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开阔眼界的地理故事
11301000000015

第15章 种种怪石

大千世界中,有一类怪石以其外形的千奇百怪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们或雄伟壮丽,或清秀玲珑,或状人类样。这种怪石无论有多怪,总能在它们身上找到自然雕琢的烙印。还有一类怪石,也许它的外形并不奇特,却有着谜一般的特性,令人百思不解。在这里,我们所要介绍的是这一类。

会“走路”的石头

在美国内华达山脉东侧的“死亡谷”中,有一种能自己走路的石头,并且能留下许多“足迹”。它们引起了许多人的好奇和科学家们的注意。

从1989年开始,美国著名科学家夏普对这一奇特现象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他把25块石头按顺序排列,并逐个准确标出了位置,经过定期测量,果然发现这些石头几乎全部改变了自己原来的位置,有些石头还改变了原来的方向。最使他困惑不解的是,有块石头竟然自己连续爬行了几段山坡,“行走了”长达64米远的路程!

科学家们对石头走路的现象作了种种推测,有的认为是风吹的,还有的人认为是地磁感应。然而,经过进一步考察,这些说法又被一一否定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石头“行走”的呢?这是个未解的谜。

身怀“六甲”的怪石

我国的地质矿产工作者在江苏省苏溧地区发现一种身怀“六甲”的怪石,为其取名“孕子石”。它呈灰黄色,质地坚硬。从表面上看,它外观平凡无奇,但当人们用铁锤把它敲开时,里面就会滚出许多直径2厘米左右的石弹子,好似母石生下的子石,这些小子石呈圆形,颜色比母石稍浅些,成分与母石一致。

地质工作者说,这种石头怀子的现象,在我国岩石学上还是首次发现,历史上也无这种现象的记载。当前地质学家还无法解释其成因,有关人员正在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瓦什卡拾物

1967年夏天,前苏联科米自治共和国几个工人去瓦什卡洞钓鱼,在岸上偶然发现一个拳头大小的类似金属的物体发出明亮的白光。一个工人捡起来仔细察看,不慎失手,石头撞击物体时进出了火花,并散发出奇特的气味,伴有轻微的噼啪声。他们好奇地把它带回村里,打算锯开。但是刚用锯子轻轻一蹭,锯齿下立即进出白色火花。显而易见,这一物体具有奇异的性能。于是它被分割成几块送到全苏核地球物理化学研究所、莫斯科钢铁合金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继续进行研究,并被命名为“瓦什卡拾物”。

全苏核地球物理化学研究所用一系列光谱测定法对这一奇物进行了仔细分析,准确测出了其中30~40种元素的含量,其中有的元素仅由几个原子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这个物体是稀土元素混合物,铈含量占67.2%,镧占10.9%,钕占8.78%,还有含量不多的铁和铬,另外包括混杂其中的含量不超过0.04%的铀和钼。该研究所一个实验室的主任米列尔副博士认为,可以首先做出的结论是:这块合成物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制造的。为什么?因为铈、镧、钕等元素在地层中的分布本来很稀散(稀土元素即由此而得名),而它们在这一小块物体中的含量却多得惊人。同时,在自然界人们也从来没见过这些元素这样结合在一起。

该研究所另一个实验室的主任萨沃辛副博士认为,制造这一合成物的条件只有在我们星球以外才能存在。地球上不会有此种成分和特性的天然矿物。地球的氧通常会与铁起反应,使金属发生氧化。因此,实际上所有混合物中都会有氧化的痕迹,但是在这一物体中却没有发现这种痕迹。对它进行放射性研究的结果更使人感到意外,山岩中的铀含量平均每吨中有1克。而在捡到的这一物体中,铀含量竟高出山岩140倍,但是人们却没有发现里面有铀的分解物。换句话说,只测出铀自身的放射性。因此可以更有把握地说,这块奇异的混合物是人工制造的,其年龄约10万岁。

其他研究所的分析结果也是不寻常的。负责协调该研究的福缅科副博士谈了以下的看法:

任何由稀土金属构成的合金中都一定会有诸如钙、钠这些常见元素的混合物。即使是经过最先进的净化后获得的标准样品,利用激光分析方法也能测出这些元素。而在“瓦什卡拾物”中却找不到丝毫钙和钠的痕迹。专家们确信,在现有工艺水平条件下,是不可能获得不含这些杂质的合金的。组成这块混合物的各部分也纯净得出奇。例如,镧通常总是与其同组的其他稀土金属混杂在一起的。由于这些金属的化学、物理性能相似,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将它们分离出来。而该物体中的镧却极其纯净。对这一物体进行X射线结构分析和电子射线分析的结果表明,它是由许许多多粉末构成的,这些粉末具有各不相同的品体结构。其中最小的粉末仅由几百个原子构成。那样的合金基本上只能在几万个大气压下通过冷压法得到。合金的不寻常密度有利于这一判断,因为它的密度比按常规应有的密度低10%。研究人员经初步分析后认为,这是直径为1.2米的环状物、圆筒或球体的一部分。专家们确信,目前还没有能够用几万个大气压压制此种合金的设备。

从锯子一蹭就冒火花这一现象来判断,将它当作结构材料来使用是有危险的,也许它只是某种我们不知道的燃料的添加剂。还有一种猜测与它的奇特磁性能有关:把它置于不同方向时,磁性相差15倍以上,这样的合金可以用来进行磁冷却,从而获得极低的温度——与绝对零度只差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度。但是为了使合金具有这种特性,必须在极强的磁场中对它进行冷压,而目前地球上的工艺水平还不能建立这样的磁场。

还有一种看法是这只不过是陨石的碎片。持这种看法的人指出,1908年6月30日在东西伯利亚的石泉通古斯卡河落下陨石后,在那里的苔藓层也发现稀土金属含量增加。落陨后生长的树木中,铈、镧的含量比远离陨区中心的树木高600倍。不过,福缅科副博士认为,无论这种比较多么具有诱惑力,也是令人无法信服的,因为陨石中稀土元素的含量与地球中并无两样。再说,由纯净的稀土金属组成的陨石,即使在理论上也是不可能存在的。他认为,如果假定这块合金是天外来客的产品,那么也是在太阳系范围内,可能还是在我们所在的这个星球制造的,因为根据科学家们对它进行的同位素分析,它的同位素组成与地球上的比值完全相同。

全苏核地球物理化学研究所一个实验室主任戈尔巴久克副博士不同意这块合金已存在10万年的说法,他认为,从钍的分解物来看,它的年龄不超过30年。但另一些科学家认为,30年前人类已拥有观察宇宙空间的全套设备。天外来客不可能不被发现。有些研究人员的看法则要平淡无奇得多,他们认为这块奇物不过是“黑闪电”的产物。所谓“黑闪电”,实际上是大气中一些活泼的化学物质,它们具有巨大的能量,发生爆炸时能产生1万多度的高温。当“黑闪电”作用到土壤和矿物后,可能发生烧结和熔炼过程,从而“制造”了这块奇异的东西,它本身也可能在那里沉积,以致一碰就发出不寻常的亮光。不过,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解释为什么这块奇物的构成会那么奇特,所以他们的分析也不能让人满意。看来,只有通过进一步研究才能揭开“瓦什卡拾物”之谜。

泉州风动石

泉州灵山上有一块巨大的风动石,上刻“碧玉球”三个大字,故称“玉球风动”。它是一块天然奇石,略呈长方形,上端四角稍圆,下部一边贴在山岩上,另一边向外斜削,形成一道隙缝,远远望去,奇石宛如玉球。每当大风来时,发出跑步的震动声,乍看像是摇摇欲坠,惊险异常,其实稳固无比,有惊无险。每有游人至此,都喜欢一显身手,使出浑身力气推摇,仿佛看见玉球在摇动,并闻嘶嘶声,其实玉球纹丝不动,实为奇趣,所以古来就有人在石上篆刻“天然机妙”等题字。

这块奇石高4.73米,周围要10多个人牵手合抱,估计重约50吨。一般外来的拉力和推力,只能使它像“不倒翁”一样,一晃一摇的,就算歪斜了,也会立刻恢复到原处。

这块巨大的风动石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一块白天而降的陨石;也有人认为是海陆变迁时,从海底推上来的;还有人推测是地球上的冰川时期,由大陆内部漂浮过来的,搁浅在这儿的冰川遗迹。然而,科学家们还无法对“玉球风动”的现象做出科学结论。

长了“腿”的岩石

印度北部一条小河的两岸有一对相对的大岩石,那两个成人形状的大石高约3公尺。据传闻,在古时有一对兄弟因双亲死去而非常悲伤,一起投河自杀,因而产生这一对“兄弟岩”。

1965年5月17日,牧羊人昆得斯和迫亮发现有块岩石竟移动到相距10米的北侧的岩边,他们便跨上马赶去报告村长及村人,村人啧啧叫奇。

“好奇怪,一个月前这块岩石不是移到北侧了吗?怎么又移回原址相对在一块呢?”一个月后他们因放牧又途经河边,发现原来分离的岩石,不知何时又相对在一块儿,两人又赶去向村人和村长报告这种怪事。

“不可能的呀!昨天我才路过河边,它们还隔得十分远!”村长实在不相信,赶紧和他们赶到现场,大叫奇怪的村长心想一定是昨天晚上由北边移来此地的,可是这么大的岩石,居然在一夜之间能移动10米,而且又是向一定的路径移动,真不可思议。

据村里的老人说,在20年间,那一对岩石已经移动5次了,而且都是小的那一块向北移的,隔些时又会回到老地方。