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杰出孩子最喜欢读的机智故事
11302700000055

第55章 真假珍珠

清朝时候,北京城里有一家名叫“德茂”的当铺。店内有个小伙计叫刘小三,聪明机智,善于思考。

一天早晨,刘小三刚卸下门板,把店内打扫干净,就有一个中年人站在高高的柜台前,拿出一个光亮的红漆小木匣,打开放到柜台上,里面有一颗又圆又大又亮的珍珠。上了年纪的王师父接过仔细看了看,当即同意当银一百两,提笔开出当票:“当字七十二号,珍珠一颗,当银一百两整,月息二成。”当珠人收了银子,笑眯眯地走了。

刘小三走过来说:“王师父,那珠子你没看错?”

“我在这里三十多年了,还没错过,今天怎么就会错?”王师父很自负地说。

“那当珠人进店的神色不对头。”刘小三沉思着说,“你刚接过珠子看时,他惶惶不安,一脸紧张相;你同意当一百两银子,他马上露出喜色;他拿到银子后,又急不可待地走了。我们得仔细看看那颗珠子。”

王师父拿起珠子,看了好一会儿,觉得有些拿不准了。店内的伙计们也都围拢来,没有一个人能分出真假。王师父顿时有些慌张,忙去告诉了老板。老板便把城市的几个同行请来,鉴别珍珠的真假。

“现在有人用琉璃做珍珠,做得和真的一模一样,说不定这颗就是琉璃做成的。”一个长年买卖珠宝玉器的老人说,“不过,是假岂能乱真!若是琉璃做成,当场即可检验出来。”说着,拿出一把锋利的小刀,用力刮那颗珍珠。当把刮下的东西捏在手指里撮了撮,老人便肯定地说:“这颗珍珠是琉璃做的,因为珍珠刮下来的是粉,琉璃刮下来的是粒。”

这时,老板气愤地冲着王师父呵斥道:“你真假不分,老糊涂!一个月以后,当珠人不来赎回珠子,这一百两银子就请你付!”说完,转身走了。

又是挨骂,又是一百两银子,王师父那里受得住!竟想偷偷自杀。这事叫刘小三看在眼里,对王师父说:“师父不必这样,你拿出二十两银子,我替你想办法。”

王师父知道刘小三为人诚实,心眼灵活,就把攒了多年的二十两银子交给他。

接着,刘小三以师父的名义发出几十张请帖,邀请开当铺的同仁到“松竹楼”饭馆聚餐。

这天中午,几十名当业同仁汇在“松竹楼”,划拳喝酒,高谈阔论,好不热闹!酒过二巡,刘小三手托红漆小木匣,举到大家面前,高声说:

“我师父收当了一颗珍珠,不知是真是假,请各位同仁来鉴别鉴别。”

大家看过,有说是真的,有说是假的。外面看热闹的也拥进来,探着头看那颗珍珠。这时,刘小三提高嗓门说:

“这是一颗假珍珠,是我师父一时疏忽,当成了真珍珠,当了一百两银子。今天请诸位来亲眼看一看,别再上当。”

说着,刘小三从小木匣里取出那颗珍珠,举起小铜锤,把珍珠砸碎了。边砸边说:“假的留着有何用?”

刘小三在“松竹楼”里的举动很快传开了,议论纷纷。王师父担心地问刘小三:“一百两银子还没追回,你倒把假珠子砸碎了,这怎么办?”

“别着急,当珠子的人会把银子送来的。”刘小三胸有成竹地说。

果然,这天清早,那个当珠人笑眯眯地走进当铺,取出一封银子和当票,高声吆喝:“赎珠!”

王师父一看当票慌了神,珠已让刘小三砸碎,拿什么给人家呢?

这时,刘小三不慌不忙地走上去,接过银子,说:“我去取货。”很快把那个红漆匣子拿来,交给当珠人。那人打开一看,原来的那颗珠子原封不动地放在里面。

“你的原珠在此,银子称好了,一百二十两,银货两讫。”

当珠人接过小匣,踉踉跄跄地走了。

王师父喜出望外,但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刘小三说:

“我在饭馆当众砸珠,这事必然传得满城风雨,当珠人知道后,一定会来赎珠子趁机敲诈一笔银子。他想不到,我砸的是我请人另外仿做的。”

不能将算盘抱在自己的怀里打,过于刁滑常常会玩弄自己,有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刘小三正是把握了那人的贪心,让他偷鸡不成蚀把米。对刁钻奸猾的人,就是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