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投资大师经典智慧全集
11302600000011

第11章 约翰,伯格尔(John Bogle,1929-)

约翰,伯格尔是一位兼具经济学家头脑和传教品格的人,他于1974年创立了先锋共同基金公司,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受尊敬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伯格开创了免申购赎回费基金和低成本的指数型投资策略。1975年,他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支指数型基金:先锋500指数基金。1997年,约翰,伯格获当时的美国证券监管委员会(SEC)主席阿瑟,列维特(Arthur Levitt)的邀请,担任SEC独立标准委员会主席。1999年,《财富》杂志把约翰,伯格尔评为20世纪四大投资巨人之一。2004年,名列《时代》杂志“全球最重要及最具影响力的100人”,并获得《机构投资者》当年评选的金融业“终生成就奖”。《纽约时报》(2006年)评出了全球十大顶尖基金经理人,约翰,伯格被称为“指数基金教父”,排名第七。

约翰,伯格尔出生于1929年5月8日,童年就表现出了对金融的浓厚兴趣。1947年,伯格尔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高材生,毕业时他需要写一篇普通的高年级论文,伯格尔选定了共同基金作为研究目标,并为此颇费了一番功夫。经过一年的深入研究,伯格尔在论文中得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结论:基金行业将来的发展可以通过“减少营销成本和管理费用”来使其最大化;“基金投资的目标必须被明白的表述出来”;共同基金必须避免抱有“从管理中创造奇迹的期望”;共同基金的主要功能是合理的管理(而不是外部的活动),等等。当伯格将论文送给基金行业材几位领导者时,引起了一位特殊人物的关注,他就是沃特,摩根,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友,惠灵顿基金的创始人。摩根认识到,投资者需要的是分散化投资,组合管理,是便利而不是复杂,并相信共同基金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摩根非常欣赏伯格的论文,于是1951年将伯格招入了惠灵顿基金。

伯格尔在20世纪50年代初进入共同基金业时就萌发了类似指数基金法,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受芝加哥大学教腾尤金,法玛(Eugene F·Fama)的“有效市场”假说、波顿,马尔基尔(Burton G·Malkiel)的“随机漫步”理论和经济学大师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影响,他才逐步形成自己的指数基金经营理念。

小TIP 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简称EMH)是由尤金,法玛(Eugene Fama)于1970年深化并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的研究起源于路易斯·巴舍利耶(Bachelier,1900),他从随机过程角度研究了布朗运动以及股价变化的随机性,并且他认识到市场在信息方面的有效性:过去、现在的事件,甚至将来事件的贴现值反映在市场价格中。他提出的“基本原则”是股价遵循公平游戏(fair game)模型。

在他之后的几十年内,除了1930—1940年间的Working、Cowles和Jones的研究外,没有对股价行为的经验出现。随着电脑的使用,Kendall(1953)研究英国和美国的商品价格和证券价格,发现股价变化的随机性。后来,Roberts(1959)展示了一个从随机数列产生的序列和美国的股价是无法区分的。Osborne(1959)发现股价行为和流体中的粒子的行为差不多,并用物理方法来研究股价行为。Coonter(1964)的论文集收录了大量对随进游走模型的检验,而在这个论文集中,一些论文在解释随机游走时却通常是在暗示股价服从公平游戏过程。

保罗,萨缪尔森(1965)通过数学证明澄清了公平游戏模型和随机游走的关系,从理论上论述了有效市场和公平游戏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还为有效市场假说作了理论上的铺垫。

在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并借助,萨缪尔森的分析方法和Roberts(1967)提出的三种有效形式,法玛(1970)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他认为,“有效市场假说”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在市场上的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金融市场上每只股票所代表的各家公司都处于这些理性人的严格监视之下,他们每天都在进行基本分析,以公司未来的获利性来评价公司的股票价格,把未来价值折算成今天的现值,并谨慎地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第二,股票的价格反映了这些理性人的供求的平衡,想买的人正好等于想卖的人,即,认为股价被高估的人与认为股价被低估的人正好相等,假如有人发现这两者不等,即存在套利的可能性的话,他们立即会用买进或卖出股票的办法使股价迅速变动到能够使二者相等为止。

第三,股票的价格也能充分反映该资产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即“信息有效”,当信息变动时,股票的价格就一定会随之变动。一个利好消息或利空消息刚刚传出时,股票的价格就开始异动,当它已经路人皆知时,股票的价格也已经涨或跌到适当的价位了。

“有效市场假说”实际上意味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世上没有唾手可得之物。在一个正常有效率的市场上,每个人都别指望发意外之财,所以我们花时间去看路上是否有钱好拣是不明智的,我们费心去分析股票的价值也是无益的,它白费我们的心思。

当然,“有效市场假说”只是一种理论假说,实际上,并非每个人总是理性的,也并非在每一时点上都是信息有效的。这种理论也许并不完全正确,但是有效市场假说作为一种对世界的描述,比你认为的要好得多。

关于有效的资本市场有二种定义:

内部有效市场(Internally Efficient Markerts),又称“交易有效市场”(Operationally Efficient Markets),它主要衡量投资者买卖证券时所支付交易费用的多少,如证券商索取的手续费、佣金与证券买卖的价差。

外部有效市场(Externally Efficient Markets),又称“价格有效市场”(Pricing Efficient Markets),它探讨证券的价格是否迅速地反应出所有与价格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有关公司、行业、国内及世界经济的所有公开可用的信息,也包括个人,群体所能得到的所有的私人的,内部非公开的信息。

成为有效市场的条件是:(1)投资者都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力图获得更高的报酬;(2)证券市场对新的市场信息的反应迅速 而准确,证券价格能完全反应全部信息;(3)市场竞争使证券价格从旧的均衡过渡到新的均衡,而与新信息相应的价格变动是相互独立的或随机的。

博格尔固执地认为,基金管理人在孜孜找寻的股市“钻石”,恰恰就是人所共知的市场指数。这里的“钻石”源于一则阿拉伯故事。古代一个阿拉伯头目,为了找到他梦寐以求的钻石矿,寻遍天涯海角,几乎耗尽所有家产,最终绝望而死。多年之后,后人在这个阿拉伯头目遗留下的一块牧场里不经意间发现了一块黝黑的石头,仔细检查竟是一块钻石,并由此找到了数英亩的钻石矿。“所有这些钻石,其实就在这个阿拉伯头目自己家后院。”

博格尔断定,指数基金能战胜市场,于是他开始推行以指数为基准进行投资的原则。1974年,他成立了先锋指数基金。博格尔之所以把公司命名为先锋(Vanguard),源于18世纪末海军史上的一次伟大战役——纳尔逊海战。在那场经典之战中,英国君主纳尔逊率领他的先锋号,一夜之间歼灭了当时意图征服世界的拿破仑,波拿巴的主力舰队。如今,约翰·博格尔和他的先锋集团依靠独特的被动投资理念和卓越业绩,坚定地捍卫指数基金的市场地位。

先锋指数基金成立初期只有1100多万美元,但经过数十年发展,先锋基金管理资产规模已高达8840亿美元,其中有一半资产来自机构投资者,先锋集团也成长为美国第二大基金管理公司。

先锋基金从创立那天开始,就坚守博格尔提出的投资理念,即无限接近市场,投资于大企业,接近市场指数运作。在博格尔的整个投资管理生涯中,他的两大“最简单”原则广为人知。第一条是指数和低成本基金的运作原则,即“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成本”。

先锋基金控制成本的方法很简单,即扩大基金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改进内部技术,完善雇员奖励机制和保持客户忠诚度。先锋的长期优秀业绩,使得媒体对先锋的新产品宣传全部免费,甚至渠道售卖新基金也不收费。

个人大客户在公司平均投资长达20年,机构投资者如退休计划基金,一旦加入先锋,就不再选择离开。据统计,先锋指数基金的管理费用仅为0.25%,比一般股票基金的2.8%少许多。

先锋基金推行的第二条原则更简单,就是博格尔倡导的“以员工为本”。他喜欢聘用有长期眼光的人,认为员工的薪水不是成本,信奉“优秀的雇员=好的薪水=高效率”,构建一个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在先锋集团有这样的部门,从经理到小组成员迄今只有1位离开,原因是退休,有的员工已是公司20多年的元老级伙伴。

可在当时,究竟选择怎样的基金却因为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变得复杂起来:关于基金的新名词、新概念层出不穷;报章关于基金业绩和投资行为的分析连篇累牍;专业机构的基金评级体系,除了美国晨星,国内的研究机构也已推出了若干套。这对于需要独立、公正、科学信息又缺乏专业知识和分别能力的普通投资者来说,究竟该如何选择?

博格尔忠告投资者,面对复杂,请回归简单。关于基金的种种信息,往往被那些看上去无所不知的人宣讲,但无论获得了什么信息,我们都必须牢记,自己处于一个不确定的金融环境中,我们应该依靠的是常识性的原则:

原则一:选择低成本基金。不同于目前国内基金投资者看重预期收益的普遍思维,约翰·博格尔把投资成本放到了第一位。实际上,对于基金投资中低成本的重要性,巴菲特也非常重视。博格尔认为,以简单假设基金获得了10%的绝对收益,目前基金市场平均费用水平约为4%(包括申购、赎回费、管理费等),可见我们本应获得的收益早已经被各种费用吞噬了近一半。对于控制基金投资成本,约翰·博格尔建议从两方面考虑:

1、被动型基金(指数基金)优于主动型基金。指数基金采用的是跟踪某个标的指数的被动投资方式,研发费用低(只投资标的指数成份股,不必花费过多的资金去进行上市公司调研);交易费用少(跟踪指数走势,不像主动投资型基金那样频繁进出)。

2、主动型基金中低换手率的优于高换手率的。基金买卖过程的交易成本实际上被掩盖了,但这些成本同样吞噬着投资者的收益。应该选择换手率较低的基金。

原则二:认真考虑附加成本。约翰·博格尔提出的第二个建议,仍然与成本有关。很多投资者决定购买基金是通过媒体的介绍,或者是代销机构的推荐,这其中隐藏的附加成本,就是约翰·博格尔提醒投资者注意的问题。

美国市场目前约有3000只没有销售佣金、无发行费用的基金,博格尔认为,对于那些具备一定分析能力的投资者,选择这种基金是个可行方案。在基金品种选择正确前提下,购买无发行费用的基金,就等于把成本占未来收益的比例下降到了最小。

对于那些不具备独立决策能力,需要提供投资建议的普通投资者,约翰·博格尔建议关注那些优秀咨询机构的研究报告。

原则三:不要过高评价明星基金。明星基金是基金公司力捧的招牌,也是最被投资者看中的因素之一。不过约翰·博格尔对此并不十分在意,他认为,或许业绩记录在评价纯种马速度时有用,但有时也会失效。在估计资金管理者会如何运营时却往往容易出现误导,因为即使有人能够预见市场未来的绝对收益,也不可能预测出个别基金相对于市场的收益,至多是预测出指数型基金的收益。

博格尔认为,很有可能预测准确的只有两种情况:一是高成本基金的业绩,通常劣于相应的市场指数;二是历史业绩显著优于市场指数收益的明星基金,会向市场平均值回归,甚至低于后者。

博格尔说:“基金行业非常清楚,几乎所有的绩优者,终有一天会失去他们的优势。基金发起人坚持花费巨资对过去的业绩广为传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吸引投资者的大量新资金。”(注“约翰,博格尔:指数基金教父”,秀牛股网,2009年9月11日)

对于历史业绩的真正参考意义,博格尔认为,历史业绩的数据可以帮助投资者分析基金业绩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比如在经历上涨和下跌的完整过程中,基金是否始终能保持良好业绩;在相同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下,目标基金是否显著优于其他同类型基金。

原则四:大的未必是好的。博格尔曾提到这样一个例子:美国市场上某只成长型中市值基金,由于业绩出色吸引了大量的申购份额,但其业绩却随着基金份额的膨胀而不断恶化。1991-1995年,该基金在5年时间内有4年的业绩排名列行业第一梯队,基金规模也从1200万美元增加到20亿美元。从1996年开始的连续三年中,该基金规模最高达到了60亿美元,但业绩排名却跌到了行业末尾。约翰·博格尔提醒投资者注意,一只低换手率、申购资金流入稳定的基金,要比采用积极操作、基金份额变动幅度大的基金更容易管理,因为后者需要更加频繁地交易。

博格尔说,太多的钱会损害投资效果,原因一是规模提高了交易成本,而且规模越大,对所持有股票的价格影响也越大,这会在时间紧迫的交易中进一步加剧股票价格波动;二是为了保持基金的流动性和分散投资原则,大市值基金不得不以更小的集中度,持有更多数量的股票,而每一只持仓品种所能提供的收益也更小;三是相对于小市值的基金,大市值基金对于流动性要求更高,因此可以选择的股票品种更加有限。

原则五:不要持有太多基金。约翰·博格尔说,没有必要持有超4-5只的股票基金,因为过度分散投资的效果类似一只指数型基金,但由于股票基金的高成本,最终的收益很可能低于指数。

分散持有不同风格的股票基金,也未必是个明智选择。约翰·博格尔认为,假设建立由大市值混合型和小市值成长型基金构成的基金组合,这个组合将具有比市场更显著的波动性,这种比市场指数更具风险的组合没有意义。单一持有大市值混合型基金的风险,比任何基金组合更低。

伯格在中国国内的译作有:

《长赢投资:打败股票指数的简单方法》,中信出版社,2008年。

《博格长赢投资之道》,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