体验父母的辛苦,让孩子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

另外,让孩子学会珍惜父母的给予。适当让孩子吃一些苦,不要急于满足孩子的要求,不要事事都为孩子做得很周全,让孩子感受一下需要的滋味,只有费尽周折达成的愿望,他才会记忆深刻,并从中学会珍惜。

最后,让孩子学会感谢他人。学习有进步时,引导孩子感谢老师的教诲,感谢同学的帮助;邻居帮忙时,和孩子一起上门道谢,让孩子懂得感激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